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专制内卷下的盛世兴衰--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专制内卷下的盛世兴衰--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课 制度内卷下的盛世兴衰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 学 依 据 教学 立意 明朝的外部环境恰逢欧洲大航海时代。历经汉唐宋元的经营,加上自身经济禀赋优势和国际贸易版图的扩大,世界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格局。而商品经济对明朝的消费模式、社会结构以及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冲击:在这一系列冲击之下,明朝的海洋政策却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出现了几度反复,最终在闭关锁国中走向了制度内卷和王朝更替。 本课教学设计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制度内卷”、“海外贸易政策的逐渐内敛”和“制度惯性下的路径依赖”为线索,站在世界格局审视那个时代,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顺序,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创设历史情境,以史料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构建大历史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 标准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 分析 初、高中教材差异 初中教材侧重介绍历史演变、废除宰相、内阁设立、宦官专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知识,但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的引导; 高中统编版:1、立足从世界发展的角度构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思维。 2、深化对之前所学内容的理解思考,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契机和危机,进一步思考在契机面前为什么没有抓住,在危机面前没有更好的应对举措。
主 旨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殖民扩张背景下,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国家觊觎的对象。中国专制主义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使得中国对商品经济的需求不大,制度惯性导致中国往往选择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思想上更加趋于保守,导致中国面临新的契机却没有抓住。
学情 分析 认 知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知识的学习,基本掌握明朝建立、制度建设、对外交流、灭亡等基本史实,但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带带的危机缺乏深度理解。
能 力 拥有一定学科认知型学习能力,但大多缺乏深度学习必备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视野不够宽阔,学科核心素养不足。
教学 目标 1.围绕课标要求,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明朝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史实;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大环境重新审视明朝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阅读及纵贯古今、横贯东西的对比,探究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明朝的制度变革及其带来的影响; 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明朝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感悟明朝在海洋上的退却,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东西方发展的不同趋势以及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 方法 教法 1.创设情景 2.问题引领 3.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法 1.对比思考 2.研读史料 3.讨论
板书 设计 主题线索: 海洋开发背景下的东西方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 三大环节: 一、时代选择----明朝海洋政策的内敛 二、乾纲独断----明朝制度建设的内卷 三、路径依赖----明朝统治危机和明清易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 明朝的外部环境恰逢欧洲大航海时代。历经汉唐宋元的经营,加上自身经济禀赋优势和国际贸易版图的扩大,世界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格局。 然而,商品经济对明朝的消费模式、社会结构以及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冲击:在这一系列冲击之下,在海洋大发展时机,明朝作出了什么选择呢? 教师叙述 学生思考 在这一系列冲击之下,明朝的海洋政策却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出现了几度反复,最终在闭关锁国中走向了制度内卷和王朝更替 。 创设情景,中西对比,设置问题。
一、时代的抉择----逐渐内敛化的海外贸易政策 呈现材料:时间轴 当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 —樊树志 问:中国有没有凭借当时强大的国力和优势把握住这次契机? 2.展示《万国坤舆全图》及史料: 材料一: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材料二: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大国崛起》 思考一:“下西洋”后明朝海外贸易政策有什么调整?调整的原因有哪些? 1.教师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西方时代的选择; 2.教师描述:《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科学、最为精确的世界地图。传统视角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天下之外为四夷,四海之外为诸夷,但《坤·图》上中国不再雄踞于世界中心—虽然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地图将本初子午线向左移动了170度,使中国居于中心位置,但显然中国与其他很多国家一样散落在一个圆球上。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源自于地图绘制前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过早的对海洋不断的探索。 引出郑和下西洋:请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从1405-1433先后七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1.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 2.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性质: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进一步展示郑和促使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物品: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经济的特征使我们不需商品交流。 学生活动:研读史料进行思考: 教师引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外海外贸易政策呈不同发展轨迹,中国自宋元之后,出现较大变化-由主动开放到闭关锁国,西方在资本主义经济的驱使下,进行殖民扩张,并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明朝时中国人中止引人注目的海外远征的决定,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对世界的态度的根本差别。 这背后,中国是政府主导,西方是市场为导向。调整的原因:外患(倭寇)、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给自足)、防范内外政治势力勾结威胁中央集权(如建文帝的下落),这期中,根本的目的所在,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过度 纵观历史兴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体制已然固化,皇权与相权冲突不断,统治阶级本能的采取自我强化来巩固封建统治,这种严于内部控制的政治制度设计,使得整个国家逐渐丧失了活力与对外扩张的动力。
