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课 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
历史知识的获取是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达成的基本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历史史实与具体的时间、空间相联系,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达成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此外,学生应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以承弊易变的规律作为统领整个课堂的教学立意。“承敝易变,使民不倦。”(司马迁:《高祖本纪》)从弊和变两个方面作为主线,以承接弊病,变通治理的方式来分析隋唐兴衰的原因,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突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的弊与变,认识民族大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情况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此部分知识有所学习和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中加入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古文材料,同时运用图片、文字、地图等大量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和历史思辨能力也同样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课标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隋唐五代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结合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树立“时空观念”,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重点了解隋朝与唐朝建立及繁荣的表现,探究其原因,了解隋唐朝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社会背景。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内容。第一目,隋朝的兴亡。教材介绍了隋朝的统一;概述了隋朝建设成就;最后分析了隋亡的原因。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隋唐大一统盛世局面出现;在这之中,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唐代后期统治者疏于政治治理,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形成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期。教材介绍了唐朝社会的种种危机隐患,最终导致唐朝衰落与灭亡。
其中盛世局面出现和第8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互为因果关系。隋唐前后两个时期适时改革,勇于创新,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景象,唐朝中央政权的强大以及汉族与各民族友好交往,成为唐代民族关系的特色。因此,教师讲解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唐朝盛世局面中统治者管理国家政策的独特之处,引导同学们思考影响王朝更替的重要因素。
教学目标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识记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隋唐国家从盛世走向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建立完整全面的时空观,分析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抓住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通过恰当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了解唐朝前期鼎盛局面形成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准确分析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要求。通过隋唐繁荣局面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改革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唐前期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教学资源与方法
我采用史料引导探究、历史情境设置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文字、地图等大量资料,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始终。问题的发掘与探究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设计意图:通过隋唐五代十国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变与通来说明朝代更替的规律,以及抓住机会适时而变对王朝统治的重要性,从而联系现实,使得同学们认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社会与人发展的重要价值,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拥有创新思维。
开头导入:采用《周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开头的导入部分。
教师讲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周易》是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探索。其中提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瓶颈,原先有利的条件也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时要主动调整和变化,并在其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来保证事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化,莫不如此。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隋唐盛世局面在当时的世界首屈一指,隋唐建国初期面对前朝弊病是如何调整革新而走向繁荣,在后期国家为何又走向了分裂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演变中探究承弊易变的历史发展规律。
环节二:
设计意图:通过纵向时间线上鲜明的数据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史料并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活动设计:通过给出钱穆《国史大纲》关于年代户数的鲜明对比材料,向同学们发出提问“隋朝的弊体现在哪里,隋王朝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纠正前朝的弊端?”
教师讲解:我们根据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的关于户数的变化可以看出,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户数增加至500万户到尔朱氏之乱后户数急剧递减,到了隋大业二年户数达到了900多万户,隋朝皇帝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才使得户数有了明显的提升呢。带着问题,我们读下面的材料。(引入下一环节)
环节三:
设计意图:关于隋朝建立和巩固统治的措施方面,通过兴建洛阳城、广设粮仓、开通运河三大措施对应教学立意中的“易变”。通过表格、帛画和文字材料引导同学们思考隋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背后引发的亡国隐患,也即唐王朝所承之“弊”究竟是什么。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从《隋书·炀帝纪》记载推测出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天时地利人和,水陆交通也非常便利。所以隋炀帝兴建了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广设粮仓。1969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其中最大的窖口18米,深12米,最小的窖,窖口有8米,深6米。该仓建于隋朝,到唐朝时仍然使用。右图的砖铭详细记录了仓窖位置,储粮来源、数量、入窖年月、负责管理官仓的官员姓名情况等等。如此详细地记录可见朝廷对于粮食储藏是非常重视的。
教师通过表格材料引导同学们思考:我们从左边的表格,可以看出隋朝官仓的数量巨大,结合右边大运河示意图,大家发现粮仓的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呀。
地理分布讨论环节:(3分钟的讨论时间)
教师进一步设问:(给出5—8分钟的讨论时间)
同学们思考为何要沿着运河而建呀?
