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一)课标概述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主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的第3课,上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下承“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在单元中主要起承启作用。相对于本单元前两课而言,本课趣味性略弱、逻辑性略强,
本课内容聚焦于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以两宋的经济与社会为主,共包含四个子目,分别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知识脉络清晰,课程材料充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经历过初一年级中国古代史新课学习和中考历史系统性复习,对历史基础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了解较多,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对辽宋夏金元时期进行过深入了解。
从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对两宋时期经济与社会变化有一定宏观认识,知道商品化、世俗化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且知道该时期存在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但对于各知识条块之间难以建立联系;从能力角度来看,学生经历一定训练后已具备初步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能力,但对史料的辨别、归纳和概括能力还不足,缺乏对史料进行深挖的意愿。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变化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通过史料实证辽宋夏金元经济变化,形成经济变动与上层建筑变动间互动关系的感性认知。
四、教学目标
(一)运用时空定位,通过课本表述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变化的表现,对课本引证史料进行充分辨析。
(二)通过史料分析,形成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相关认知。
(三)概述唐宋社会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讲授、演示与个别谈话结合,问题探究与史料研习结合。
(二)学法:自主阅读与探究、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探析与史料分析、对比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前置任务: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阅读、填空。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沈括《梦溪笔谈》关于唐宋经济概况的描述、宋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的壁画。(3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并解读相关材料。
(2)学生活动:准备课堂用具、进入课堂情境。
(3)设计意图:充分重视课本,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表述;逐步引导分析,引导学生进入相应时空情境。
2.学习任务1:梳理宋元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并通过史料进行实证。(15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和梳理、解读相关史实框架、相关教材内和补充史料。
(2)学生活动:应用和展示、分析相关史实概念、相关教材内和补充史料。
(3)设计意图:反馈课前导学结果,体现生本课堂理念,发挥学生新知学习主观能动性;认知和应用对史料类型、可信度的分析模式,提升学生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认知;反复过手基础知识记忆,在课堂中形成对该知识模块知识点的记忆雏形。
3.学习任务2:梳理宋元商业的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并通过史料进行例证。(10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和梳理、解读相关史实框架及相关印证史料。
(2)学生活动:应用和展示、分析相关史实概念及相关印证史料。
(3)设计意图:反馈课前导学结果,体现生本课堂理念,发挥学生新知学习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和概括信息的基础能力,反复过手基础知识记忆;运用较短课堂时间过渡相应知识点。
4.学习任务3:梳理宋元社会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婚姻观念视角进行剖析。(8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和梳理、解读相关史实框架及相关教材内史料,引入宋代婚姻观念讨论。
(2)学生活动:应用和展示、分析相关史实概念和相关教材内史料,参与宋代婚姻观念讨论。
(3)设计意图:反馈课前导学结果,体现生本课堂理念,发挥学生新知学习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和概括信息的基础能力;通过讨论合作训练学生对宋元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点的融会理解,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
5.结语和评价:对比宋元社会活力增强,但封建桎梏依然存在的例证,得出宋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质认知。(4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和解读相关补充史料,引出讨论话题,明确讨论结果。
(2)学生活动:阅读和思考相关补充史料,参与话题讨论,得出讨论结果。
(3)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合作训练学生对宋元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点的融会理解,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谈话、分析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评价。
(三)课堂后置任务:记忆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图;物理类选科同学完成课时作业层级一、二部分,历史类选科同学完成课时作业层级一至四部分。
七、教学评价
(一)评价标准
水平1:能够记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变动的史实,掌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等有关内容。
水平2:能够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变动的原因,研思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础,进而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等有关内容。
水平3:能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探究,能从史料中提取和概括信息,并运用教材语言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历史解释,认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变化等内容。
水平4:能从当前时空出发、运用唯物史观对唐宋经济与社会历史延续与变动、辽宋夏金元民族间经济与社会关系进行合理历史解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初对唐宋繁荣和社会变化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二)评价模块
1.认知与记忆方面:导学案填写正确、记忆完整,知识脉络梳理清晰。(30分)
2.归纳与概括方面:课堂参与度较高,笔记完整,疑问解决过程明确。(30分)
3.表达与论述方面:课后作业完成好,表述准确,文字表达逻辑合理。(40分)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一、肌体:农业、手工业 二、血脉:商业 三、灵魂:社会 生活基础 经济格局 社会活力 史料类型: 1.按表现形式:文献、实物、口述 2.按史料价值:一手、二手 3.按有意无意:有意、无意 4.按正史野史:正史、野史 5.注基本原则:孤证不立、二重证据
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在史料运用方面:
1.遵循了“大胆引用”原则,但未遵循“小心求证”原则,大部分史料选取于教材、课程标准解读、史料研习系列丛书、中国知网论文,并未对史料实际进行大量考究和打磨。
2.史料运用过程中为达成课程目标,对大部分史料价值进行了定性论述,与其实际史料价值可能有出入;且存在以论证论、倒因为果、孤证而立的情况。
(二)在课程结构方面:
1.未使用明确课堂线索串联相应知识点,在课堂顺承性方面有所欠缺。
2.对学生展示和分析阶段无法进行时间把控,需进行大量时间调整。
(三)在学情贴合方面:
1.授课学生班级为随机抽取,无法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充分掌握。
2.预设学生学习层次为中等偏上、学习能动性较高,可能存在预设与实际有偏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