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8: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整体设计思路:本课框架由导入新课——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四个环节构成,辅以近代国歌的演变历史为暗线,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本设计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提供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初中教材虽已涉及辛亥革命的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受目前中考体制的影响,许多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十分薄弱,因而将学生知识的学习前置是关键,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过程。课上则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解答、交流互动、思维提升的场所;课后则成为思维继续延伸并吸收内化的环节。2.高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理性思考,感悟历史,并升华情感体验。
三、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从中国发展进程看,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从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看,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巩固和扩大之时,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遥相呼应,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近代化仍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第一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重点介绍了革命的背景。第二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介绍革命的过程。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介绍革命的积极成果及历史局限。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目标分析【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解释】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家国情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感悟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策略设计
高一学生是21世纪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传统形式的教学很难真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考虑到这个因素,本人通过导入新课——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主线串讲并结合国歌的演变发展等方式,将学生带回20世纪的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为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因而本课图片、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课下通过上网查找获取,教师只是起到将资料加以整合的作用。在将从网上找到的图片、材料进行整理后,便于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探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课;以小组的形式上网搜集相关图片、材料;登录相关网站,了解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二)导入新课----新中国70周年国庆视频及国歌(设计意图:家国情怀)过渡:新中国70周年国庆视频,广播电视里、重大场合上都会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荡气回肠的歌声一下子拉近了我们每一个个人和国家之间的距离。国歌,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作者是谁?【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唯物史观、历史解释)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颁布了由严复作词的我国的历史上的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ōu], 承天帱[chóu], 民物欣凫 [fú]藻。 喜同袍, 清时幸遭。 真熙皞 [hào], 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国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这首国歌要表达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金瓯永固是封建统治者的追求,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共和之肇10月10日,武昌起义,新军协统黎元洪被推为都督10月22日,陕西起义,新军管带张凤翙被推为大统领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等率会党及新军攻入长沙11月3日,同盟会在上海起义,同盟会员陈其美为都督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自命为江苏都督,宣布江苏独立11月7日,广西独立,清巡抚沈秉堃任都督11月9日,福建独立,新军统治孙道仁任都督11月27日,四川独立,立宪派蒲殿俊为都督……武昌起义之后又有哪些力量参与革命?为什么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不约而同地选择或默认革命?【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过渡】对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托克维尔是怎么说的?【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托克维尔定律”“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改革与革命赛跑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1903年允准商股成立铁路公司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06年下诏“仿行立宪” 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7年镇南关、绍兴、安庆起义失败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等失败1911年4月成立所谓“责任内阁”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1911年5月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亡国三妖:一东洋留学生,一新军,一资政院咨议局。三妖之中,尤以第一种为诸魔之母。” ——《恽毓鼎澄斋日记》(恽毓鼎,晚清国史馆总纂)【学生思考,教师引导过渡】慈禧太后对于张之洞在湖北大举兴学及派遣留学生,也颇怀隐忧。“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张之洞苦心经营,兴学堂、派留学、练新军、办报纸、倡立宪及洋务实业等,其结果是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可谓自掘坟墓。【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托克维尔观点的合理性。(设计意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拓展链接】晚清部分留学日本人士黎元洪:1898至1901先后三次赴日本留学考察。陈独秀:1901至1903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1907策划了吴越炸“出洋五大臣”。邹容:1901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革命被取消资格,1902自费赴日。著有《革命军》。鲁迅:1902赴日,1904至1906仙台医专,后弃医从文。黄兴:1902被选派赴日留学,同盟会创始人,先后多次领导起义,特别是广州黄花岗起义。蔡锷:1902,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阎锡山:1903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山西太原起义后任都督。陈天华:1903获官费留学日本。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秋瑾:1904赴日留学,1907年策划绍兴起义失败后牺牲。徐锡麟:1905获准前往日本学习陆军。1907年在安庆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蒋介石:1906至1911,日本陆军振武学院。陈其美:1906赴日留学,入东京警监学校。1911年上海起义后任都督。……【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历史解释)共和之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首国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过渡】从帝国到民国、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专制到民主、从臣民到公民、从人治到法治 ,这些都是近代民主共和国家的应有之意。除此之外,民国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新”特征吗?