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8: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5课,包括四目内容,包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胜利的原因与意义。本课教材大体按照时序与历史进程来展开叙述,但是知识结构的呈现不够清晰。其中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分布在第二目和第四目,需进行整合;战争胜利的原因包含国共两方面,国民党方面主要分布在第三目,同时在课前引言、第一目、第二目、探究与拓展中也有所体现,共产党方面主要集中在第四目,同时在探究与拓展中亦有体现。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构教材,建构起清晰明了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较活跃、对战争史比较感兴趣,对解放战争的进程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理性思维建构的阶段,对战争结局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中已学《历史与社会》,对三大战役等核心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已学的历史知识较为浅显,且理性思维并未完全建构,历史思维与历史学习的方法也尚不完善,尤其对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而言,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都尚有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我会采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设计
在问题链的引导下,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解读,能够结合时间轴与地图概述人民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与基本过程,理解这场内战无法避免的原因,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树立起“学史明理、践行使命”的社会责任感。在关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聚焦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培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图表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过程
环节1:热点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介绍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历史背景与成果,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引出“三大法宝”。进而引用毛泽东1949年6月对“三大法宝”历史贡献的论述,引导学生宏观感知“三大法宝”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理解 “三大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贡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总结与提炼的重视。
设计意图:结合时政热点引出“三大法宝”,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的视角来分析、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注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环节2:新课教学
一、武装斗争篇
(一)以武装斗争为后盾争取和平
1.背景
[教师活动]
展示抗战胜利后对时局不同看法的相关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必须清醒地看到,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要打内战的。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
——毛泽东《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
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困惑,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为什么毛泽东认为蒋介石和人民必有一战。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分析思考。说出当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并结合教材P147的地图指出当时蒋介石将部队集结并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还侵占我解放区,在积极调兵备战。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目前与奸党谈判,以拖延时间……如毛泽东不来,中共将负破坏统一之责。
——摘编自蒋介石9月20日密电、蒋介石侍从室文件
介绍蒋介石一面积极调兵备战,一面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逾谈判,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假如你是当时中共的领导人,你会应当如何面对蒋介石的三次电邀?
最后请学生分享并归纳总结,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需要采取以武装斗争为后盾争取和平的手段。
[学生活动]
结合当时的客观形势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指出由于人民渴望和平,同时避免为蒋介石推卸战争责任,因此需要赴渝谈判,争取和平;但由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所以还须以武装斗争为后盾。
2.进程
[教师活动]
展示表格:
时 间 事 件 成 果
1945.8-10 重庆谈判
1946.1 政协会议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关注到重庆谈判与政协会议取得的共同成果。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并指出两者在推动了和平建国方面都有所作用。
3.结局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双十协定和政协会议能否有效约束蒋介石,并揭示蒋介石在1946年6月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进而指出采取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
了解全面内战发动的标志,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武装斗争是不得已采取的必要手段。
(二)在争取和平失败后的武装斗争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不打无准备之仗!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泽东
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内涵,点明该部分的学习思路。
[学生活动]
感悟毛泽东军事名言中武装斗争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客观形势与敌我力量进行分析,进而讲求战略战术的制定与运用,引领具体内容的学习。
1.粉碎全面进攻
(1)客观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
[学生活动]
阅读、分析表格数据,概括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等。
(2)战略和战术运用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泽东(1946年8月6日)
材料二: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一时的保守地方为主要目标。应通过运动战的方式将敌人各个歼灭 。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客观形势阅读材料,思考:假如你是当时党的领导人,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敌人的全面进攻?
最后总结策略,并呈现战果。
[学生活动]
阅读、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出首先要定军心、信心,进而明确歼敌有生力量的作战目标和打运动战的方式。
2.粉碎重点进攻
(1)客观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
[教师活动]
介绍敌人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力量有所削弱,无力再次发动大规模、全面性的进攻,转而采用重点进攻的方式。此时敌人力量虽有削弱,但双方仍相距悬殊。
(2)战略和战术运用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并以小部兵力诱敌主力北上安塞。3月25日,西北野战兵团利用敌31旅孤立行进于安塞东南青化砭之机会,设伏歼灭之。
——《中国近现代通史》第十卷
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中共之前的战略战术如何运用在粉碎重点进攻的过程中?
