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课件 (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 课件 (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18: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故事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经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思考一下
“将”是指谁?“相”是指谁?题目既然叫“将相和”的话,那是不是暗示我们他们之间一开始是“不和”的呢?那么他们是如何从“不和”到“和”的呢?
我们保留这几个问题,先来认识生字词吧。
生字词
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注意这是一个褒义词。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开展和结果。
了解人物
蔺相如,男,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廉颇,生卒年不详 ,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 ,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赵氏 ,名则,一名稷,又称秦昭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赵惠文王,赵何(约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次子。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理清课文脉络
1、速读课文,讨论交流,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适宣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答:“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指他们解除矛盾,成为好友。
答:第一个故事(1一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一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1、读第一个小故事,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壁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完璧归赵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答: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没有动兵的理由。--体现他的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体现他的勇敢。
2、语言:“这块壁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壁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壁上有毛病,把和氏壁要回手中。--都体现出他有智慧、胆量大的性格特点。
完璧归赵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壁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壁就要向柱子上撞。--都体现了他机智、不畏生死、不畏强暴的特点。
完璧归赵
试一试: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看着上面这幅画把《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重述一遍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壁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
1、读第二个小故事,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渑池会面的起因是秦赵两国在涌池相会;
经过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以死逼着秦王为赵王击击;
结果是为赵国挽回了颜面。
2、画出人物言行
答: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击,叫人记录下来。
2、找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答:起因: 廉颇认为蔺相如官职虽然升得快,但他并没有真才实学。经过:大街上当众拦截蔺相如的马车;结果: 廉颇得知了蔺相如躲避自己的原因,感觉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二人和好。
1、读第二个小故事,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 X 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总结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葡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更喜欢谁 为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颊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先有“完璧归赵”才有后面的“渑池之会”,而正因“渑池之会”,蔺相如官位迅速上升,这才导致了廉颇一开始的误解和后面的“负荆请罪”。
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