【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拓展链接】《清帝逊位诏书》节选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容,拂兆民之好恶?……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yì】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钦此。【问题探究】结合《清帝逊位诏书》的历史意义,分析五色旗的内在含义。(设计意图:从唯物史观出发,辩证地以多元视角看待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进一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份退位诏书有值得肯定的历史意义有三:(1)实现和平过渡;(2)确认共和体制;(3)倡导民族和解。放眼当今世界的乌克兰、叙利亚、伊拉克,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倡导民族和解,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历史意义有多么重大。【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共和之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是第一部中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命运如同其名字,“临时”而已,为后人所诟病……【拓展链接】民国初年围绕共和的斗争(部分)1913年3月20日 《临时约法》起草者宋教仁在上海京沪车站遇刺。1913年10月10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1914年5月1日 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11日 大总统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此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6月 张勋复辟帝制,12天后段祺瑞赶走张勋,但拒不恢复《临时约法》。【教师引导过渡】国歌的变化历程只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复杂、艰难历程的一个缩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是第一部中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然而其命运如同其名字,“临时”而已,为后人所诟病……【拓展链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与其说是仿效美国不如说是效仿法国。这一观点是否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设计意图:历史解释,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典型例题】(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拓展链接】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归纳】一个是宪法制定的缺憾、一个是宪法内容的缺憾,一个是宪法结局的缺憾。人们往往关注最后一个即结局的缺憾,却容易忽略前两个缺憾对最后结局的影响。【幻灯片展示、课堂讨论】(设计意图: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各抒己见】十月十日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国公民的意义。——胡适《双十节的意义》(193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胡适的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本课小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蒋廷黻站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终点也是起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并做课堂小结】【拓展链接——百家争鸣】“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梁启超“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纳散尼尔·佩弗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林语堂“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溥仪“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林柏渠(五)课后作业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答案】答案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答案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答案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设计说明】课堂作业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出现,既可以检测教学效果,也可以再次强化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适时利用这个心理契机布置预习任务,为下一课的教学提供一个悬念,埋下一个伏笔。(六)板书设计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七、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新课程教学不可以照搬原有教学思路和模式,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改革精神实施新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教好新课程教材,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本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共和的变化,带领学生徜徉于属于那个时代的刀光剑影。教学构思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本课内容头绪较多,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导入新课——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四个环节,设置“情景”,引领“实践”,实现“创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序幕,是为20世纪初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又最耐人寻味的研究课题。1.导入成功。为了吸引学生,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见闻作为切入点,采用新中国70周年国庆视频导入,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课堂环节完整,注重学法指导。本课分导入新课——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四个环节完成。以近代的国歌演变历史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3.重视补充一些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预习的主动性。4.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国歌与国家的认同”、“民族和解的意义”、“宪政与共和的曲折”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存在问题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重点难点,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比如有的问题设置不一定恰当,可以再巧妙些;引导方式、教态语态不够自然流畅,也有待改进;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参与的空间不够大,应该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辩证性、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改进。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1.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该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一级达标校的重点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比较高,课堂也显得较为成功,但是如果放在一般的班级呢?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还要做相应的调整。2.每一节课的教学既有可以预设的情景,往往也有超出预料的情景事件。作为历史专业老师更多的可以预设课堂的知识情景,却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本身。3.由于课堂中的突出重点,会造成某些课内知识的忽略,这些对于学习好,自觉性高的同学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一般的同学,如何去补充,又是一大难题。4.多媒体的笔记问题永远是一个值的探究的问题,如何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1)关于的辛亥革命史料考证,应该查阅大量的资料,贴近历史的真实。(2)应该更充分抓住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合作探究。(3)过于面面俱到,史实的内容应该更简略带过,重点教会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及特点,只有如此才能更加突出重点。(4)教师讲授的过多,应该腾出更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