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巴黎和会引发的危机使中国社会之热点旋即从反君主专制转向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爆发了救亡图存的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和科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随之而来的“十月革命”给愤怒、无助的中国人送来了崭新的憧憬和外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走上了宣传马克 思主义思想之路,并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使迷茫困顿已久的孙中山找到了最为现实的出路,通过改组国民党,在基于苏俄、国民党、共产党三方共同的基本立场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最后国共合作却在蒋汪的反共下折戟沉沙。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上承接第六单元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下启第八单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从本课内容框架编排上来分析,五四运动拉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前景,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壮举。随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学生情况分析鉴于初中历史中对于本课的相关史实有了基本的介绍,学生对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有了一个大致表层的理解,但是高中历史中更加侧重对相关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未能形成比较体系化的思考路径,因此教师应该依托相关的史事,打通单个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式来推动课堂的进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思维体系。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 能够辩证分析“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及国共合作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历史解释】 能够依据相关史料,探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在联系,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影像等历史史料,认识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分析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 依托地图和时间轴,感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共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家国情怀】 通过展现图片及音像材料,感受“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的精髓,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执政能力,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然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深远影响,国共合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共合作之间的相互关联。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惊雷——新式思想兴起与传播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洪波涌起——国共两党合作与破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通过引用顾维钧的一段话来引入新课: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国可以谋求这种“公平待遇”的背景是什么? 思考问题,带着疑问展开本课的学 习。
一、五四惊 雷——新式 思想兴起 与传播 通过几段史料和相应的图片来展现五四运动 前的政治、思想、阶级等时代背景:2.展示史料:
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 “二十一条”等,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
【教师引导】 刚刚在背景中我们了解到,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以这种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却遭遇到这种不公,同学们看完这段 材料后,思考下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3.展示五四运动爆发后的发展情况:【知识点:五四运动结果】其一,罢免曹汝霖、 陆宗舆、张宗祥。其二,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 生。其三,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 上签字。4.通过提问,然后展现一张图片和一段史料:【教师引导】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原因 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右侧的史料,可以发现学生 罢课对政府的决策没有丝毫影响,而一旦工人商 界罢工,政府立马罢免曹汝霖、陆宗舆、张宗祥。 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知道这个关键的因素是工 人阶级,是工人阶级作为一种独立政治力量登上 了历史舞台,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力量。5.通过引用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在纪念 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五四爱 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这个问题:6.【教师引导】那么五四运动为什么可以称为新 民主主义的开端呢? 【知识点: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 端】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 动时一场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 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中国人 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阶段到理性认 识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学生、商人、工人多 个群体参加。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 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7.展示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五四运动与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1.体会五四运动前 社会的各方面情况。2.五四运动爆发的 原因有哪些?3.明白五四运动爆 发后的发展的脉络。4.阅读史料,观察图片,然后思考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5.阅读材料,根据教材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结合对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学习来进 行分析。7.阅读史料,思考问题: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有何联系? 1.通过时 间轴的方 式来培养 学生的时 空观念, 同时可以 让学生理 解的更深 刻。2.结合材 料,联系 课内外知 识,学会 提取、概 括及分析 问题,进 而培养学 生的历史 解释素 养。3.通过时 间轴和地 图的展 现,引导 学生运用 时空观 念,感受 五四运动 的影响范 围不断扩大,并且 知道之后 的结果。4.通过史 料解读, 理解五四 运动取得 初步胜利 的关键原 因,从而 培养学生 对史料提 取关键词 的能力。5.结合材 料,联系 课内外知 识,学会 提取、概 括及分析 问题,进 而培养学 生的历史 解释素 养。 6.培养学 生的思辨 意识,进 而提高其 分析问题 和解决的 能力。7.学生通 过自主解 读文字和 图片材 料,全面 理解五四 运动与共 产党诞生 的关系, 并培养学 生的史料 实证素 养。
