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组合与组合数(2)
高二年级 数学
排列 组合
定义 从n个不同对象中,任取m(m≤n)个对象,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 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m≤n)个对象,并成一组.
相同点 从n个不同对象中,任取m(m≤n)个对象 不同点 与对象的顺序有关 (先选后排) 与对象的顺序无关
(只选不排)
【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
组合数的公式和性质
公式:
性质1: (对称性);
性质2: (合二为一).
主要用于化简变换,
和简化计算.
例1.计算: .
灵活运用组合数的性质,可以达到化简算式,简化计算的效果
例2.辨析下列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你能否对题目稍作改动,将问题的类型改变?
(1)a,b,c,d四支足球队争夺冠亚军,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4支球队中有2支球队,一个是冠军,另一个是亚军.
(对2支球队有顺序要求)
问题等同于“从4个对象中任取2个按先后顺序排成一列”,
是“排列”问题,有 种结果.(如何改编?)
改编:
a,b,c,d四支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共需赛多少场?
单循环比赛要求每两支球队之间只打一场比赛.
与选取的顺序无关
等同于“从4个不同对象中任取2个并成一组”
变成了“组合”问题,需打 场.
(2)北京地铁四号线是南北走向的双向地铁,线路南起公益西桥站,北至安河桥北站,全线共设24座车站,若某人在“公益西桥站开往安河桥北站”方向的列车上,从一个站上车,另一个站下车,求有多少种不同的上下车的可能?
公益西桥
……
安河桥北
确定了地铁的行驶方向,
是“组合”问题,
共有 种方法.(如何改编 )
改编:
北京地铁四号线是南北走向的双向地铁,线路南起公益西桥站,北至安河桥北站,全线共设24座车站,若某人从一个站上车,从另一个站下车,求有多少种不同的上下车的可能?
公益西桥
……
安河桥北
地铁四号线是双向行驶,
需确定两站之间上下车的顺序,变成了“排列”问题,共有 种方法.
在研究排列组合问题时:
(1)通常先将具体问题抽象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
(2)注意辨析是“排列问题” 还是“组合问题”.
既:看取出对象后是否考虑顺序.
例3. 现有30件分别标有不同编号的产品,且除了2件次品外,其余都是合格品,从中取出3件.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只是取出3件,它们之间无需考虑顺序
等同于“从30个不同对象中任取3个并成一组”,是“组合”问题.
共 种取法.
(2)若3件产品中恰有1件次品,则不同的取法共有多少种?
第一步,取出1件次品,有 种取法;
(注意,虽已满足限制要求,但事件还没有完成)
第二步,取出2件合格品,无需考虑顺序,有 种取法.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共有 种.
3件产品中:1件次品,2件合格品
取出两类不同对象,可分成两步完成:
(3)若3件产品中至少要有1件次品,则不同的取法共有多少种?
3件产品中:有1件次品,2件合格品;
或者:有2件次品,1件合格品;
所以,可以按照取出次品的件数分成两类计算.
法1. 按取出次品的件数分成两类进行:
第一类,取出3件产品中有1件次品,有 种取法;
第二类,取出3件产品中有2件次品:
第一步,取出2件次品,无顺序要求,有 种取法;
第二步,再取出1件合格品,有 种取法.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有 种取法.
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共有 种.
(3)若3件产品中至少要有1件次品,则不同的取法共有多少种?
法2.排除法,反面:没有次品.即:3件全是合格品.
“任取3件”-“3件都是合格品”=“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
即: 种取法.
显然用排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分类情况更少,研究更简便.
可能会出现的解法:
取出的3件产品中至少要有1件次品,所以分成两步完成:
第一步,先取出1件次品,有 种方法;
第二步,再从剩余29件产品中随意取出2件,有 种方法.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有 种取法.
思考: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不妨设2件次品为 和 ,28件合格品为 、 、…、 .
若3件产品中,有2件次品和1件合格品,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建议:研究有关“至多”或“至少”这样的计数问题时,要么直接分类研究,或运用“排除法”计数.
在分析时,可以先对比两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分类的情况较少,计算更为简便,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先 后 和先 后 ,选取产品应是无序.这里选2个次品时考虑了先后顺序.应将有序取出2件次品产生的重复次数去掉.
