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表格式)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表格式)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斗争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十九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明确近代中国遭受侵略与奋起反抗的历史脉络(时空观念);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分析各阶级斗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唯物史观)。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相关史料,通过对史料的对比、分析、解读,使学生从史料中获得历史信息和历史认识,掌握利用史料进行辩证、客观认识历史的方法,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各阶级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奋起斗争事迹,感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英勇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辨证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朝堂之上——行“变法” 1、背景 2、序幕 3、内容 4、结果 过渡1 (二)草莽之中——号“灭洋” 过渡2 (三)国门之外——入“虎狼” 1、过程 2、结果 3、影响 三、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鲁迅先生的文字选段:“清光绪中,曾有康有为者变过法,不成,作为反动,是义和团起事,而八国联军遂入京,这年代很容易记,是恰在一千九百年,十九世纪的结末。” 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大体时段有整体的认识。 教师将本课四个子目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朝堂之上”、“草莽之中”、“国门之外”,分别对应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三个主要方面。 教师分别展示《时局图》《马关条约》图片、大生纱厂照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变法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教师向学生展示《孔子改制考》中的原文,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为何要‘托古改制’?”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思考得出直接与根本两个层次的答案。 教师讲授“公车上书”的相关经过及影响,着重展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与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两则史料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史料的差异记载那个更可信?” 学生分析史料的不同性质、各自的特点及其可信度,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利用PPT展示百日维新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及“戊戌政变”的结局。利用教材103页学思之窗材料《明定国是诏》与《戊戌六君子遗集》引导学生思考:“导致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 学生逐句分析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得出导致变法失败的多重原因,并从中分辨出根本原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利用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选段进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之间的顺畅过渡。 教师展示《义和团揭帖(节选)》内容,带领学生逐句细致分析,从这一则史料中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进步性与局限等多方面的内容,初步引导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并引用陈旭麓先生的评价进行情感升华。 教师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总结教材103页“义和团运动”子目内容,总结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形势。并利用地图提出两个问题:1、义和团运动限于北方地区,那当时的南方地区形势如何?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多次变化?进行“东南互保”知识拓展和政府对义和团态度变化的深入探究。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深化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细致阅读教材,提炼总结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形势;在问题探究部分中,从史料中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利用秋瑾的弹词《精卫石》节选内容,从义和团自然过渡到八国联军侵华部分。 教师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103页最后一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利用照片与《八国联军志》等史料指出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照地图后,总结出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走势(时空)。 教师展示“击毙克林德的恩海”、“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与“辛丑条约签订”图片,引出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下惨败的结果。 教师分条展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该条约签订对中国严重的影响。 展示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的“两个辛丑年对比图”,向学生阐述我国大国崛起的现状,“同是辛丑年,两个甲子过去了,中国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中国了。中方代表理直气壮、有理有利有节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举动,得民心、顺民意、长志气,也再次表明美国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低声下气、丧权辱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段材料与本课教学内容极为契合,既涉及到三个主要事件,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时间范围。有利于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本课内容有宏观的把握,以及明确时空定位。 利用三个整齐对仗的空间方位词语作为三个部分的标题,朗朗上口的同时,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与记忆,理解三个事件的不同层次。 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和启发式提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 展示两则存在矛盾的不同性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可信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多种史料相互印证的重要性。 搜集与教材中提供的史料相互补充的材料,利用好教材的同时,为学生拓展和深化历史认识。学生通过史料逐句分析出变法理论自身缺陷、急于求成、没有严密的组织、守旧势力强大、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等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删减选择出《义和团揭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可以得出多方面的信息,也可增强知识的整体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树立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全面认识,培养其家国情怀。 提供教材内容对应的地图,补充完善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炼教材的重要信息,得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形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对教材进行知识重构安排,“东南互保”在教材中的第三子目即“八国联军侵华”内容中,但因其与“义和团运动”在时间上同为重合关系,且利用地图可自然地过渡到南方“东南互保”的内容,故将其提前到此处。 此处地图同上《义和团运动形势图》的作用一样,可作为教材内容的辅助与补充,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提炼知识的能力与时空观念素养。 教材中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概括较为全面,但关联性不足。在此处重点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内容与影响之间的联系分析出来,加强学生对《辛丑条约》的认识与理解。 以2021年走红网络、引起国民热烈反响的“两个辛丑年对比图”作为课堂小结,升华教材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追忆前辈先烈砥砺奋斗的斗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精神血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