二、日出东 方——中国 共产党应 运而生 1.展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时间脉络: 2.展现一段史料和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中共一大的故事:3.通过展示两段材料,试简要分析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之间的区别:4.通过展现毛泽东和习近平的相关讲话,说明五 四运动的非凡意义:【教师引导】既然说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那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讨论下: 共产党的诞生带来了什么开天辟地的新希望?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5.展示三段史料: 材料一: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 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 任何关系。 ——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材料二: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 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1922年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 线”的议决案》 材料三: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因此必须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 ——1923年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概括史料内容并进行思考: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为何在三年中有如此大的变化?那么大家来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情况就会明白了。 【教师引导】从1921年到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 导了罢工斗争100多次,领导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30万人,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遭受各方势力的 联合镇压,革命转入低潮。 【问题设置】数次工人罢工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了解中国共产党 建立的大致过程。2.认真观看视频片 段。3.阅读材料并结合 课本,自主归纳出 一大与二大之间的区别。4.阅读材料并根据 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完成问题。5.阅读材料,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共产党的态度,并思考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1.该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自行根据教材画出时间轴,并培 养时空观 念。2.播放相 关视频, 学生深入 理解一大 召开的史 实。3.培养学 生提取信 息和解读 史料的能 力,同时 培养其历 史解释与 史料实证 素养。4.通过史 料解读与 小组合作 的形式, 明白中国 共产党诞 生的不同 之处。在 史料解读 中培养历 史解释与 史料实证 的素养, 在小组合 作中锻炼 群体合作 能力。5.通过不 同时间段 的史料来进行对 比,激发 学生思 考,同时 培养学生 提取信息 和解读史 料的能 力。
三、洪波涌 起——国共 两党合作与破裂 1.【教师引导】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知识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 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宣言。 ②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③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是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以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中心。 ④ 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章程,确定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 2.【教师引导】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知识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影响】 1.这次大会确立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参加领导工作,使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3.国民党由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同盟,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了以“打到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3.【教师授课】国民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展示相关史料和对应的图片:【知识点:国民革命经过】 1.1925年,国民革命军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促成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2.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宣布它的职责是履行孙中山遗嘱,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对内开展国民 革命运动,消灭军阀势力。 3.1926年至1927年,北伐战争打败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4.1927年,汉口、九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教师授课】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高潮是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 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 统治。国民革命结果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 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 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 破裂。 【问题设置】国民大革命为什么最终会失败?4.展示三段史料进行解释说明: 材料一:北伐战争开始以后,英帝国主义先后制 造了四川“万县惨案”和汉口“一三惨案”。1927 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以后,英美军舰炮轰南 京,制造了“南京惨案”。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 候,帝国主义日益不安,日本军部认为:“此时 国共如不分家,则全国革命的成功指日可待,一 切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将遭覆灭,而日尤甚。” 材料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得 到多方支持。与日本联系密切的黄郛建议他 “必 须离俄清党”,联系绅商,联络冯玉祥、阎锡山 共同反共。大买办、上海财团头子虞洽卿成立了 “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 支持蒋介石。 吴稚晖为其反共制造舆论,李宗仁为其策划军事 部署,白崇禧、杜月笙积极参与其反革命政变行 动。 材料三:马林和陈独秀: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 只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 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是注意政 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政上事。”【知识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两党在阶级性质和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 主观原因:1.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斗争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2.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放弃对革命领导权,甚至解除工农武装。【问题设置】国民革命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什 么教训呢? 【知识点:国民革命的教训】 1.中国的民主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包括工 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只有团结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用武装的革命 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带着问题阅读教 材,归纳出答案。2.带着问题思考之 前所学的知识点, 并且分析教材文字。3.明白国民革命的 一些基本史实。4.思考问题,分析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1.培养学 生提取信 息的能 力。2.帮助学 生回顾知 识,培养 归纳概括 能力。3.通过史 料和图片 的 结合 展示,提 高同学们 的可观 感,促进 学生对国 民革命的 理解。4.培养学 生分析概 括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21课——《五四运动与共产党的诞生》。本课以五四惊雷——新式思想兴起与传播、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洪波涌起——国共两党合作与破裂这三个方面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三个子目是环环相扣的关系。整个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开天辟地的变化,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由于本节课采用新教材,课时限量和单课载荷与体量庞杂之间难以契合的矛盾,使一些环节处理见拙。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