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9:4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统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节课所在单元的内容,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性历史意义。第五、六单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七单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阶段。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历史事件都在21课中,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如何理解本节课中几个历史事件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如何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材内容:本节课分为三个子目录五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教材对五个历史事件是按时序先后安排的,如何理解五个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立意:知识立意: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教学设计围绕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探索(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三个问题,整合教材知识体系。能力立意:重点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立意:重点突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人探寻真理、坚持初心的立党精神,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学情分析 1.学生必备知识背景: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详细了解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经过,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意义、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知识,需要在高中阶段进行深入学习。 2.学生关键能力背景:高一学生经历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和中考的考验,初步具备了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历史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材料的呈现应以历史叙述型材料为主,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 1.通过以时空坐标的形式梳理五四运动的经过、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国民革命的经过,认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的特点,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2.通过分析学术情境材料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探究在当时中国传播的众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并成为以蔡和森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坚定信仰的原因。 3.通过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会议内容的对比分析,体会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坚持真理的精神和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4.通过北伐前后中国国内形势示意图的对比,体会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5.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难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节课核心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今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立党精神为本节课的情感立意,体现了“四史”教育的目标。 2.单元主题教学立意。本单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篇,所以从知识立意上,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为主线,落实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中国革命深远意义的课标要求。 3.教材资源开发和整合。本节课以“追求真理立初心”“践行真理担使命”“坚持真理勇斗争”三个板块整合教材,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选择立国精神上,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懈斗争的立党精神。本节课五个历史事件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知识体系构建上,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核心,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作为其背景,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作为其早期探索。并对中共一大、二大、三大整合为一个问题,对比三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方向、革命策略思考的异同,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砥砺前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教师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历史事件。 2.设置问题:20世纪初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立国之精神,才能求得可爱之国家?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和问题引导思考。 1.复习知识导入。 2.通过时间轴展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的统治特点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从而引出无产阶级的探索之路。
第一板块:追求真理立初心(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师出示时间轴、学术情境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任务驱动和问题引领 (1)学生运用时间轴梳理五四运动基本史实。 (2)五四运动的特点。 (3)五四运动的意义。 (4)五四运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之“新”与新文化运动之“新”一样吗? (5)结合学案材料,思考在当时中国众多的社会思潮中,为何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爱国青年的坚定信仰? 2.教师讲解、分析、总结。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材料、任务和问题设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设置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得出其特点,进而概括其历史意义。其促进思想启蒙的作用引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价值观正确引领。通过学生探究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并成为爱国青年的坚定信仰的原因,体会早期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救中国的初心。
第二板块:践行真理担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1.教师出示学术情境材料,提出问题。 (1)建党条件是否成熟? (2)对比教材“学思之窗”《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历史纵横”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两者对中国革命方向思考的异同点。 (3)中共三大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的? 2.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领思考回答问题。 对比三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方向思考的异同,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砥砺前行。
第三板块:坚持真理勇斗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教师出示时间轴、材料,设置问题。 北伐前后,国内形势示意图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北伐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领思考回答问题。 1.时间轴梳理国民革命主要历史事件,了解国民革命基本概况。 2.通过两幅地图对比体现国民革命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 3.通过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为北伐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 4.虽然革命受挫,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也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和镇压,但是,初心还在,使命还在,焕然一新的中国革命,在艰难的探索和挫折中,仍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开启新的征程,最终一步步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课堂小结 1.以问题引领,学生回答做课堂小结,生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突出单元主题教学立意,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回扣情感立意: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一批批共产党的革命先烈在坚持真理、守护初心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百年来,在有的人看不到方向时,他们追求真理;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用真理的精神践行真理;在有的人走上歧路时,他们仍旧坚持真理。他们像一团火,照亮了身边更多的人,为了心中那个可爱之国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其实他们一直都想亲眼看看,梦中那个可爱的中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势: 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教材中的栏目设置适时整合到教学设计中,起到对教材深度解读的作用。 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落实。通过时空坐标、多种史料的呈现和探究活动,全方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3.整合教材知识体系。讲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会议内容对比,体现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方向和革命策略的思考的不断深入,正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将本节课的情感立意: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精神充分展现出来。 不足: 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材料可以再进一步精选,问题设置可以再明确一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