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第一单元讲述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及其衰亡的历史。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前奏,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秦朝统一的背景和影响,认识秦朝大一统国家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趋势的重要影响;从秦朝暴政、农民起义的爆发认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认识秦朝因社会矛盾激化短暂而亡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了解秦朝从实现统一到走向灭亡的短暂历史进程及历史影响;知道运用历史地图明确秦朝疆域的“四至”。
[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图片、文字史料,认识秦朝巩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重要影响;总结秦朝的社会矛盾,探究秦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解释]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理解秦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和条件;探讨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家国情怀]从秦朝的统一进程和疆域的奠定中感悟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趋势;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陵等遗址中感悟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制度创新的空前活力;从秦短命而亡中体会和感悟执政为民治国理念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说课程标准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四、说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定为以下内容:
1.教学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秦朝的制度创新,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五、说学情分析
一方面,有关本课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就有所涉及,分别是第9课《秦统一中国》与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学生对于秦朝的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应着重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及其制度的创新。
另一方面,高一新生思维活跃,渴望新知,但知识缺乏系统和深度,在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对于本课所涉及的历史概念,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官僚政治”,应进行重点剖析,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本着以教促学,以学定教的理念本课我采用史料教学法、讨论法为主要教法,辅之以对比分析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法:归纳比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秦”字幻灯片,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秦国国号的来历,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称谓,我们这节课就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感受它的兴亡
设计意图:解读秦字的发展演变,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直观的字面认识为进一步理解秦朝做铺垫。
讲授新课
整合设计:
本课课文三个子目: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结合高一年级的学情,为了完成重难点的教学任务,我将本课整合为三个子目:秦之立、秦之治、秦之殇。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我主要给出相应的图片、对话和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要点、整合语言并注重表达。
设计意图:首先对教材有明确的认知,有清晰的思路。其次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加深印象,并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秦之立
此子目主要通过课前学生查阅资料、地图,主要依据教材,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展示成果,成果展示以时间轴、思维导图、小论文等方式均可。内容上教师可给出提示,例如时间、人物、策略、过程等等
设计意图:对于秦统一,学生初中时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来承担讲解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总结历史、表达历史的能力。
秦统一背景
人民渴望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优越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商鞅变法,日益强盛
秦统一过程
吞并六国:时间:公元前230-221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
扩大疆域: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秦统一的意义
是历史的必然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展示秦朝地图
教师设问:秦朝疆域如此广阔,那么该怎样进行统治呢?从而引出下个子目秦之治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直观感受秦的统一的伟大壮举,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时空观念。
秦之治
教师活动: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对知识更加的深刻理解,我主要采取课前学生根据阅读教材以及相应图片补充,课上完成表格的方式。
巩固中央集权措施 内容
确立皇帝制度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设立 三公九卿 三公指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推广 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 中央 任免和考核
巩固统一措施 内容
经济方面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迁徙豪富、修治驰道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军事方面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经略西南夷
教师活动:三大制度措施是如何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设计意图:此内容为教学难点,学生虽然可以准确完成表格,但是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抛出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材料,从而得出结论,树立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突出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探究一: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三: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根据材料说明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
思考:①秦朝三公的职能是什么?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五: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 地缘
官员产生方式 世袭 中央任免
官员权力大小 独立性强 服从中央
历史影响 不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教师活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及时抛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等名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以此来完成本课难点知识。
设计意图:重视历史概念的突破,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对比西周与秦朝的疆域图,思考:与早期国家相比,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管理上有哪些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对“早期国家”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有更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加深了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秦之殇
教师活动:此子目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充分归纳秦朝暴政到农民起义到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发展脉络。并能绘制简单思维导图展示
劳民伤财大兴土木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
钳制思想焚书坑儒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严刑峻法人人自危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汉朝建立
教师设问:秦是亡于政治还是亡于制度?(合作探究讨论)最终我们能够得出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肯定了秦朝制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再次加深理解认识本课难点知识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带领学生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之前的学习深刻理解秦朝开创的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益于社会发展,并意识到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秦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
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结束后,可辅之以二三道基础选择题,尝试做一道高考真题。课后作业绘制思维导图,对课上内容做一复盘,梳理思路和知识点,夯实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习题及时反馈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秦之立
(1)秦统一的原因
(2)秦统一的意义
2、秦之治---中央集权的建立
制度创新
3、秦之殇
(1)秦的暴政
(2)秦的速亡
十、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秦国顺应春秋战国一统的潮流,通过战争快速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疆域、制度、思想和社会经济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然而秦的速亡也给汉朝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总结有侧重点,也为下节课汉朝做了铺垫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了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刚入学的高中生对于合作探究方式还不够熟练,课堂操作上有些拖沓,需要教师以后多多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