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统编版 授课题目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重点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好。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隋唐部分的知识已经有了较为细致全面的了解,古文水平虽较初中大为提高,但在运用史料分析历史得失方面能力还需引导。基于此,本课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古诗、古文、壁画等因素,帮助学生神入历史,对隋唐时期的政治、民族交融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材内容分析 从历史长河来看,隋唐时期是一个“合”的一个时期,它们在经济、政治等内驱力、民族向心力的促进下体现了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趋势;从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出发,本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开放、理解、包容的民族政策,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本课主要叙述隋唐两个朝代的发展的史实,隋朝的粮仓、大运河与东都洛阳,唐朝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两个朝代统治者皆采取了一系列促使经济发展,国家繁荣。同时,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促成了唐的繁荣。但繁荣的背后蕴含着危机,最终导致了分裂乱象,隋朝遭遇农民起义而亡,而后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但五代十国的割据兼并中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本课内容较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故我会要求学生提前学习巩固与本课相关的隋唐时期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的措施,学生能够结合课本进行知识的查缺补漏,减轻课堂上吸收知识的难度,以有足够时间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图片史料,培养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学习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盛世局面,了解其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古诗的解读,明白文学艺术作品折射当时社会风貌的价值,通过关注史料的出处与作者,培养历史学习的严谨性;透过隋唐的兴亡与五代十国的乱象中蕴含的统一曙光,理解经济、政治内驱力和民族向心力下蕴含着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趋势,树立唯物史观。3.通过对唐朝开放、理解、包容的民族政策的讨论学习,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主动维护民族统一,国家和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的盛世与民族交融难点:唐朝开放、理解、包容的民族政策的表现及其对唐朝盛世的影响
课型 新课教授
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教法:图表对比,问题探究,启发思考学生学法:材料提取,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min 1.制造冲突,导入新课 以众所周知的隋炀帝杨广作导入,帮助学生理解谥号“炀”的意思,与《隋书》中对杨广是“明皇帝”的记载进行对比,提问:为何对于杨广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对杨广下定义的二者不同的政治立场,理解不同的政治立场带来不同的评价角度。最后问学生:你们觉得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 关注对杨广的不同评价,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并思考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的问题。 制造冲突,引发思考。关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语境,了解不同的政治立场带来不同的评价角度。从而引入接下去的学习。
10min 2.构筑平台,学习新课第一子目:隋朝兴亡——盛极一时展示“北周、陈对峙形势图”,承接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最后提到的“隋朝取代北周”。提问:灭北周后,隋朝的统一步伐是否就此停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隋统一全国时间、空间历程。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2页第一子目下第二段内容,回答:隋朝盛世有何建设?2.积储之富:以回洛仓城的其中一个仓窖——竖街东第五行回洛仓为例,出示其刻铭砖记载的粟米储存量,副板书书写:(该粟米储存量)相当于现在275吨。275吨粮食足够当下正常的三口之家吃上700多年,而整个回洛仓城则有700多个像这样的仓窖,整个隋朝又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仓城。又提问:可否用一个字概括粮仓的特点?【材料一】:(储存粟米)壹万肆仟陆佰陆拾伍头陆斤陆胜。 ——据竖街东第五行回洛仓刻铭砖3.运河之通:通过竖街东第五行回洛仓刻铭砖记载的粮食来源地——苏州、安徽、山东等地,再引导学生关注回洛仓所在地,提问:在粮食储备技术有限的隋朝,隋朝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的仓城的?出示大运河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图例,了解大运河航线(囊括了几大重要的粮食来源地)。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回答大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提问:是否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大运河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地图,指出运河的中心。4.东都之盛:出示教材P37“探究与拓展”部分的《资治通鉴》内容,让学生翻译内容。从“终月而罢,所费巨万”、“醉饱而散,不取其直”体现隋朝,特别是东都洛阳的繁盛与富有。【材料二】: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日:“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子目:隋朝兴亡——短命而亡5.国富民苦:小结对隋朝兴盛的学习:通过粮仓、大运河、东都洛阳了解了隋朝的富、通与盛。那么这粮仓是谁修的,大运河是谁挖的,东都洛阳是谁建的呢?是隋朝的百姓。从而出示隋炀帝在位期间的民役征调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与民役数量。