教师给出参考思路:
粮仓沿运河而修建是为了方便南北粮食运输,保证了隋王朝的粮食充足供应, 通过运河调度资源,稳定了隋王朝的经济秩序,隋实现了富庶局面。
隋开通大运河从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沟通了南北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教师讲解:我们看这些大工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富庶但是它也同时隐藏着巨大的弊端,同学们继续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隋朝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呢?
教师讲解:我们看隋炀帝时期的工程建设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耗民耗力。同学们想象一下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刀光剑影的厮杀,被迫作贵族的奴仆承担巨大的徭役,而皇帝却生活奢靡,乘坐豪华龙舟南行游玩,老百姓们饥寒交错,饿殍遍野,哀鸿满地。你会如何想,如何做?我们知道隋朝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深丧国灭与隋炀帝的背离民心的治国理政措施密不可分。
环节四:
设计意图:关于唐朝繁荣和民族政策方面,通过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三代帝王治国理政的措施对应教学立意中的“易变”。通过史料引导同学们思考唐王朝取得繁荣局面的原因,也即唐王朝易“变”究竟是什么。
教师引导:我们现在看到了隋朝的弊端是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那么谁来为此做出改变呢?我们看接下来的帝王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看到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讲道了隋末动乱之后各种势力重新组合,唐前期完成了社会大发展。唐王朝究竟做出了哪些措施,对隋王朝的弊端进行了改变呢?(进行下一个环节)
历史史实: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教师讲解:到了唐太宗时期,唐王朝又进行了新的变化发展。我们接下来看唐太宗是如何治国理政的。他在《贞观政要·君道》讲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就是说呀,唐太宗十分重视吸收前代经验教训,时刻反思自身,反思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教学活动:阅读与分析史料环节。(10分钟)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乙卯(贞观四年),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末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日:“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资治通鉴·唐纪九》
教师鼓励同学们对史料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给出参考意见:
这个故事很有趣,首先咱们来看张玄素是什么人呀,张玄素是隋朝臣民,又是唐王朝有名的谏臣。有一天唐太宗他想要在洛阳修建行宫,但是张玄素不乐意了,他进谏说,陛下您只是有巡幸洛阳的打算就想要修建行宫,我看修建宫殿这件事情并不是当务之急呀。陛下您最初到洛阳城的时候,看到凡是隋王朝修建的宫殿您都让大家销毁,您说非常痛恨这样的奢靡行为,可是现在您竟然也要这样做,这连十年都还没到啊我的陛下,您以前那么讨厌的事情怎么现在也要效仿呢。况且您想一想,唐王朝才刚刚建立,咱们的财力怎么可以和隋朝盛世局面的财力相提并论呢?您要是让刚刚经历过战乱的老百姓给您修建 宫殿,这不就是在承袭隋朝的弊端吗,恐怕呀,比隋炀帝还要过分呢。要是这个劳役不平息,朝廷可是要大乱的。
皇帝若有所思,对着张玄素说,唉,是我思考的不周到呀。您说的很对说的很对啊。对着房玄龄说,张玄素今天说的话非常有道理,我们赶紧停下这场修建工程吧,之后要是真的有事情要去洛阳城,咱们住的差一点也无伤大雅,可不能让老百姓再担心受怕了。于是,皇帝不但不批评张玄素,还上次给了他布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君臣上下为了国家治理齐心协力,臣子积极进谏,君主虚心纳谏,唐太宗确实是非常注重反思隋亡教训,也懂得及时纠错,悬崖勒马。爱惜民力,关心百姓,这和骄奢淫逸的隋炀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想一想要是隋炀帝时期,张玄素敢进谏吗,就算是进谏了隋炀帝会听取意见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王朝兴衰的原因所在。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教师讲授: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可以从这段话中分析出,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老百姓安居乐业。在人才使用方面,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纳贤才。他曾经讲道:“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亲故异情?”——《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民族关系方面,他击败东突厥汗国、草原各部尊奉太宗“天可汗”、设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他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教学活动:通过两段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怎样的变化?贞观之治的效果怎样?
