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梳理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纸币使用、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习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等内容,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使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3.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并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和影响。
4.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2.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法学法
讲解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PPT课件、学生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8页“学思之窗”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的一段评论。
教师讲解:他提出自己的历史分期论,把到明朝为止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远古到战国为第一阶段,秦汉到五代为第二阶段,北宋至明为第三阶段。很显然,作者既强调了宋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表示出明朝有很多方面与宋朝接近。宋朝开创了哪些“新”呢?第一新就是第9课学习过的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了解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新变化。
【讲授新课】
一、经济繁荣的时代
多媒体展示:唐与北宋疆域图及文字材料。
材料 盛唐人口总数应该接近近7000万。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教师讲解: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反映出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反过来说,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又会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唐宋时期,耕地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大约在5亿至6.6亿亩之间,北宋版图虽小于唐朝,但耕地面积继续增长。其最高数字,据学者推算约合今7亿至7.5亿亩,这个数字直到明朝中叶才被超过。
1.农业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南宋《耕获图》及文字材料。
材料 吴中厥壤沃,厥田腴,稻一岁再熟,蚕一年八育。……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垄。
——【南宋】吴泳《隆兴府劝农文》
提问:从上述材料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农业得到发展,稻麦复种制使得一年粮食的产量翻倍。同时大量荒地的开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使粮食问题增加,推动了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五大名窑瓷器和元青花瓷
教师讲解:宋代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各有特色,元代烧出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多媒体展示:
教师讲解: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也发展起来。它最早出现于海南岛等边陲地区,南宋时已在江南传播。元朝前期,流落到海南岛的松江妇女黄道婆,将当地制棉工具和绵纺织技术带回到松江,在结合本地原有纺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革新,进一步提高了棉纺织的工作效率。此后,松江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纺织业中心。
别外,伴随着矿冶业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生活水平提高。不仅如此,造纸业、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书籍的数量,推动着文化的普及。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材料一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和文字史料
材料二 据统计,到北宋元丰(1078—1085年)年间,宋境共有市镇1871个。南宋疆域缩小,但见诸记载的市镇仍有近2000个,此外还有4000—5000个集市。两者相加,宋代大约有6000—7000个圩集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
——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提问: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伴随着边界市场、基层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商品越来越丰富。
多媒体展示: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和元朝纸币
教师讲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纸币产生,纸币产生又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而贸易量的增加,使得货币交易量不断增加,宋代商业税收入成为国家主财源之一。
多媒体展示:《两宋时期的榷场分布图》
教师讲解: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边界贸易是当时商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在真、易、沧、霸、雄等州设置榷场同辽进行交易。宋朝以茶、盐、布、药材、粮食、丝麻纺织品、漆器、犀角、象牙、硫磺、铜钱等交换辽的马、羊等畜牧产品以及马具、剑、北珠、盐等产品。宋夏之间曾在保安军一些地方设置榷场进行交易。这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这些交易不很稳定,除交通等原因外,宋与各少数民族间“和”“战”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双方贸易的进行。
多媒体展示:《宋代海外贸易图》
教师讲解:由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陆上丝绸之路通行不畅,宋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路进行。宋朝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等地设立了多处市舶司,管理外贸事务。市舶司的主要任务是对外商及从海外返回的本国商船征税,然后还要按规定价格收买一部分货物,进行转卖,宋朝政府获得大量收入。元朝继承了宋朝的海外贸易方面的成果。元朝国势强盛、声威远扬,蒙古统治者重视商业利益,这些是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多媒体展示史料:
材料 宋朝时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问:你能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位美国学者的观点找到证据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商业都市的发展;市镇贸易的繁荣;商业税的占比增多;榷场贸易的进行;对外贸易的发达;纸币的出现。
4.经济重心南移
多媒体展示:
辽宋金时期,南、北方人口及其占全国比重变化
年代 全国人口(千万) 南方人口(%) 北方人口(%)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5412 56.7 43.1
元丰元年(1078年) 90872 62.6 37.4
崇宁元年(1102年) 98927 64.1 35.9
13世纪初(南宋初年) 124400 64.8 35.2
教师讲解: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南方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北方人口比重持续减少,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其表现为南方户口数量、开垦农田规模、国家赋税收入等超越北方。其影响是,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下,南方文化也获得进步,超越北方,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多媒体展示:《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宋代书院分布图》,北宋进士数据及文字史料。
材料一
北宋进士共9630人
材料二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提问: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第一,江南地区长期相对稳定是南方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并超过北方的最重要社会原因;第二,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尤其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第四,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二、唐宋的社会变革
展示材料:
材料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郑樵《通志略》
材料二 晚唐、北宋宰辅家世比较
唐肃宗—昭宣帝(151年共179人) 宋太祖—钦宗(167年共153人)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名族及贵胄 143 80% 25 17%
中等家庭 22 12% 53 34.7%
寒族 12 7% 66 42.3%
未能确定者 2 1% 9 6%
——孙国栋《唐宋史论从》
思考: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唐宋时期的社会观念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展示材料:
材料 在宋朝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佃农并不是一个合法存在的社会阶层……他们难免受到地主的人身束缚。到宋朝,国家不得不对越来越普遍的租佃关系予以承认并加以规范化,反映到法令就是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国家承认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还有不少佃农通过辛勤劳动积累钱财,购置田产,上升为主户。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下册)》
思考:阅读材料,唐宋时期佃农的人身关系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展示材料:
材料 (宋)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子去其父则不禁,民去其君则不禁,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士亡仁义则不禁,左法乱俗则不禁,淫文害正则不禁,市有游手则不禁,官有游食则不禁,衣服趶制则不禁,宫室过度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权要横暴则不禁,贿行于上则不禁,吏贪于下则不禁。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明禁》
思考:阅读材料,宋代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图示归纳:
社会观念:平民化
门第观念衰微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人身关系:自由化
租佃契约盛行,契约观念增强
贱民阶层减少,“奴婢”雇佣化
国家管理:宽松化
政府不干预土地买卖
放松对社会流动限制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出现新现象;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南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宋朝出现社会新变化;在辽夏金元时期,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榷场的设立推动了民间贸易、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