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历史年表,概述三国至隋唐时期各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发展历程。
2.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地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3.通过了解《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认识中华文化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走向繁荣,领先世界。
4.通过阅读有关唐朝文学艺术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2.难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解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PPT课件、学生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以《白马寺》图片(PPT)和东汉白马驮经的史实导入。
【讲授新课】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与玄学的兴起
教师活动:汉武帝时,儒家学说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呈现繁盛之势。但是,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经学被推衍为谶纬神学或名物训诂,因内在弊端日益衰微。在汉末大乱、社会动荡时,儒家道德更是陷入危机。新的学说与观念乘间而起。
教师活动:出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引导学生了解魏晋玄学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表现。
魏晋之际还出现“竹林七贤”这样一类名士,崇尚道家自然,探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以道家思想诠释《周易》等儒家经典,形成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玄学。政治上他们主张“无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行为作风上他们蔑视礼法,放浪形骸,善于借谈玄说道来疏解心中的苦闷。
教师活动:介绍儒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情况。
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佛教都有所发展,而儒学仍然是官方正统思想,政治地位最为稳定。
2.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讲述:东汉中后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兴起,起初道派繁多,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北魏道士寇谦之等清整、统一各道派,并制作教义道规。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总结道教的思想渊源。
材料 道教的思想渊源“杂而多端”。道家哲学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与宗教理论的主干:道家视“道”为超越形器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教的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道教也从儒家思想中吸取养料,道教将伦理道德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葛洪在《抱朴子》中言:“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总结回答。道教教理杂乱多元。思想主体是黄老学说与民间巫术、神仙方术结合。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与儒家纲常伦理相结合。
教师讲述:道教以长生成仙之术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愿望,不仅在皇室、门阀士族中活动,在民间下层民众中也广为传播。唐朝皇帝因与老子同姓,故遵奉老子为始祖,道教受到尊崇。
3.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杜牧《江南春》反映的历史现象。
材料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学生活动:赏析诗歌,概括其反映的历史现象。这首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鼎盛局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佛教关于“来世”的说法,使许多在动乱中饱受苦难的人们皈依佛门。唐朝武则天时期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一个标志就是在翻译研修佛经的过程中,形成宗法式的嗣法世系——佛教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佛教兴盛的危害。
材料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费的都是人民的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学生活动: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出家为僧尼,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兵源和国家治理。
教师活动: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和官方反佛灭佛的措施。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结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次灭佛,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韩愈认为佛教还有什么危害。韩愈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思考韩愈对儒学和佛教的态度。
韩愈认为佛教兴盛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受到冲击。实际用儒家的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学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摘编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这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
——李泽厚
教师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然而在文化史家眼中,魏晋南北朝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文学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接下来从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体会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自觉。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指出以下文学作品分别属于哪类,并在时代背景下分析各自的风格特点。
材料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材料三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学生活动:阅读赏析诗歌,分别归纳文学形式,结合历史背景总结风格特点。
材料一是建安文学,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背景下,建安文学表达出既富于忧国之思,又志在建功立业的情感,慷慨悲凉。材料二是田园诗,陶渊明面对社会腐朽,受道家思想熏陶,选择辞官归隐,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材料三为北朝民歌,描写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境界恢宏博大。由于南北朝在政治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民歌中呈现不同风格。北朝民歌粗犷豪放,朴素无华,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婉转柔媚。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魏晋时期书法的发展概况,赏析书法作品的特点。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游目贴》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赏析作品特点。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此时出现了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法大师——王羲之。王羲之集此前诸家之大成,兼工各体,世称“书圣”,其书法体现了古典中和之美。
教师活动: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情况和顾恺之作品的风格。
顾恺之《洛神赋图》
汉代以前,绘画创作由地位低下的工匠担任,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其代表作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注重“以形写神”,妙在传神,重视点睛。当时绘画题材有人物、花鸟和山水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鲁迅等人的评论,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自觉的表现。
学生活动: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自觉的表现。
(1)文学、书法、绘画等从广义的学术或文化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门类。
(2)题材或体例大为扩展、丰富。
(3)对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领域进入自觉阶段。
材料 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是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1)政治上的分裂和动荡激发了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灵智。
(2)思想的自由活跃带来文化的多元化。
(3)士人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促进艺术的发展。
2.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赏析唐朝诗歌风格并探究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材料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农桑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材料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中国诗歌的辉煌巅峰在唐代。这是一个诗歌创作的空前活跃的时代,一个诗家辈出的时代。“诗仙”李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诗人,他桀骜不驯、纵情欢乐,其诗歌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有道教喝酒谈玄、游仙色彩的影响。“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其诗歌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是儒家民本思想、济世情怀的体现。“诗佛”王维的诗歌“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将佛家境界转化为艺术境界。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特征。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颜真卿的书法气势雄浑,世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骨遒劲,世称“柳体”,二者并称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以草书闻名,两人每于醉后走笔狂书,体现了自由纵恣的气象。
教师活动:展示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送子天王图》,引导学生归纳唐代绘画的发展情况。
《八十七神仙卷》
《送子天王图》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内容多为神仙释道、帝王、贵族、仕女;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用笔如“莼菜条”,自然传神,有“吴带当风”之誉。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隋唐时期文艺成就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 帝国的统一和空前强盛,使这一时代的士子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豪迈感。李白激情吟咏:“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一百四十年, 国容何赫然”,在鼎盛国势的活力拥抱中,唐人胸襟热情洋溢,充满文化创造的饥渴与激情。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
材料二 由于实行科举考试,大量中下层庶族士人进入上层参与政治,彻底打破了门阀垄断的政治局面,从而使唐王朝的统治建立在更广泛的基础之上。最高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相对说来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而在新进的士人当中也有不少人敢于直言极谏,遂使唐朝的政治呈现相对开明的状态,诗人们也敢于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矛盾, 讽喻时政。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四 李唐一族这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1)国家大一统与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环境安全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2)文人士子的开阔胸怀、昂扬精神极大丰富了文化的创造力。
(3)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4)开明的政治局面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空间。
(5)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交融,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6)思想上的儒、佛、道三教并行等,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三、科技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知识完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影响”表格。由学生讲解他们感兴趣和已知的科技成就。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领域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 赵州桥,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医药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 唐朝僧一行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这一时期科技领域呈现的特征。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并走在世界前列,科技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等。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教师讲述: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同学们知道的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传播作出贡献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教师活动:从典型事迹切入,引导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传播的主要途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总结。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译成汉文。北朝的佛陀禅师,定居少林寺,少林寺遂以禅法驰名。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著成《佛国记》。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并著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中国僧人泛海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如鉴真东渡传播佛法,还传播了汉文学、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
(4)日本、新罗等国还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学问僧空海在长安潜心学习,回国时携带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对中日文化交流有重要贡献。
2.中外交流的其他表现
PPT展示材料:
材料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他们是作为商人、使节和雇佣军来到中国的。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这段短暂时期外,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讲述: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和东西方文明交汇中心。各国使节和商人频繁来到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带走中国文化。
PPT展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线路示意图》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唐代中国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上有哪些具体表现,中国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可以从服饰、乐舞、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回答。
中国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可从文字、思想与宗教、社会习俗、城市建筑、科技、制度等方面回答。
【课堂小结】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儒学、道教、佛教并存,呈现多元特征,儒学、道教、佛教排序在不同时期稍有不同,总体特征是相互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妥协交融。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突出,它们生动书写着那段历史的时代特征与精神气质,这些绚烂夺目的文化,是与唐王朝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当然文明的繁荣还有很多原因,这段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值得不断感知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