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4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科目: 历史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 40分钟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课程目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分析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三课,讲述秦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衰弱灭亡的过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中外历史纲要》强调通史顺序,即前朝与后朝的联系。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程时期,秦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春秋战国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和变法运动,社会上已经形成一股统一的社会趋势,秦朝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举措皆与此对应。正如教材第15页“学习聚焦”所言:“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无独有偶,教材17页对秦统一中国的评价中再次谈及”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课堂补充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高一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较弱,故本课设计以睡虎地秦简为主,辅以《史记》等文献,帮助高一学生更加全面客观了解秦朝历史。另外,高一学生对唯物史观也不够熟悉,因此本课以睡虎地M11号墓主人“喜”——秦代基层官吏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结合“秦朝暴政”社会矛盾激化的章节,升华主题,在本课结尾时点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条件、过程、评价,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史料辨析、合作探究,学会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去辩证看待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认识到秦朝暴政的消极结果。通过探究问题,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3.情感目标:结合睡虎地秦墓的史实,理解当时人民群众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贡献,明白历史不是少数英雄俗创造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历史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秦朝的相关内容,历史基础扎实,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力、分析能力,拥有良好的归纳、表达能力。这些都利于本课开展合作探究。 2.家庭环境:本班高中生多为城镇子女,拥有较好的学习条件,便于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接收新闻信息。 3.课堂氛围:我所在的班级为大火箭班,思维活跃,课堂纪律良好,回答问题较为积极。
四、教学策略选择
基于课标分析,并结合教材内容,本课应该主要运用史料教学,利用睡虎地秦简串联教材内容。从而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阐述清楚本课主线。 基于学情分析,本课在以唯物史观为本的基础上,适当取舍教学内容,着重突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和秦朝灭亡的教训。配以文献、地图来丰富教学材料,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学习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原因、措施 。 难点: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秦朝灭亡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众所周知,秦朝虽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秦朝历史短暂,有关秦朝第一手资料很少。不过幸好,1975年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座独特的秦代墓葬。有何特别之处呢? 展示PPT“睡虎地秦墓M11复原图” 教师:墓主人名字是“喜”,他没有名贵的陪葬品,陪伴他长眠于地下的是一堆堆竹简。据考证他是秦代的地方“公务员”,这些竹简记载的是从战国到秦始皇时期的秦律。专家称此为“睡虎地秦简”。 观察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春秋战国 教师:专家们在查阅史书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展示春秋战国的地图 教师:战国时期,睡虎地是哪国领土? 教师:楚国领土上出土了秦律和秦官,应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展示睡虎地秦简《编年纪》 教师:睡虎地秦简记录了从秦昭王开始的秦国兼并战争,为什么秦国能够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展示秦国胜利的原因(主观、客观) 教师:秦国攻打诸侯国有着一定的顺序,请大家根据《编年纪》找出规律? 展示《编年纪》喜的履历 教师:如图所示,秦国如何管理新占领的睡虎地? 教师:在教材16页有一片里耶秦简的户籍簿。统治者详细登记百姓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展示秦国郡县制材料。 教师:上节课我们提到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制。大家小组讨论,思考春秋战国出现郡县制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秦国中央集权措施 教师:结合史书记载,老师把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管理措施总结如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什么趋势? 展示《日书》的评价 教师:但是睡虎地毕竟之前是楚国领土,保留许多楚地民族,那秦国官吏对于楚地的治理态度是什么? 教师:所有战国时期,一方面中央集权,国家日益统一,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多元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什么特点? 教师:由此可见,战国后期社会出现了统一的社会潮流。 (二)秦朝 教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且征服了西南夷、南越地区,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 展示秦朝地图和《史记》 教师:丞相王绾建立秦朝继续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对此的回应却是“下议群臣”没有明确表态。可见在秦始皇心里其实并不认可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教师:所以说秦始皇内心其实认可是郡县制所代表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展示秦国和秦朝中央集权对比表 教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16页内容, 找一找秦朝继承了秦国哪些中央集权措施。 教师:为了帮助大家熟悉教材,课前布置了一个作用“绘制秦朝中央管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结构图,并归纳其特点” 展示学生课前作业,并点评。 教师:虽然秦朝有不少措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相似,但是也有一些创新措施,请同学找一找。 教师:从时间角度来看,秦朝与秦国存在继承与完善的关系。所以秦始皇能够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建立在战国几代人的努力至上的。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秦朝灭亡 教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展示PPT秦半两、《语书》 教师:秦始皇统一货币,但是考古发现秦半两轻重大小不一,流通区域集中于秦国领域。秦始皇下令整顿社会风俗,睡虎地秦简《语书》反映出南郡百姓、基层官吏不遵守法令。这说明秦法在大范围推广时遇到什么困难? 展示PTT秦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教师:这样做有什么局限? 教师:阅读教材,秦朝后期,统治者还有什么举措激化了社会矛盾? 教师:最终这些矛盾演变成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天下豪杰纷纷响应,其中就有刘邦、项羽。 教师:西汉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一个经典问题 展示《过秦论》节选“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63),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64)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65)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功劳并非秦始皇一人的,而是属于从春秋战国起所有向往统一的人。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楚国领土。 学生:秦国通过兼并战争,占领了楚国领土 学生查阅教材15页,做笔记。 学生:先攻打较近的韩、赵、魏、楚,后攻打较远的燕、齐,这是远交近攻。 学生:户籍制度、郡县制 学生阅读教材,答:方便征发徭役赋税 小组讨论 学生:原因是秦通过兼并战争,国土面积扩大,为了方便管理设置郡、县。其次,郡县制可以使中央直接控制地方,避免地方割据。 学生:中央集权趋势。 学生:包容楚地文化。 学生:多元一体 小组讨论。 学生:分封制造成了诸侯混战、地方割据。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认真做笔记 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做好笔记 学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有利于民族交流,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小组讨论,积极思考。 学生:地方文化差异性较大,各地官吏执行情况不同。 小组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强制性推广一元化制度 学生:忽视地方文化和秦法的调和,激化社会矛盾 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学生:修建宫殿、焚书坑儒 小组讨论,。 学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组讨论 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补充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 通过情景设置,激发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回顾所学知识,贯穿单元考点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升课堂效率。 熟悉教材内容,巩固考点 升华主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课后练习 思考:如何理解秦始皇,千古一帝? 认真完成作业 巩固知识
七、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八、教学反思
优点:补充大量考古文物,结合国外史学对秦朝的研究成果,丰富史料,拓展历史视野 缺点:时间需合理分配,调整了教材内容顺序,对于高中生存在一定难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