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9: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本课通过梳理教材知识,把教材知识以向社会主义过渡为核心整编为过渡的前提、过渡的保障、过渡的实现三部分,并辅助文字史料、影像资料、图片史料创设情境,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节课突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二是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部分较为熟悉,而对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较为陌生;学生通过预习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罗列较为清楚,但对于历史概念把握不准确,通过情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也较为模糊,高考要求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能力素养较差。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认识新中国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1. 通过时间轴的方式,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2.通过图片史料、影像资料梳理新中国建立的筹备过程以及新中国建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 通过小组学习完成表格,梳理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及作用;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展示小组学习成果;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英雄模范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通过文字史料梳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确立的辩证关系,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历史性转变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过渡中如何实现中国历史的两次历史性巨变的? 教学难点 理解新政权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过渡的前提——建立新政权 过渡的保障——巩固新政权 三、过渡的实现——创立新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八张图片趣味引入新课 梳理先进中国人救中国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新中国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历史分期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及在中国现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一、过渡的前提——建立新政权 1.以图说史:观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国大典三幅图片,说明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 材料: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和性质? 3.观看《开国大典》影像资料,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盛况,分析新中国的成立为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次重大转变? 4.展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像 1.根据教材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新中国成立之间的关系。 2.分析和解读图文、影像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思考问题。 学会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宏观上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微观上分析问题的本质。 从纵向及横向两个维度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解中国不仅要站起来、更要富起来、强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过渡的保障——巩固新政权 以图说史——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形势 1.根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图、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情况和全国国民经济状况图、朝鲜战争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示意图、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圈形势图分析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2.我的课堂我做主: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1、2组)土地改革(3组)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4、5组)抗美援朝(6组)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7、8组) 过程影响为过渡提供的条件
3.小组展示 展示图片,组员判断国家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历史影响?分析各项措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什么条件? 4.展示抗美援朝英雄模范和功臣的英雄事迹,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继续发扬哪些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5.展示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和中国指挥官彭德怀的材料,分析抗美援朝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6.问题探究:(1)根据主要年份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分析建国初期迎来一次建交高潮的原因是什么?1954年后出现外交新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杨奎松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及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必要性。 小组讨论,研读教材,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组长根据讨论结果汇报。 学生根据图文材料思考并回答 组长根据讨论结果汇报。 通过提供图文材料,培养学生全面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完整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
三、过渡的实现——创立新制度 1.展示1953年8月毛泽东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批示,概括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施及特点。 2.根据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和1952-1956年底各种经济成分示意图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建立的?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则材料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何建立的? 4.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建立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如何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的又一次转变? 学生根据图文材料思考并回答 结合所学分析、归纳 形成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的完整认识 思考两大制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课堂小结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 学生齐读 继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