二、乾纲独断----明朝制度建设的内卷 (一)废丞相 1.展示图片资料: 对比秦、唐、明三代中枢机构图 思考二:与前朝比较,明朝中央机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进一步展示:丞相制度演变 2.展示材料: 材料三: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朱元璋:《讨张士诚檄》 材料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五: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3.展示材料:思考废相之后的影响及黄宗羲对此事的评价。 材料六: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先后八天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有1160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探究二:黄宗羲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1)君主失去助手; (2)百官失去领袖,官员沦为皇帝私臣 (3)皇位世袭缺陷不能弥补。 (二)设内阁 1.展示材料: 材料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 材料九:1380年,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不过,他的继承者则将实际上的宰相权力,赋予了内阁大学士。然而,大学士们的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个人选择,即便16世纪70年代权重一时的大学士张居正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实质: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材料十: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材料十一:(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明史》 (三)宦官当政 特务统治 司礼监: 助/代理批红 ②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监视、侦查官民言行,有权逮捕、施刑。 分析锦衣卫腰牌、宋濂、钱宰的故事。 1.学生回答:明朝丞相被废除。 2.教师活动:自古君弱臣强,君强臣弱,削弱相权始终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 ,但前代都是限制分权,朱元璋干了别的皇帝想干但却都不敢干的事,直接废除丞相。 请大家结合史料,探究朱元璋废相的原因及实质。 探究一:结合材料简析朱元璋废相的原因。 (1)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 (2)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3)历史原因:君相矛盾由来已久。 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废除丞相带来的影响: 通过材料六得出皇帝每日平均处理奏章207件,处理政事411件。说明了什么? 朱元璋是打工皇帝,开国之君,他早年在黄觉寺出家,挑水扫地都干过,能吃苦有精力;但他的儿孙,生长在深宫,未有吃苦经历,,逐代萎缩,这也是中国古代皇室家族演变的一个规律。即使朱元璋,也作诗自嘲,深感不如江南富翁活的自在,累也就算了,最大的问题,政务繁多,如果疲于应对,易导致决策失误,江山如何稳固? 深感“人主以一人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4.借助教材P76探究与拓展,分析史料。 探究二:黄宗羲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指出,丞相的存在,本意是和皇帝相互合作的关系,相互礼对之人,只有丞相能和天子在礼制上地位接近,对国家治理很有必要。 “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 群臣失去领袖,百官沦为私臣,更谈不上有什么民主可谈。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 宗法世袭的皇权,不能保证后代都那么优秀,但是丞相选择却是标准越来越高。优秀的丞相,往往可以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而罢丞相,皇帝与朝臣的缓冲地带也随之消失,则世袭缺陷不能弥补。黄宗羲非常中肯的指出废除丞相的危害,遗憾的是,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够充分,封建守旧思想的根深蒂固,黄宗羲包括李贽在内的批判思想家,并不能撼动专制。 (二)设内阁 请大家结合课本,找出内阁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明成祖时期。明朝中后期,全力逐渐变大。 结合材料八、九,概括内阁的职能及地位。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反映出:内阁可以参与决策,但是却没有决策权。 “大学士们的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个人选择,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 反映出:他们地位的高低,都依附于皇帝。得出实质。 材料十、十一佐证。 才子首辅解缙(流放抄家)、四朝元老杨士奇(受儿子牵连离退)、青词宰相严嵩(老年时被抄家),改革先锋张居正(死后被抄家)。 但在辅政过程中,皇帝不能时常见到阁臣,相反会更加信任另外一群人。 阁臣办事流程中,有一个机构很重要,司礼监,主要是服务于皇帝私人生活的宦官,像掌印太监、秉笔太监,身居内廷。内阁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内阁和司礼监是一个统治权力内部的一个权力再分配。 如果皇帝怠政或者昏庸,或者是想要制约内阁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司礼监的地位。 从内外庭的布局上分析,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即我们所说的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 由于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昏庸(160多年皇帝不上朝),宦官掌握了批红权,宦官的权力还不只是制约内阁,奸人当道,特务横行,像魏忠贤、刘瑾更是权倾一时、贪污腐败。 但本质上,他们是依附于皇帝个人,所以是皇权畸形的体现。
过度 中国旧有的制度模式有着漫长的历史,创造了堪称辉煌的古代文明史,这无疑让东方世界制度创新有着比西方世界更髙的交易成本。社会的发展沿着自身的脉络并在惯性下前行,在人类制度创新动力没有发展出强于制度惯性之前,人类社会将持续路径依赖。
三、路径依赖----明朝统治危机和明清易代 (一)积极打击、消极防御 阅读教材P74,请概括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消极外交 展示材料十三: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 亦不知其国何名, 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求木之长者,必先 固 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 其源 泉;所以欲求中华之腾飞崛起,必 求 其 错 失 历 史 发 展 机 遇 之 根 由。 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明朝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由于制度内卷,在边疆治理和外交方面,明朝统治者显然也没有创新动力,固守“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思想。对于历代汉族王朝均很头痛的少数民族问题,明朝持续路径依赖,积极打击于前而消极防御在后,采取的措施基本与前代保持一致。 虽然修了长城,但对于入侵的蒙古族有效吗?显然没有,明代中期,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 一道人为屏障不仅不利于民族交往,反而更加凸显明朝“围城心态”。 但在促进“华夷一家”思想的发展和祖国统一方面还是有重要意义。 (二)消极外交 对于外来文明,明朝统治者更是以默许的态度对待。 史料十三记载了荷兰殖民者来到东方和明朝军队的交锋情况,显示出当时西欧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专制体制建立在自然经济之上,经济的固化、制度的内卷,进而造成思想上的封闭保守,面对西方文明,统治者显然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以致于明朝再次丧失与文明握手的机遇。
结束 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了解明清易代。 崇祯皇帝遗诏,留给我们思考,他不T恤子民吗?或许,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卷,才造成了王朝不断轮回。
教学 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