例4.要把9本不同的课外书分给甲、乙、丙3名同学:
(1)如果甲得4本,乙得3本,丙得2本,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注:每本书是不同的,每人分配到多少本是确定的)
“定向分配问题”,可以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先选4本书给甲,无顺序要求,有 种方法;
第二步,再选3本书给乙,有 种方法;
第三步,最后2本书都给丙,有 种方法.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共有: 种方法.
边选书,边分
配:分步分配
(2)如果要求一人得4本,一人得3本,一人得2本,则共
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注意这个问题与上一问的区别:“不定向分配问题”,如何解决?
相比问题(1),可以先分组,后分配,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将9本书按照4本、3本、2本分为三组:
第二步,将三组书分配给3个人,即三组书全排列: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共 种方法.
(3)如果每个人都得3本,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每人都得3本,等同于“甲3本,乙3本,丙3本”.
每个人分配到多少本书是确定的,属于“定向分配问题”,
可以通过“分步分配”完成:
第一步,先选3本书给甲,有 种方法;
第二步,再选3本书给乙,有 种方法;
第三步,最后3本书都给丙,有 种方法.
共有: 种方法.(无需3组书全排列)
关于“分配”的问题:也是计数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模型.
像问题1和问题3,每个人分配到多少本书是确定的:
“定向分配”问题,可以通过“分步分配”完成.
像问题2,每个人分配到多少本书是不确定的:
“不定向分配”问题,可以“先分组,再分配”
将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整:
如果要把9本不同的课外书分成三组:
(1)如果一组4本,一组3本,一组2本,有多少不同的分法?
(2)如果每组都是3本,有多少不同的分法?
这里只是把不同的对象分成了若干组,没有了分配环节.这种问题在计数过程中,与之前的“分配”问题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
例5. 现要从A,B,C,D,E,F这6人中选出4人安排在甲、乙、丙、丁4个岗位上,如果A不能安排在甲岗位上,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限制条件:A 不能 安排在 甲岗位 上
特殊元素
特殊位置
排除法
法1. 从特殊元素“A”入手,注意“可选人数”多于“岗位数”,可按照4个岗位中是否含A,分成两类:
甲
乙
丙
丁
第一类,4个岗位中含A,分成两步完成:
A的位置: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含A的方法共有 .
再确定其他岗位人选,共 种方法.
第二类,4个岗位中不含A:
从剩余5人中选4人排到4个岗位中,有 种方法.
综上,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共有 种方法.
甲
乙
丙
丁
法2.从特殊位置“甲”入手,分成两步完成:
甲
乙
丙
丁
非A: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共有: 种方法.
可以看到,由于岗位数少于人数,因此甲岗位上必须有人,无需分类. 所以相比从特殊元素“A”入手,从特殊位置“甲”入手更为简单.
法3:排除法
先忽略题目中的限制要求:
先“从6人中任意选4人安排到这4个岗位”,再从中去掉“A在甲岗位上”,剩余的就是“A不在甲岗位上”.
共: 种方法.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从反面思考,分类情
况也很少,因此用排除法解决也非常方便.
解决 “含限制条件”的问题时,之前的3种方法都是常用的解题策略.
但是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3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并不一致,建议同学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先动脑再动手,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综合运用了排列与组合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1.在含限制条件的计数问题中,如果是关于“至少”或“至多”的问题,建议同学们先分析对比“直接分类法”和“排除法”,选择分类更少、计算更简便的方法.
【课堂小结】
2.“分配问题”的研究方法:
课上所讲的是将不同的对象进行分配的问题:
(1)定向分配:分步分配;
(2)不定向分配:先分组,后分配.
事实上,还有 “相同对象的分配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B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21-P22的“拓展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课堂小结】
3. 综合计数问题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我们接触了很多典型的计数模型以及研究计数问题的方法. 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注意要辨析:是否为排列组合问题;对于综合问题一般会采用“先分类,后分步”的解题策略,注意结合具体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不断提升优化解题的能力.
【作业】
B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P22.A组 5; 思考题.
5. 现有10件产品(除了2件一等品外,其余都是二等品),从中抽取3件: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
(2)抽出的3件中恰有1件一等品的抽法有多少种?
