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有如下规定: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中心。所以教师在授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史料作用,以其为依据,创设新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研读历史,感悟历史,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本课一共有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子目强化集权的弊端引入第二子目边防和财政危机,为解决危机引入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而变法引起的党争加速北宋衰亡,由此又引入第四子目南宋偏安。虽然本课涉及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但宋朝的治国理念、统制政策等都基本形成于北宋,所以,本课以北宋为主。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但容易孤立看待历史,缺乏整体的全局意识,思考问题缺乏深度。
教学目标
1.基于史料的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的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2.运用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气候变化趋势图和黄泛区示意图,理解北宋定都开封的弊端,由此深入探索对北宋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3.展示北宋时期和南宋地图,通过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的对比,了解该时期各种变化,由此深入探究两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财政困难的原因,并由此引入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等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极其影响。 2.教学难点: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王安石变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史料分析法、逻辑推导法、合作探究法。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治国之困——加强中央集权 定都之困——边防危机、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 国运之困——偏安一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有的人说它国力极弱,但是不仅仅它的政权前后延续达三百多年,而且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有骨气的士人;有的人说它国力极贫,但是它所处的时代物阜民丰商品经济极其繁华;有的人说这是一个人性受到束缚的时代,但是它的文化、阶层、社会层面又是极其开放的,这么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就是宋朝,今天就让我们走入惩前弊后的宋! 让学生带着“矛盾”的心理,对本课充满好奇
明确课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齐读课标要求,掌握本课重点 让学生通过掌握课标,从而理解本课重点
时空观念渗透 辽朝:916——1125——金灭 金朝:1115——1234——蒙古灭 北宋:960——1127——金灭 南宋:1127——1279——元灭 西夏:1038——1227——蒙古灭 通过时间轴,整理几个王朝起止时间 让学生通过时间轴,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理解该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局部统一的局面
一、治国之困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宋初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背景 材料一:《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安)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担任节度使),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节度使)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材料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9至50页文字及图片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北宋采取上述措施所导致的后果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学生思考:上诉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整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收权、分权、抑武三个角度进行合作探究归纳整理。 学生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得失。 利用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定都之困 1.展示材料(2021年山东卷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定都开封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定都开封会产生哪些弊端? 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图3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4 黄泛区示意图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1至52页内容,整理归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阅读材料,分析定都开封可能会产生哪些弊端?气候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思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各自侧重点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国运之困 1.展示南宋和北宋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并进行探究 2.展示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3.阅读教材52页,梳理南宋抗金过程及结果。 学生探究:比较两幅形势图,能发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齐读《满江红》,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时思考:作者“收拾旧山河”的愿望是否实现?为什么? 学生梳理南宋抗金过程。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课后思考 展示如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宋朝文人治国这一理念? 你如何看待两宋时期的两次议和? 你如何理解政治上的措施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你认为两宋政治有哪些变化? 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第11、12课的学习做准备。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建立事件之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三个板块:治国之困、定都之困、国运之困,通过三个板块分别展示了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南宋的偏安一隅三个子标题及重点。通过明确的时空对比和强烈的感情烘托,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历史抉择都是艰难的,每一次抉择都会伴有不同的效果!历史不容假设,也不会重来,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时空交点下去重温、体味历史、感受历史、借鉴历史,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学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