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材版本 教育部组织编写 2019 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理念
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课堂以 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不断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科学 严谨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2.历史课程以落实、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根据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 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历史意识,汲取 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思 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的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 3 课,也是全书的第 11 课。本 课内容分为四个子目,主要介绍了两宋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重点体现在农业和手 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的发展推动 了宋朝科举考试的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 松弛等社会新变化。虽然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 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看来这些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体现出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大背景下经济与社会 的发展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就单元教学的知识结构而言,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新变化是学习要点之
1
一。与政治领域相比,经济与社会领域的新变化影响更为深远,学习难度也更大,属于本专 题的难点,应当与前后历史时期对照观察,才能充分认识两宋相关变化的重要性和特色所在。 就本课内容而言,本课四个子目,设置顺序是先讲经济,后讲社会。前两目都是经济方 面的内容,按照古代经济史通常的叙述次序,第一子目“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讲农业、手 工业;第二子目“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讲商业和城市;第三子目“经济重心南移 ”也是以经 济为主,略微涉及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第四子目“社会的变化 ”基本属于社会史领域。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本课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的相关 史实,能够说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的更迭、经济重心南移等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 是尚不能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全面地认识该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2、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较好地适应网络 教学模式,同时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有 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从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 化。课标要求相对简单,扣住“新变化 ”三个字设置本课的目标包括: 1、知道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2、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体验宋代商业的繁荣,经济格局的转换和社会的新变化。 3、探讨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与科举重心南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 的关系,渗透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宋代商业和社会的变化,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和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变化。 (二)教学难点:根据故事接触宋代社会,通过课本的梳理了解宋代社会的变化,通过设问 深化对宋代社会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 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 教学资源: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 (二)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探究法等
2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介绍当时的社会局势 提问:你们印象中,宋 朝是个怎样的朝代? 观看清明上河图动画 版,回答上一个问题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 录》中也有对于宋代繁 华景象的描绘,《东京 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 的笔记体散记文,该著 作讲述了北宋都城东 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 情,是研究北宋都市社 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 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古 籍。今天我们就来跟着 孟元老的脚步,追寻宋 人的别样生活。 发表自己对于宋代的印象,初步感知宋代流动性 的特点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 文学就说“唐宋 ”,绘画就说“宋元 ”,学术思 想就说“汉宋 ”——都数得到宋代。 ——钱钟书 激发学生深 入了解的兴 趣,为进一步 学习、思考做 铺垫。 激发学生深 入了解的兴 趣,
3
一 、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的 发 展 以一 日三餐的由来 为引,引出宋代农业的 发展。 1 农业的成就:稻麦 复种制,经济作物 的广泛种植,棉花 的推广、人口的增 加 这一 时期由于胡 汉杂居的局面开始形 成,北方游牧民族与农 耕民族的关系也变得 越发密切,这样的情形 已经不同于西汉与匈 奴时的对峙关系。那么 他们学习了这种先进 的农耕技术,也把他们 推广到边疆,让很多像 漠北,东北地区这种农 耕农业从无到有的。诞 生。让中原农耕文明向 周边扩展。 2 手工业先进部门的 成果:制瓷业、丝 织业、造船业 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得出认识: 农业的发展为工商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原料 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大量的商品和交通便 利,国家相对统一,交通便利 理解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 展为商业的 发展奠定基 础,渗透唯物 史观。
4