(3)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一等品的抽法有多少种?
思考:如果要把9本不同的课外书分成三组:
(1)如果一组4本,一组3本,一组2本,有多少不同的分法?
(2)如果每组都是3本,有多少不同的分法?
谢谢(共37张PPT)
组合与组合数(1)
高二年级 数学
【情境与问题】
(1)小张要在3所大学中选择2所,分别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和第
二志愿,小张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2)小张要在3所大学中选择2所,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小张共
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问题1:你能否用适当的符号列举两问的选择方式?
设3所学校分别为A,B,C.
问题1的所有情况: 问题2的所有情况:
(A,B),(B,A), (A,B),
(A,C),(C,A), (A,C),
(B,C),(C,B). (B,C).
问题2:两问的结果是否一样?你能否从“列举”的结果或
运用“排列”的知识,说明理由.
列举结果
问题3:你能否找到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并用数学式表示?
相对于问题(2),问题(1)也可以看作分成两步完成:
第一步,从3所学校中任取2所学校,即完成问题(2),
设有 种方法;
第二步,将选出的2所学校全排列,排列数为 .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方法数为 .
所以 ,即:问题(2)的方法数 .
事实上,问题(2)也是计数问题中的一种重要模型.
问题4:你能否类比排列的知识,从问题(2)中提炼出数学本质吗?
从3所大学中选择2所,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这个问题本质是:
从3个不同对象中任取出2个对象,不考虑顺序并成一组,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法?
↓
像这样的计数问题:组合问题(一般化,概括定义)
【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1.组合
一般地,从 个不同对象中取出 (m≤n)个对象并成一组,称为从 个不同对象中取出 个对象的一个组合.
组合定义的特征:
(1)取出的对象互不相同的;(互异性)
(2)取出后“并成一组”,即与对象的顺序无关.(无序性)
可以把每一个组合都看成是一个集合.
排列 组合
定义 一般地,从n个不同对象中,任取m(m≤n)个对象,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 一般地,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m≤n)个对象,
并成一组.
相同点 从n个不同对象中,任取m(m≤n)个对象 不同点 与对象的顺序有关 (先选后排) 与对象的顺序无关
(只选不排)
2.组合数
从 个不同对象中取出 (m≤n)个对象的所有组合
的个数,称为从 个不同对象中取出 个对象的组合数.
用符号 表示.
组合数的计算:(排列 组合)
排列问题也可以按 “先选后排”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先从n个不同对象取出m个,是组合问题,方法有 种;
第二步,将选出的m个对象做全排列,有 种排法.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则 ,
所以组合数
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做排列,方法数为 .
组合数公式:
(1) (连乘形式)
(2) (阶乘形式)
特殊组合数:
(1)当 时, (注意 );
(2)当 时, ;
(3)当 时, .
结合具体问题来直观解释这3个组合数的含义.
对于组合数的概念以及在应用时,需注意:
(1)组合数 既表示一个结果,又表示一种运算.
(2)
(连乘) (阶乘)
通常进行具体计算,或组合数 中m较小时,
使用连乘形式比较方便,
如: .
当组合数中含有未知量,或需要将组合数进行“恒等变换” 时,通常用阶乘的形式,可起到简化列式的效果.
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软件来计算组合数.B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21,了解相关方法.
例1. 平面内有5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且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相等.
(1)这些点共可以连成多少条不同的线段?
由题意,任意三点不共线,由两点可确定一条线段,
并且是否为相同线段,与两个端点顺序无关.
共有 条线段.
“组合”问题:
(具体计算,应用连乘公式)
例1. 平面内有5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且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相等.
(2)以这些点为端点,共可以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非零向量?
①任意一点为始点,另一点为终点,均可作出一个非零向量;
②对调起点和终点的顺序,对应的向量不同,因此要考虑顺序;
③连成的所有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不相等,向量互不相同.
“排列” 问题: 个非零向量.
例1. 平面内有5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且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相等.
(3)以这些点为顶点,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以任意三个不共线的点作为顶点,都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且是否为同一个三角形,与三个顶点的顺序无关.
“组合”问题: 个三角形.
