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题目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型 新课 课时 1.5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XXX附中高一(1)班学生,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已经学习过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史实停留在识记层面。学生对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地位没有深刻的理解,对抗战胜利的意义理解也不够透彻。但该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浓厚,历史课堂氛围活跃,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高一是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本课的教学教师将基于课标要求,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拓展,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24课,本课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讲述的是1937年后全民族浴血奋战到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虽然繁多,但是整个时间线索清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就在于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本节课以精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本节课教师将以“团结”为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串联,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两个子目结合在一起分为一个部分,以主要讲述的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过程,一方面要凸显两个战场之间的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也要凸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第二个子目“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的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胜利,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大大提升了国际地位。3、第三个子目“抗日战争的胜利”凸显中国、世界人民的团结,也只有在团结一心、凝聚力量的情况下使得抗战胜利成为可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立意 观国内战场,在民族危亡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全民族浴血奋战,在团结一心中,走向抗战胜利,彰显中国人民团结的伟大力量;观世界战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团结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之力,彰显中国大国风范。
教学目标 结合抗日战争发展的背景、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进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必要性,学生知道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大势所趋,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也是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今天团结力量维护和平才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结合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相关史实,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离不开国共双方的相互配合,尤其是中共在促进团结中中流砥柱的地位。抗日战争中许多抗日英雄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抗战的最终胜利来之不易,通过相关抗战史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结合相关图文史料,尤其是相关战争和《论持久战》的史料,学生通过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的观念,并能够对相关观点说出自己的自己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在材料中呈现出相关战争的形势图,直观反映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学生通过地图更直观感受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和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依据】本节课重难点知识较多,且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虽然高一学生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且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不足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更多时间需要通过教师讲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知识。本节课知识仅仅通过教师讲授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因此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谈话法和学生进行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依据】对于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便可以获得,通过自主学习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对于一些较难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探究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合作学习法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沟通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片面抗战路线)一、全民族的团结 敌后战场的抗战(全面抗战路线)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东方主战场三、团结就是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四、团结力量是为了和平——战争后的理性反思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分钟 导入新课音频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初印象,从而引出教学立意,导入本节课。 一、学生听音乐,并思考老师的提问。 一、音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教学立意线索。
40分钟 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全民族的团结——正面、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人民要团结抗战呢?不团结不行吗?”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中日双方国力、军力对比简表,引导学生作出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团结的抗战呢?”教师结合之前所学知识,通过梳理国共一步步走向合作的过程,凸显在中共的努力推动下,全民族最终走向团结抗战的过程。教师提问:中国又是如何团结抗战的呢?引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学生归纳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教师主要讲解重点战役,同时以武汉会战为切入点讲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并分析国共抗战路线的异同点。介绍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成立后的胜利的战役,为第三子目东方主战场的讲解做铺垫。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节点,从此进入抗战相持阶段,而这个说法来源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这个时期,国民党内存在着“中国速胜论”和“中国必亡论”的观点,而面对这两个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武汉沦陷,但是在《论持久战》的指引下,中国军民戮力于全面、持久的团结抗战,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因此,中国政府以退为进,进行战时内迁,此举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全面抗战的体现。教师过渡: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挺近敌后,开辟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团结抗敌。同样是抗击日军,但是中国共产党却坚持走全面抗战的路线。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敌后战场,看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团结抗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敌方式,中国共产党联合广大群众,在敌后战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通过游击战对抗日军。教师讲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敌后战场也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游击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教师展示百团大战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教师在讲述百团大战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彭德怀”和“左权”两位抗战英雄的英勇事迹。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内部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而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的措施。在1941年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面对国民党反共高潮,教师引导进行课堂探究“国民党发动的反动高潮是否破坏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进行挽救的?”教师解释“皖南事变体现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但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坚持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总结“皖南事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大局观!”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共在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除了在政治上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在其他方面共产党也积极维护抗战团结。教师解释“三三制”“民主选举”“减租减息”“扩大民主根据地”等措施。和国民党相比,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上全方位地团结力量,团结人民群众,不同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进一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中流砥柱的地位。正面战场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强有力的抗击了日本侵略者,给予了他们沉重的打击。