二 、 商 业 和 城 市 的 繁 荣 1)繁华都市 提出问题:和唐长安城 相比,北宋东京城发生 了什么变化? 通过史料和图片对北 宋东京城的变化进行 比对,得出结论,分析 产生的新变化。 2)市镇繁荣 根据《清明上河图》中 窥见宋代商业与城市 的发展繁荣景象,市场 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 跃、城市富丽堂皇。商 品的流通规模扩大,使 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 宋开始出现了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为人类经 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 智慧、中国力量。 3)榷场 宋与辽夏金各政 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 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 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 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感受都市商贸辐射到了乡镇和农村地区,面向大 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理解榷场贸易带来的影 响:推动商业发展,增加国家收入,促进民族交 融。 通过文字材 料感受繁华 之都市 通过文字材 料和图片材 料相结合,感 受宋代商业 的触角延伸 到了乡镇和 农村地区。 通过诗文材 料,感受边境 贸易往来的 密切。
5
4)新生纸币 出示北宋交子、南宋会 子、元朝宝钞的图片, 提问:市场扩大促进了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导致货币 出现 了什么 新变化? 5)跨海丝路 出示材料:(宋高宗) 曰:“ 广南市舶,利 入甚厚,庶蕃商肯来动 得百万缗也…… ” 提问:宋代海外贸易发 达,对宋代财政收入的 影响? 提问:教材中说:“宋 朝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一个高峰 ”如何理解? 点评学生的答案。 总结:宋代在市场的规 模、商税的占比、货币 的变化上都超过了前 代 ,所以说是一个高 峰。 联系所学认识到: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 需求量剧增,宋代大量铸造铁币的同时发行纸 币,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结合材料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带来了丰厚的利 润,非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增多。 通过新生之 纸币,感受宋 代商品经济 的繁荣。 感受宋代海 外贸易超越 了前代。 提高解题能 力,及时课堂 反馈。 串联起农业、 手工业、商业 三个方面,从 而拉近学生 与相对较枯 燥的经济史 之间的距离。 从知识达成 角度而言,这 一活动引导 学生阅读教
6
据不完全统计, 经百年积累,北宋曾创 造过一点儿六亿两罐 的财政新高,成为全世 界最阔绰的国家。即使 偏安的南宋,国家财政 总收入也曾达到一亿 两白银,经济总量位居 世界前列。宋朝子民也 开启了他们不差钱的 逍遥生活。这正是宋朝 子民对精神生活的高 品质追求。这样的追求 折射出宋王朝社会的 安定,经济与文明程度 达到了高峰。 材文本,对农 业、手工业、 商业的基本 概况进行了 梳理。另外, 知识点梳理 以后,通过设 问,构建农 业、手工业、 商业之间的 联系,并分析 他们的特点, 引入经济重 心南移。
三、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1 、提问:宋代的垦田 数和人口数量在地理 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故谚曰:苏湖熟,天下 足。 提问:宋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还表现在哪些方 面? 3、提问:经济重心南 移在元代的表现呢? 4、经济重心的南移促 进了文化的进步 ,提 问:北宋进士录取在地 理分布上有什么特 点? 过渡:经济的的发展除 了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还促进了社会的变化。 结论:宋代垦田数和人口数量南多北少,这是经 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阅读材料,进一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还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南方超过北方。 认识到元代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元代通过 重新开通大运河等,实现南方财赋北运。 解题方法的 指导 落实基础知 识 区分清楚经 济重心南移 的表现和影 响。 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 的发展,渗透
7
5. 进行小结:总结古 代中 国经济重心南移 的阶段(标志)和规律。 6 提问:宋代经济重心 的南移,带来了那些影 响 感受到:南方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两浙地区 人才集中。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 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 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 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 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 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 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 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 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 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 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 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唯物史观。
8
四、 社 会 的 变 化 四、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材料 1:宋代科举更为 完善。由唐朝的“工商 不得入仕 ”到宋代的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 奇才异行 、卓然不群 者,亦许解送 ”,基本 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 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 法, 即将试卷上的姓 名、籍贯密封,防止考 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 增加。 总结:宋代大量出身 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 政坛,改变了过去世家 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社会阶层固话问题有 所解决,这是一种纵向 的阶层流动,是社会的 进步。 过渡:门第观念的淡化 还体现在婚姻择偶观 念的改变上 材料 2:“观今之俗, 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 资财。 ” ——宋蔡襄 材料 3:“ 自魏晋以 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 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 除。且科举盛行,白衣 及第,得通婚与世官, 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 为中古社会上一 大变 革也。”——邓之诚《中 华两千年史》 提问:宋代婚姻择偶不 看重门第 ,看重什么 呢? 出现这种变化和 哪些因素有关? 过渡:科举制取士更加 公平反映了宋代阶层 的流动加强, 结合所学分析:70%的进士出身平民,说明家世 门第不影响科举录取,门第观念在淡化,也说明 宋代科举制完善,取士更加公平。 宋代婚姻择偶看重财产,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 的发展。 反映的是婚姻择偶看重政治地位,反映的宋代科 举制度的发展和宋代实行文治的治国之策。 通过探究宋 代社会的变 化,从纵向和 横向两个维 度梳理宋代 高度的阶层 汇流。 科举取士更 加公平体现 的是门第观 念的淡化,促 进了阶层的 纵向流动。 婚姻择偶注 重经济、政治 地位,体现了 商品经济发 展和科举制 完善对社会 观念的影响, 渗透唯物史 观。