研究具体计数问题时:
(1)先将具体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
(2)注意辨析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即判断:取出对象后,是否需要考虑顺序.(重要区分标志)
在之前的结果中,发现一组相等的组合数: .
这里是否具有一定规律?在后面练习中继续观察
例2. 计算:(1) ;(2) .
(2)
(1) ;
在具体计算时,应用组合数的连乘公式计算.
通过例1和例2,我们发现了三组相等的组合数:
, , .
共同特征:(1)两个组合数的下标相同;
(2)两个上标的和等于下标.
将满足这样2个特征的组合数一般化
归纳: .
证明: .
也可以从组合数的含义来解释这个等量关系
组合数中含有“未知量”,应用阶乘公式展开
,所以等式成立
表示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所有组合的个数. 当确定了取出哪m个对象时,那么剩余的( n–m )个对象也就确定下来了.所以取出m个对象的每一个组合,与选出剩余( n–m )个对象的每一个组合是一一对应的.那么,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组合数 ,与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 n–m )个对象的组合数 是相等的.
组合数性质1: .
(1)反映了组合数的对称性;
(2)在计算组合数时,当 时,
可以将计算 转化为计算 ,会更加简便.
(后续练习中慢慢体会)
例3. 一个口袋里有7个不同的白球和1个红球,从中取出5个球:
(1)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只是取出球,所以不用考虑取出球的先后顺序,
因此等同于“从8个不同对象中任取5个并成一组”,
是组合问题.方法数为
适当运用组合数的性质,
可起到简化计算的效果
(2)如果必须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因为红球只有1个,所以取出的红球已经确定下来,
只需再从剩余的7个白球中取出4个即可,
组合问题,方法数为:
(3)如果不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可以从两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
法1. “不取红球”,也就是 “取出的5个球均为白球”,
问题等同于“从7个不同白球中取出5个白球”,
仍是组合问题.
所以不同的取法有: 种.
(3)如果不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从“任意取出5个球”中,去掉“必须取红球”即可.
利用前2问的结论可以得到: 种.
法2:出现类似“不”的否定词语---排除法
(3)如果不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直接法:
排除法:
下标相同的两个组合数的和,也是一个组合数
那么这样的等量关系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在同一问题中,从两个角度分别计算整理得到的,猜测应具备普遍性
尝试问题一般化,试试能否提炼数学本质,归纳结论?
原问题:一个口袋里有7个不同白球和1个红球,从中取出5个球,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假设有n+1个不同对象,甲是其中一个,
从这n+1个对象中取出m+1个,这样的组合共有多少个?
(类比之前的计数过程,也从两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可一般化为:
法1. 从 个对象中取出 个的组合数为 .
法2. 分成两类情况:
第一类,如果取出的对象中含甲,
等价于“从剩余n个不同对象再取出m个的组合”,有 种方法.
第二类,如果取出的对象中不含甲,
等价于“从剩余n个不同对象取出m+1个的组合”,有 种方法.
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共有 种方法.
可得: .(利用公式推导证明选做)
组合数性质2: .
在关于一些组合数的计算或化简变换中,会经常用到.
如,计算:
法1: .
法2: .
下标相同,上标相差1
合二为一,化简运算
【课堂小结】
1.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
本节课我们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组合的概念,通过类比排列,概括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得到组合的定义.并利用排列数公式推导出组合数的公式.
【课堂小结】
2.注意组合的特征:
(1)“取出的对象互不相同”,即互异性;
(2)“取出的对象并成一组”,即无序性.
(区分排列与组合的重要标志)
3.组合数的公式和性质
公式:
性质1: ;
性质2: .
主要用于化简变换,简化计算.
【课堂小结】
4.体会组合数性质的推导过程.
在两个性质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发现、猜想、归纳、证明”的学习过程,探究出组合数的性质,感受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会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抽象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B版教材 第22页 A组:1,3; B组:3(选做).
A组 1.北京队、上海队、天津队、广东队四个足球队举行友谊
比赛,每两个队要比赛一场
(1)求一共有多少场比赛?并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
(2)最终产生冠、亚军各一个队,一共有多少种情况?并列
出所有可能的冠亚军情况.
A组 3.计算:
(1) ;(2) ;(3) ;(4) ;
B组 3.选做:
利用组合数公式证明: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