教师发问,这两个战场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要求,花三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完成ppt所呈现的表格内容。教师结合表格进行深入讲解,在国共两个战场的分析中凸显中共的中流砥柱地位。(八)【探究学习】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意义?花三分钟时间,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课堂探究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全民族的团结”。(九)教师对第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对下一部分的内容做出铺垫,进行第一部分全民族的团结进行知识点小结。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虽然整个抗战过程艰辛曲折,但是在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强烈意识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支持下,中国军民在团结一心中一步一步向抗战胜利迈进。第二部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东方主战场教师发问: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是如何团结的?教师通过时间轴,向学生梳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的过程。法西斯的行径让世界人民深恶痛绝,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共抗法西斯。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通过《开罗宣言》决定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说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一心的历史必然。在这过程中中国坚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立场,并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抗击法西斯。(十一)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积极参与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当中去。结合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讲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戴安澜的事迹。引用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史料,说明世界对中国抗战的认可,也充分体现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结合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史料,再联系所学,教师发问: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有怎样的意义?不管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团结二字,在团结中走向胜利与和平。第三部分:团结就是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十二)结合教材,说出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点。教师提问:中共七大有怎样的意义?教师讲解: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成为指导思想,教师讲解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要点。在全民族的团结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共同的团结努力下,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在团结一心当中走向胜利。教师通过时间轴梳理抗战胜利的时间线,并讲解日本投降和台湾光复等相关史实。(十四)【探究学习】谈谈抗日战争的特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再次总结,正面战场迎难而上,敌后战场奋勇抗击,世界人民同仇敌忾,最终团结一心,凝聚力量,走向胜利,维护世界和平。 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材料思考最终得出问题答案。学生根据要求,结合教材总结概括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其时间地点和意义。学生根据地图明确了战争发生的方位,理解正面战场团结抗战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论持久战》中的内容,理解坚持持久战是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必然选择,并进一步感受中共在抗战过程中的正确指导与中流砥柱的地位。学生知道战时内迁的内容,并掌握西南联大的由来,是战时中国军民努力保存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学生观察地图,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位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作战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学生静心聆听教师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得出中共面对国民党反共高潮时坚持大局观,依旧维护团结抗战,凸显中国的中流砥柱。学生仔细聆听教师讲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的措施,理解中共全面抗战的路线实际上与紧密联系群众密不可分,同时也进一步感受中国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学生结合所学并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实际上在抗战中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课堂探究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说出相关战役和阶段特征。学生仔细听教师的讲解,结合ppt上的时间轴和相关事件的图片,对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更加理解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结合史料,学生思考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的意义。根据教材说出七大的知识点,听教师讲解,理解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学生认真听讲,对相关事实进行学习。(十四)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二、以“团结”为线索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明白在时代大背景下,唯有团结才是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呈现数据史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培养学生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在概括意义时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展现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学生进一步理解,《论持久战》给予中国军民的支持,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中国军民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战时内迁保留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今天依旧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地图,学生知道进一步感受敌后战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共产党作战方式的图片,学生对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作战形式的不同之处。(五)结合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讲述抗战英雄事迹,一方面引起学生注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六)该问题主要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共在维护全民族团结中的大局观念,结合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素养。(七)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散历史思维进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的沟通能力。(八)考查学生对第一部分学习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九)梳理学生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识记,通过这种形式判断上一阶段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十)通过时间轴梳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历史事件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更直观地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十一)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在促进抗战胜利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十二)该培养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讲解总结,方便学生识记做笔记。(十三)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同时体会抗战胜利的不易与喜悦,培养家国情怀。(十四)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探究意识。
10分钟 第四部分:战争后的反思——团结力量是为了和平(十五)结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学生理解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并引出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战争?”展示李贵珍芥子气中毒的相关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更多的是伤害,就算在今天也依旧影响着我们。对比德国和日本面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我们要正视历史,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努力团结力量,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引用习近平的讲话“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 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 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学生进一步理解,今天我们努力团结力量,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十五)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对战争进行思考并举手发言。 (十五)升华教学立意,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学会用更加宽广、开放地眼光看待历史,并且学会以史为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5分钟 课堂小结 三、学生根据框架整理笔记,进行识记与深入学习,形成清楚的知识框架。 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巩固知识点。
设计反思 优点:紧扣课标,教学重难点较突出。教学立意清晰,围绕教学立意选择史料、设计问题链。内容层次分明,知识框架清晰,利于学生做笔记。4、史料、地图等资源运用丰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足:1、对于教材内容取舍方面有待加强,内容过满会造成课堂时间不够。2、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还需要进行细致的斟酌,希望能够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