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1: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关键词】秦 大一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 史料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三课,结合课标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观点和历史经验积累,又要打破学生在影视等艺术色彩更突出的作品中获取到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通过教材为主,史料为辅加以历史认知方法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将艺术作品与史实区别并明晰史实的重要概念。
一、 教材分析及思考
秦统一作为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分析教材结构可以发现,这一课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开启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教材这一课分为秦统一,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以时间顺序编排串联秦兴到衰亡,环环相扣且具有较强的历史逻辑。代表着秦朝不同转折的关键点,但下属的内容详略有别,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也有明显区别。
战国中后期,统一成为共识,秦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加之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实施广纳人才等具体措施最终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这里同样不能忽视关键历史人物即秦始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与统治者的个人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后,秦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如何维持统一?教材中用概括式语言凝练在一个段落中,而落实在授课过程中,需增添更多的对应史料来依托历史事件,推进学生对当时的统一举措内容及影响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来进行科学实证的意识。以分层面细化的举措切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车轨等。在此处细节上要注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民族交融”体现和探究。以小见大深入的思考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意义,联系后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的认同感。
针对教材中篇幅较少的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由巩固举措引申过度赋税,严苛律法等会引来百姓的严重不满,而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民心是重要统治基础。秦流失了百姓信任甚至给予百姓新的绝望和更深的痛苦。加之焚书坑儒摧残了多样文化,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内部矛盾让秦在摇摇欲坠下加速走向了灭亡。这里更多地体现学生为主的思考探究,深化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因果联系,以此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历史逻辑思维。
秦末大泽乡起义爆发继而起义迅速在各地蔓延,反秦成为共识。而后秦朝灭亡,楚汉争霸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所完成的转变。因而此处内容要做好时间线脉络梳理和衔接,以历史地图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明晰重要历史事件的大致经过。
从知识层面来看,本节课是针对高一学生的新课讲授,但经过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尽可能地不重复基础知识。其次本节课为作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三课,此时学生的史料阅读,识图等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史料实证等素养还有待通过课堂引导等方式进行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循序渐进地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还应考虑在课堂中如何增添适度的趣味性内容或问题,搭建起师生之间有益的沟通桥梁,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更好地认识历史教学中需要他们更深层理解的“新”部分。
结合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秦统一的条件,意义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知识覆盖面广且与初中知识有较多共同之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定的难度提升,依托丰富的史料。提高学生对史料关键信息选择和辨析能力,进一步形成理解和利用史料的意识。注意引导学生将秦统一同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非凡意义,进一步树立起民族观念和家国信仰。本节课难点落在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意义和秦朝速亡的原因,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客观基础,探究集权制度和速亡的必然性,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认识。认识到战争中,暴政下百姓承受的巨大苦难,思考历史的经验教训,珍惜和平的不易。
综上,本节课将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增添详实的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秦统一到灭亡的历史脉络形成,深化中央集权制度等重要历史史实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更加客观的历史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示意两幅地图的版图变化)。在数百年分裂战乱的战国中,秦是怎样在七雄中脱颖而出实现统一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以教材原有的图片史料对比和学生熟悉的诗人诗句引入,能够引起学生对历史趋势变化的思考,探索历史发展具有的可循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设问意在引出第一个子目下秦统一的条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走向统一——秦统一的条件
老师引导分析两则材料,在解释史料时强调史料分析方法:史料的内容,来源和作者都是关键。材料一体现战国时期孟子对古今设立关卡的不同见解,古时为了抵御强暴而现在是施行强暴,盘剥百姓。材料二点出战国时期常用水攻作为战争手段,以水代兵,下游国家必遭水患。引导学生得出共同的结论:不断的争霸战争反将各国百姓抛入了空前深重的苦难中。重重压力之下的人民,心中祈愿着和平安定的到来。
由此引出秦统一的第一个条件:长期战乱,百姓渴望安定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利用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了解战争对于人民的负面影响,深刻认识到和平安定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设问:
分析:秦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吏治清明,广纳贤才
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整合了利于其政治发展的诸子学说,轻血缘,重才能,促进了政权的高效运转。
设计意图:摘选不同层面的史料,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分析材料,从多方面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出现和形成条件。有利于提升学生史料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分析:贤能的臣子在政治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发展提供着更多可能和活力。商鞅作为秦国变法的主力促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
设计意图:设问意在体现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为秦统一条件中商鞅变法做铺垫。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的方法,逐步地培养唯物史观。