将统治阶层用上好的布料缠绕树木以显示国力强盛与百姓衣不蔽体做对比,体现隋朝国富民苦的本质。【材料三】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市人惭不能答。——司马光《资治通鉴》再回到课前导入部分的问题: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呢?强调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需要客观合理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从而得出合理的评价。(留于课后进行讨论)小结:纵然隋朝是强盛而富有的,但国富民苦的矛盾始终未曾被解决。在沉重的徭役,困苦的生活之下,隋朝的百姓终于不堪重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了摇摇欲坠的隋王朝,建立了唐朝,并逐步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割据势力。 1.借助教材P32页第一子目下第一段的内容,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回答“隋如何统一全国”,思考隋朝盛世有何建设?2.感受粮食储备量的意义,知道隋朝粮食储备非常丰富。3.结合课前预习与所学地理知识,思考在陆路运输量少人力物力消耗大的情况下,隋朝如何实现粮食长距离短时间运输的。回顾初中所学,回答问题,归纳特点。4.了解东都之盛。5.知道隋朝百姓沉重的徭役负担,知道隋朝的繁荣背后是人民的苦痛,了解隋朝国富民苦的本质,尝试理解隋末为什么爆发农民起义。再次思考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的问题,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运用地图和时间轴,借助PPT技术,帮助学生迅速准确了解隋统一的时空历程,培养时空观念。2.以小见大,通过数据展示,以回洛仓城的其中一个仓窖,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隋朝粮食储备量之丰富。3.挖掘原始史料,又借助一手史料上的客观事实,启发学生思考,联想知识点。借助地图,清晰直观表现运河分布,帮助学生理解。5.通过粮仓、大运河、东都洛阳强盛的渲染,学生了解隋的富强,而加红部分又对学生形成的认知造成的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共情,激发学生对隋人民的同情,从而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用足用透教材。又通过对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这个问题的思考,传授评价历史人物方法,培养学生全面了解评价人物的能力。
22min 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周边看唐——盛世1.展示隋末地图,指出李渊起兵地点,口述隋至唐的过渡。提问:结合所学知识与课本第一子目内容,回顾唐朝的繁荣发展。就书中提到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君主,简略提及三人在位期间的作为以及共性,以天宝年间6500-7500人的极盛人口与同时期的欧洲,哪怕是查理大帝统治的极盛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唐朝的盛世助推了人口的大量发展。从而展现了唐朝社会从安定的治世到繁荣的盛世的转变。借由唐代诗人杜甫的《忆昔二首其二》片段带领学生领略大唐之盛。【材料四】: 《忆昔二首》唐·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继而由诗中体现的农作物质量高、储备多提问:何种措施得以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借由简图结合课本介绍曲辕犁,又引导学生关注书上“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所反应唐朝的统一与强盛促进了经济上的南北交流。 在了解了唐朝的盛世发展之后,过渡:一个强盛王朝的建立,除了需要有作为的君王还要有贤能的臣子。出示唐朝部分重臣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官员的身份、官位。2.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以及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一年的一句话,将唐太宗的民族观与前朝进行对比。【材料五】:“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3-35页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这一子目下剩下的内容,了解唐朝对待周边的吐蕃、靺鞨、回纥、突厥的措施,请一位同学就课件上的地图,回答唐对周边民族的措施,在对突厥政策部分引申出一个新的知识点——“羁縻府州制”,并进行名词解释。3.过渡:无论是册封也好,羁縻府州制也罢,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待周边民族怎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本33页最后一段提到的“天可汗”。指出“天可汗”体现出的至高无上与对周边民族的包容与理解。以吐蕃赞看文成公主代表大唐为周边带去了什么:【材料六】: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后出示课本34页《职贡图》,分析图片,提问: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为自身带来了什么?唐看周边——交融4.创设情境:邀请学生与教师来一场穿越,穿回了唐朝,作为唐人,来到了唐朝最为繁华的商品贸易场所之一——长安西市。出示西市内部结构图。由吃食、消遣、逛街等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猜测分别出示胡饼、唐三彩胡人俑、《胡旋舞》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又以《旧唐书》记载:【材料七】 “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总结盛唐之时浓重的胡风。5.再次出示《职贡图》,提问学生:派出使臣向唐朝贡献方物是否意味着朝贡国君主与中国皇帝有必然的实质性的君臣关系?他们是否纯粹只是为了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文化与贸易交流?那些被降服的民族是否真的对唐朝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出示杜甫《忆昔二首》后半段,展现一个山河凋零的唐朝:【材料八】: 《忆昔二首》唐·杜甫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结:在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杜甫的《忆昔二首》片段体会了唐的强盛,而这首诗的后半段杜甫笔锋一转,刻画了一个山河凋零的唐朝。唐朝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个版图庞大的多民族国家究竟面临着着怎样的内忧外患呢?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5页“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这一子目下的内容。 对隋末的疆域局面有直观印象,阅读教材,回顾唐朝的盛世发展;阅读诗歌,领略盛世,思考生产工具的改进;关注曲辕犁壁画的出处,知道唐朝存在的经济南北交流;知道唐朝少数民族为官并身居高位,并思考原因。