9
2. 人身束缚的松弛 材料:“奴婢贱人,律 比畜产 ”(世袭人身占 有) ——《唐律疏议》 3. 官府对社会控制 的 松懈 出示材料:奴婢贱人类 同 畜 产 ..... 既 同 资 财,即合由主处分。— —《唐律疏议》 提问:唐代,奴婢的地 位如何? 出示材料:宋太宗时, 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 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 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 家奴赔偿损失。太宗下 诏,“赐千钱偿其值 ”。 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 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 从魏晋到隋唐的奴婢 制已经瓦解,主家与奴 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 主体。双方如果有了纠 纷,可以通过诉讼解 决! ——吴钩《从身份社 会到契约社会》 提问:宋代奴婢的地位 发生了什么变化? 佃农与地主 的关 系契约化,减轻了人身 控制。 出示材料:宋代除国有 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 卖 不 受 到 任 何 限 制。……随着货币流通 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 盛行。——漆俠《宋代 经济史》 提问:宋代土地买卖不 受官府干预对农民的 自主权产生了什么影 响? 阅读材料,得出:唐代奴婢地位低下,受到人身 束缚,没有迁徙的自由,不能横向流动。 阅读司法案例,得出宋代奴婢取得了平等的法律 身份,人身束缚削弱,有了自由迁徙的自由,可 以横向流动。 通过对比前朝,认识到:宋代土地所有权流转的 加速,给了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迁徙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通过与前朝 对比,奴婢取 得了平等的 法律地位,农 民的人身束 缚减弱,实现 了阶层的横 向自由迁徙。 从《宋朝土地 买卖契约残 片》中我们可 以考察两宋 时期的土地 制度是封建 土地私有制, 由于宋朝奉 行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 土地政策、经 济发展繁荣, 所以土地买 卖频繁,这就 使土地容易 集中在少数 地主手中,农 民脱离农业 生产成为自 有劳动力,因 而推动租佃 关系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
10
4. 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导入情境:明代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中记 载“ 宇宙风气,其变化 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 而为唐、虞,以至于周, 七国为极 。再变而为 汉,以至于唐,五季为 极。宋其三变,而吾未 睹其极也。变未极,则 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 家之制、民间之俗、官 司之所行 、儒者之所 守,有一不与宋近者 乎?非慕宋而乐趋之, 其势固然已!”他提出 了自己的历史分期理 论,认为到明朝为止的 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 段:远古到战国为第一 阶段,秦汉到五代为第 二阶段,北宋至明朝为 第三阶段。这也就强调 了宋朝开创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 阶段是怎样延续和发 展的呢? 请你根据所 学知识解释说明。 《宋史纪事本末》 繁荣。通过分 析宋朝雇工 对工作条件 不满可以另 谋高就的史 实可以说明 社会成员关 系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 的控制相对 松弛等社会 现象。因此可 以判定两宋 时期有人是 可以拥有“整 箱地契 ”的, 宋朝佃农们 通常与地主 签订契约,租 种土地,但很 少受到契约 关系外的人 身束缚,所以 应该允许佃 农们更换职 业 、迁移别 处。 总结提升:宋 代社会变化 中体现的平 民化 、 自由 化、宽松化, 体现了对于 “ 人 ” 的关 注。
总结 总结:官员、婚姻、奴 婢、农民的流动,分别 体现了宋代阶层的纵 向和横向流动,其中体 现的平民化、 自由化、 宽松化,让我们感受到 宋代对于“人 ” 本身的发展,开始有了 思考,得出知识的流动、思想的流动、科技的流 动。 结合本单元内容思考,尝试从外部压力、内部环 境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去解答。 知识的发散 与迁徙,思考 不同领域的 流动。 将宋代的流 动置于中国
11
超越以前的关注。 结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宋朝, 了解宋朝,感受到了独 特的宋朝魅力。穿越繁 华我们看到了技术精 湛瓷器享誉全球,鉴证 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的诞生,体味了清明上 河图中城市的喧嚣,听 到了“苏湖熟天下足 ” 的稻麦涛涛。透过历史 数据我们观察到宋朝 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国 家管理的相对松弛。难 怪史学家评价宋朝是 “ 中国历史上最具魅 力的时代”。辽夏金元 延续着这样的发展趋 势并成为一种潮流,以 至于当今的中国仍然 能够体味着当时的辉 煌。 历史长河中, 认识到宋代 无愧为历史 上文明昌盛 的辉煌阶段。 宋朝是一个 独具魅力的 朝代,开创了 新的发展趋 势,小结中列 举了举世闻 名的宋朝文 明,增强了学 生们的民族 自尊心和自 豪感,涵养家 国情怀。通过 对历史趋势 的把握,认识 少数民族政 权对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 家发展的推 动作用。体现 了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多 元一体的特 点。
12
板 书
教学反思
一.本课在教材的处理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本课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 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四目。前三个子目讲述经济(第三目涉及文 化),后一 目讲社会变化,内容较为庞杂。本课按照课本顺序梳理,循序渐进,理清了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关系,也使得课堂重点突出。 二.本课在教学中努力探求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途径。唯物史观统领全课,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的关系,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的变化等,无一不在积极渗透 核心素养。把史料融入史学方法和历史细节中,融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注重历史学科 思想方法的渗透,并注意引进最新的史学成果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学业评价
在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上引入形成性、表现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1)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有助于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及时把握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变化。(2)宋代的流动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可以从科技、 思想、知识等发面发散思维,加深对流动的理解。 表现性评价: 详细地评价量规,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13
如“表达观点 ”环节,A 等级的标准为:“积极主动发表个人见解;声音洪亮、语言精练 实在、流畅;发言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全面、深刻,能够引发同学的积极思考或共鸣;尊 重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看法需要表达时,态度诚恳、言辞温和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