老师引导回顾上节课的商鞅变法内容,一系列变法措施使秦国富兵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分析: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远交近攻,先易后难,逐个击破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时间建立历史时空,定位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老师带领学生从不同层面依次进行史料中获取信息的归纳总结,回忆关键信息点,形成有条理的知识框架,理清历史事件的出现原因,引出秦统一在多条件下走向统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渐进式,有深度的探究思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演进,明白多因素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客观性,建构唯物史观。
实现统一——统一意义及巩固措施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统一国家对地区,对人民产生的影响,多角度来理解秦统一的意义。这里要点明“大一统”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概念,推进学生的历史理解。“国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夏商周,而秦统一则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要区别“大一统”和“大统一”的历史概念,强调秦统一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员流动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突出重要历史名词和概念,提升学生历史认知水平,对历史事件形成更深度的探究。对古代国家建立和民族交融的理解,有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设问:
老师设置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对于巩固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反映出历史事件出现的因果联系。引入秦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设计意图:以设问情境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逻辑思考,形成对历史事件综合考量。
分析:三个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个人独尊。
皇帝制度的本质: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和主宰
深化皇帝制度的特点和内核,理解古代封建国家对皇权强调。
分析:皇帝制度建立之下,秦始皇还规定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简单介绍三公九卿,点出当时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客”。三公九卿制的建立目的是更好体现皇帝权威和为政治服务。
老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秦巩固统一政治措施的结构,观察秦朝形势图中的地名特点,引出地方上的政治措施:郡县制。
分析:建立郡县制:废除世袭特权(打破世卿世禄的家族权力),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形式,加强直接有效的管理。
②正式废除分封制,基本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③开启中国官僚政治,沿用时间较长,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设计意图:使用史料和思维导图来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探究和历史思维能力。
经济文化:
老师以图片形式展示战国时期文字,货币差异,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文字和货币的意义,一系列措施扭转了混乱币制,推进商品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发展。
老师介绍统一计量单位规范保障了统一货币的实行,有效地避免了经济混乱,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此外统一车轨发展了陆路交通,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以教材里耶秦简图片展开扩充,了解远早于西方的九九乘法表和编制户籍的出现。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和意义,了解历史对当代的影响,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共鸣,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老师带领学生从史料中学习秦巩固统一在军事上的措施,收复南方少数民族,拆原六国军事险阻,销兵器,徙豪强,修长城,修灵渠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军事层面的措施使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六国地区分裂因素,利于巩固统一。人口流动突破地域阻碍,促进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虎符体现皇帝掌握军权,有效地维护统一成果。
(观看四分钟片段视频《国家宝藏》中的秦律部分)老师列举秦的刑罚种类引出秦律的特点:细密严苛,轻罪重罚,实行严刑峻法。
由学生扮演淳于越和李斯两个角色,简单还原公元前213年这场争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秦始皇最终听从了李斯的意见,为了维护当时的统一实行焚书坑儒,摧残历史、文化,钳制了思想。
设计意图:丰富课堂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多视角探究历史,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设问秦巩固统一后就能金汤永固,成就万世帝业吗?引出下一子目秦的统一破碎,加速走向灭亡。
统一破碎——秦的暴政和灭亡
老师以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孟姜女为引,点出故事背后的基本史实:秦始皇下令修长城。此处设问:修筑长城对秦朝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下层百姓呢?
分析:秦:重要军事防御,维护统一,维护地区安定。
百姓:经历长期战乱,苛税繁重。大量民力投入,百姓不堪重负。
分析:
社会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设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陈胜号为张楚”,为什么要号“张楚”呢?
补充秦灭亡的原因:六国残余力量仍在,且楚国残余力量强大
设计意图:设问意在深挖历史事件的价值,使同学们学会思考,懂得联系前因后果,用更高更广的视野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时间轴: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攻占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设计意图:以时间轴展现历史事件顺序,塑造历史时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设问: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们如何评价秦始皇?
通过学生不同角度的评价和理解,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文献资料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有褒有贬。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全面客观地评价和看待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升华本节课的知识收获,尽管昙花一现,秦依旧在古代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对后世的大一统国家长期发展有着突出贡献。
(三)课后作业及小结
小结:
课后作业:整理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相同及不同(形式不限,文字图表等)
以你的见解评价秦始皇(字数不限,表达清楚观点和原因即可)
(四)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秦走向统一到统一破碎的过程为线索,串联起跌宕起伏又短暂的秦朝兴衰。通过教材和课标对不同子目难易度进行了较好的把握和内容分配。在多处插入导图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在学生对初中大部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本节课在强化基础之上进行了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探究和升华。以适宜的史料阅读和思考探究来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同时如何打磨出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语言,如何添加适当的趣味在历史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史料更加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中,怎样设置起丰富的课堂活动来体现学生为主体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提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