[学生活动]
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取得青化砭、孟良崮战役等胜利,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等史实都体现了中共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
3. 转入战略进攻
(1)战术运用
[教师活动]
展示地图:
介绍在粉碎重点进攻的过程中,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指出我军采用了“跃进”的战术。
(2)客观形势与战略意图分析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材料一: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1947年7月29日毛泽东3A加急密电
材料二: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中原)就露出来了。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与材料,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我们要采用快速“跃进”的战术而不是稳步推进,进而分析选择大别山的依据。
学生回答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意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并指出选择大别山还有更长远的战略意图,设置悬念,为三大战役作铺垫。
[学生活动]
阅读地图与材料,分析指出因为当时敌人的重点进攻尚未完全粉碎,解放区危机,因此需要抓住中原空虚的机会快速跃进,以解陕北燃眉之急。选择大别山可以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武汉、南京。
4. 展开战略决战
(1)客观形势和战略分析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材料一: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敌人的强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重兵据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以夺取全国性胜利。
——194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
材料二:
介绍随着战略进攻的节节推进,战争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数据分析1948年9月中共中央敢提出这三个“敢于”的原因。
[学生活动]
阅读分析表格数据,概括出双方兵力差距缩小,我军装备提升,尤其是重炮有利于攻坚战,后备物资与兵源也相对更充足。
[教师活动]
展示地图: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大决战的时机已到。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大决战应该选择哪些地点。
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指出还有以大别山根据地为依托的淮海地区,明确三大战役的空间位置及其选择的原因。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指出东北、华北并阐述原因。
(2)战术运用:大兵团攻坚战
[教师活动]
展示地图:
介绍三大战役中主要采用了大兵团攻坚战的战术,并在地图中表明当时可调用的大兵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思考:加入你是当时的解放军指战员,会如何调兵遣将来指挥三大战役?请学生上台结合地图进行演示。
进而介绍三大战役中具体的战略战术运用,引导学生梳理三大战役的成果。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和地图,结合三大战役的时空特征思考分析,并到讲台上进行演示。进而阅读教材,梳理三大战役取得的成果。
5. 发动渡江战役
(1)客观形势分析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数据分析三大战役后的国共力量比,最后总结概括出三大战役后国民党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基本崩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如何部署下一步军事行动。
[学生活动]
阅读、分析表格,从并立、装备、空间上指出我军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下一步应该渡过长江,解放长江以南。
[教师活动]
结合图片材料介绍此时解放军并没有迅速发起渡江战役,而是积极开展以八项和平条件为前提的和平谈判。而国民党一面谈判,另一面在谋划划江而治,拖延时间,最终拒绝签字。最后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总统府,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学生活动]
了解渡江战役的过程,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热爱和平。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与表格等史料,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分析战场客观形势,制定战略战术,“领导”、“指挥”人民解放战争,突出教学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二、统一战线篇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除了军事方面还有哪些因素,并指出当时除了军事上的第一条战线外还存在着第二条战线,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条战线的概况,引出第二大法宝——统一战线。
[学生活动]
思考并指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还包括民心、政治等因素,结合教材了解第二条战线的概况。
(一)概念解读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一条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等广泛的反蒋爱国统一战线。
——王俊骏、廖洁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程及其历史经验的新思考》
解读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概念,指出构成它的主要阶级与阶层。
(二)形成原因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蒋介石一切欺骗都已被他们自己的行为所揭穿,他们已经没有什么群众,他们已经完全孤立了。和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
介绍毛泽东在1947年就已经道出了这条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包括国民党的失民心和中国共产党的得民心。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从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方面宏观理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国民党的哪些行为使他们最终陷入了“完全孤立”。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国民党军事、经济、政治上的政策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从军事、经济、政治的角度罗列国民党倒行逆施的表现。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用法律形式规定“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地把“保护民族工商业”确定为党的三大经济纲领之ー。
——李和平《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统一战线形成原因简析》
材料三: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中国共产党军事、经济、政治上的政策进行总结,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图片指出这条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从军事、经济、政治的角度罗列共产党深得民心的相关政策。
设计意图:围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深入理解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感受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突破难点的同时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党的建设篇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
——毛泽东
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名言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到人民取得如此成就,引出第三大法宝——党的建设。
[学生活动]
结合毛泽东的名言分析指出这与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关。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与表格:
以中共七大为例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前瞻性与未雨绸缪,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七届二中全会是如何适应党即将面临的角色转换这一重要历史任务的。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结合中共七大的内容梳理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中的“变”与“不变”。
设计意图:从大单元的视角来解读党的建设,运用时间轴和表格梳理中共七大与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理解两者对人民解放战争的作用,认识到党的与时俱进与不变的初心,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环节3:总结升华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结合图片中的信息总结“三大法宝”在解放战争中的历史贡献。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究三大法宝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与作用,全面、深入的理解三大法宝的历史贡献。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从“三大法宝”这一历史经验的视角来透析、感悟历史,引导学生树立“学史明理、践行使命”的社会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油画中的关键信息和课后探究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三大法宝”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作用,进而思考为什么要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分析、感悟历史,让学生充分感受党的智慧的同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落实家国情怀。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以“三大法宝”为切入点统领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党的智慧,使得本课主旨突出、主线明确,同时有利于家国情怀的落实落地;
2.巧设情境,运用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分析、讨论历史问题,步步“推进”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运用丰富多样的史料展开教学,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特定时空框架下分析史料、解释历史,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由于本课容量大、课时紧,因此关于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只有宏观的分析解读,尚未十分详细的展开,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