2.借助地图与课本内容了解唐朝的边疆措施,知道羁縻府州制,学习唐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3.从“天可汗”中了解唐对周边的包容与理解。从文成公主入藏所带去的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工具,进一步理解唐朝的开放与包容福泽周边。4.踊跃回答问题,参与对话,积极思考。5.根据提问反思 1.以隋末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用时间轴进行梳理,清晰展示这一段内容繁多的历史,为重难点的讲解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关注文史相通,诗歌也反应历史。帮助学生挖掘历史细节。2.通过对前朝民族政策的回溯,巩固所学知识。名词解释新概念,并以羁縻府州制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唐朝恩威并济的民族政策的优势与特点,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引起学生注意:虽然吐蕃赞作为一首赞歌不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但仍能从夸张的形容中感受到文成公主代表大唐为吐蕃带去了丰富而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并通过吐蕃赞传授学生辨别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引导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要关注作者的主观目的。为下一单元宋时期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的强盛做铺垫,也追溯了当今维族等少数民族的起源。从太宗到穆宗,代表大唐和亲的公主一共有19位,她们代表大唐为周边民族带去中原先进的文化。同时也告诉学生,正是由于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使得周边民族得以在和平、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先进文化,不断壮大。4.创设情景,在课程进行的中途以新鲜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兴趣,又解决重难点问题。5.期在做足了唐朝的强盛的铺垫之后,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能够明白唐朝所处的亚洲是多级格局的亚洲,唐朝固然强盛,但并不意味着其对于周边民族能够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也为下一子目中藩镇的出现,边境屯兵过盛导致外强内弱做铺垫。
11min 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诸侯弱唐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晚期的唐朝发生的重大事件。强调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仍然维持了百余年的统治,直到朱温废唐。提问:盛世之下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呢?出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外藩侵扰唐边境的次数总结:结合唐玄宗在位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客观条件促使节度使、藩镇的出现。强调正常运行的节度使制度使得唐朝维持了疆域的稳固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而正是盛世使得唐玄宗主观上开始好大喜功,基于节度使更多的军权以满足自己征战四夷之志。又出示天宝时期节度使兵力分布图,分析节度使,特别是安禄山在兵力上的优势。诸侯维唐2.出示安史之乱后的唐代藩镇分布图,提问:面对如此实力强大的所谓“割据”的藩镇,唐朝为何没有迅速的分崩离析,反而还苟延残喘了百余年呢?展示2018高考全国I卷文综25题的表格帮助理解:指出与其说藩镇割据,不如用藩镇林立来的准确,并不是所有藩镇都是格局的。并且各个藩镇之间相互制衡,也难以出现一方独大的现象。小结:【材料九】“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矣,诸侯维之也”——宋·尹源3.大唐灭亡后五代十国出现。出示表格,询问学生五代十国时期君王的共同之处,指出开国君主多是节度使,即掌握兵权的武将,点出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4.出示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强调政权并立关卡林立阻碍了发展,因此到了后期统一称为趋势。再出示后期形势图,周世宗顺应同意趋势进行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历史发展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趋向5.小结:以时间轴形式归纳本节课的王朝更替与统一发展。提问个别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轴曲线图梳理本节课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趋向。6.展示本课知识点。 跟着时间轴,梳理中晚期唐朝的发展。通过表格、地图中的数据,得出节度使兵力强盛,并且了解节度使兵力雄厚的原因。2.发现相较于安史之乱前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藩镇分布变广数量变多。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尚且能维持百余年统治的原因,区别藩镇割据与藩镇林立。3根据表格归纳结论。5.根据时间轴曲线简图回顾本课知识,了解这一时期的统一与分裂,但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最终走向统一。6.回顾本课,抄写笔记。 1.通过史料研习法,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启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多方思考,跳出原有思维框架。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明白历史是延续的。4.运用时间轴与曲线图对本课进行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生对一节课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从后周的统一趋向回扣主题“历史发展的区域性阶段性统一趋向”。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5.以时间轴作结,将本课内容至于时间框架下进行梳理,又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现本课所设计的王朝的盛世发展。二者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分裂与统一,理解最终的统一趋向。6.总结巩固本课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内容,记录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