小组讨论五分钟。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教师讲解: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唐王朝社会从茫茫人烟到粮食丰收,农业畜牧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治安也良好发展,一派祥和的景象。
教学活动:画作和地图分析探究。(民族关系讲解)
(《职贡图》)
职贡图中描绘的是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画中共有二十七人,其中白衣虬髯骑白马的人是罗刹国使者,身后有仆从打着伞执着扇,抬着礼物。左边穿长袍手里托着珊瑚打着伞盖的人是婆利国使者,他的随从也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整幅画设色淡雅,人物造型奇特,线条流畅自然。
下面是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教师引导过渡:大家观察看这个北庭都护府是谁设置的?
“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擢升能“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
对造成“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官员,
“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上元元年(674)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1.劝农桑,薄徭赋
2.免除三辅一带百姓徭役
3.息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4.在全国各地禁止浮巧(奢侈之风)
5.节省功费、力役……
武则天勤政爱民,反对苛捐杂税,严厉惩戒官员贪污腐败。是对贞观之治局面的良好继承和延续。
教师过渡:武则天时期重用的名将姚崇、宋璟在唐玄宗时期同样也得到了重用,辅佐唐玄宗取得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历史史实:唐玄宗选贤任能,裁汰冗官,精简机构。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开放包容,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教学活动: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则材料传达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教师给出3分钟的史料讨论时间。
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的粮食丰盈,米价低廉,交通发达而便利,工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教师做总结:
到此,我们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唐朝统治者对隋亡的弊端做出了哪些改变呢?(教师板书)
知人善用,出现了一大批姚崇、宋璟这样的贤相、居安思危、爱惜民力,以民为本,取信于民;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都使得唐王朝实现了富庶的景象。
环节五:
设计意图:关于唐王朝的衰落,以唐玄宗的懒政怠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几个方面对应教学立意中的“弊”。通过多则史料分析环节,引导同学们思考唐王朝没落的原因,也即唐王朝留给后代需要改变的弊究竟是什么。
教师引导:王朝盛衰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经历了鼎盛局面的唐王朝在治国理政的后期为什么也没有逃脱国家灭亡的命运呢?请跟随老师进行接下来的探索。
史料分析环节:3分钟阅读时间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
——陈鸿《长恨歌传》
教师分析:我们来画出关键词,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一片盛世局面,于是他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以声色自娱。唐玄宗他懒政怠政,沉迷酒色女色,忽视黎民百姓,倦于国家治理,那么我们看唐后期的国家命运走向了何处呢?
史料分析环节:3分钟阅读时间
当时谣谚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陈鸿《长恨歌传》
教师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唐玄宗沉迷女色,甚至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家争相想要生女孩,社会思想畸形发展。
史料分析环节:3分钟阅读时间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
——陈鸿《长恨歌传》
史实陈述: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安史之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史料分析环节:3分钟阅读时间
藩镇割据: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欧阳修《新唐书·兵志》
宦官专权:(代宗)李辅国:“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者乎!”
——《资治通鉴·唐纪》
朋党之争:唐之朋党……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
——范祖禹《唐鉴》卷十
史实陈述:唐末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史料分析环节:3分钟阅读时间
以五代十国形势图跟同学们梳理唐末的历史发展趋势。
环节六:
设计意图:针对承弊易变的规律进行总体的梳理。
活动探究:
唐后期出现了怎样的“弊”?
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阶级矛盾
为什么这些“弊”没有有效纠正?
人 + 制(用人与制度管理)
课堂总结:
“承敝易变,使民不倦。”——《史记·太史公自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升华教学立意,引导同学们思考创新的积极作用,勇于创新。
备注:
(一)板书设计
弊 变
隋 隋 开皇之治
大兴土木、
穷兵黩武
唐 唐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懒政怠政、安史之乱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
不变 ——>五代十国
(二)教学反思
1、隋朝工程建设的积极意义体现较少,没有深度挖掘。
2、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讲解不够全面。
3、教学时间上的把握还需要控制。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