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认识官僚资本膨胀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本课所涉及到的时间、空间、事件、意义等,进一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3.史料实证:利用图片和史料营造历史情景,开展史料研习,学生体会论从史出的学史原则。 4.历史解释:把握重要概念,对相关历史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并能清楚表达。 5.家国情怀: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救民的行动,体会其英勇抗争的精神。
【教材梳理】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统一全国 ⑴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⑵济南惨案: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⑶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败退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任。 ⑷东北易帜:1928年底,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2.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经济 ⑴背景: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开展。 ⑵民族工业:纺织、面粉及新兴的化学、橡胶等行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以四大银行为代表。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⑴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朱德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⑵八七会议:1927.8.7,汉口,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⑶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湘赣边起义→长沙→井冈山区。 2.工农武装割据 ⑴开始: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 ⑵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⑶发展:到1930年夏,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革命武装达十万人。 ⑷政权:1931.11,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 ⑸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支持共产党革命。 三、红军长征 1.背景 ⑴围剿:蒋介石从1930.10起,五次“围剿”各革命根据地。 ⑵失利: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初期 ⑴开始:1934.10,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⑵挫折:“左”倾逃跑主义,突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数量锐减。 ⑶转向:毛泽东建议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挺进。 3.遵义会议(1935.1) ⑴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①组织: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由张闻天负总责,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军事: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 ⑵意义:开始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长征胜利 ⑴路线:瑞金出发→突破封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陕北 ⑵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⑶甘肃会宁会师: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 ⑴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⑵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材补充】“右”倾和“左”倾——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本课线索】请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完成
【预习检测】
1.某游客在浏览周恩来纪念馆时拍摄了周恩来曾穿戴过的一套服装。这套服装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见证。据此分析周恩来曾穿戴这套服装参加了(  ) A.中共“一大”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李立三曾说,南昌暴动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在全国树立出新的革命中心。此处李立三指出了南昌起义的(  ) A.历史背景 B.参加主力 C.历史意义 D.成功原因 3.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挠 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4.下图为一枚铜币的正反面。据此可知(  ) A.中央苏区实现财政统一 B.根据地的经济相对独立 C.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 D.西北红色政权普遍建立 5.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察下图判断,1934年-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发动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 B.日本侵占东北,中国共产党撤出东三省 C.党内“左”倾错误泛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D.共产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失去外援 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
探讨一: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初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的? 探讨二:中共攻打大城市的方案失败后,选择了什么道路?又是如何巩固这一道路的? 探讨三: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后期如何调整的?
【史料研习】
材料一: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联结起来”,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 材料二:要党不把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 ——周恩来 材料三: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不点名地批评毛泽东想以“农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是一种“农民意识”的反应。 思考1: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红一方面军总共长征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其余的100天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在总长25000余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红军一共翻过18座著名山岭,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大雪山,穿过了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大草地,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了敌人4道封锁线和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击溃敌军400多个团。他们开进和顺利地穿过10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万里征程中,红军将士在装备低劣、衣杉单薄、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士气高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关夺隘,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 ——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 思考2:通过上述材料中的数据,说说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材料五: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三个月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日军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以及河北部分地区。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 ——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一 思考3:面对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此时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 1.“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周恩来总结的是(  ) A.武昌起义的教训 B.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C.南昌起义的教训 D.秋收起义的教训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3.民主革命时期,位于赣南山区的兴国县全县23万人口中,有8万多人参加了革命军队,其中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兴国人民参军的高峰时期集中在(  ) A.1924~1927年 B.1928~1934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4.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据此可知,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抵制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5.1941年5月,毛泽东说:“当1935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长征胜利了,它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  )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B.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 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他(毛泽东)对大革命危机时期的形势洞察秋毫,在八七会议上就指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8月18日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义计划时毛泽东坚决主张举共产党的旗帜,“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则应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于是湖南省委制定的行动纲领上就明确提出,鉴于国民党已经成为压迫、屠杀民众的工具,这次暴动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来号召工农群众参加起义。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斧头”。 ——摘编自岑中柱《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打出不同旗帜之原因初探》 材料二 八七会议确定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新方针。会后,武装起义在全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据统计,仅在三个月内,爆发的秋收起义就有22次,但唯独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结局,“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爱国、杨桂香等《试论秋收起义的意义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的意义。 (2)材料二中“胜利结局”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能够取得此“胜利结局”的主要原因。
预习检测1-6 CCDBCD
课后检测1-6 CABAAB
(1)意义:明确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扎根群众,代表人民利益;走上独立自主道路。
指的是: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原因:对时局和国情的深刻把握;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走群众路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