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1: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通过了解选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与赋税制度在隋唐时期取得的新发展,理解发展脉络与发展动力,感受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教材分析隋唐时代是于分裂中完成统一、发展繁荣的新时期,隋唐制度不仅作为成熟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并为中国古代历朝基本沿袭,也随着隋唐社会繁荣发展、中外文化融汇整合对西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如繁星点点, 闪耀古今。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紧扣标题中“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部分,对第6课中关于隋唐时期的繁荣进行制度保障方面介绍,强调封建社会制度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与完善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充分的制度保障也为隋唐社会带去兴盛的封建文化进而引出第8课。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与“赋税制度”,教材将三个子目依据并列结构分别介绍。落脚于“变化与创新”的动力——“矛盾”,三个子目分别归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两大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选官制度”与“赋税制度”归为中央与地方的人才选拔权与财权的斗争,“三省六部制”属于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在中央官僚制度的演变中体现。同时“选官制度”为中央官僚提供人才,“赋税制度”为“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的经济基础。因此三个子目分门别类,但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结构严谨。学情分析智力因素:本课面向对象为高一学子,经过初中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对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基本事实有一定了解;经过三年学习训练,基本拥有提炼信息、因果分析的能力;同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逐步尝试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去掌握选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原因。但学生仍停留在史实的表面,仅对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并不清楚其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仅了解两税法和租庸调,而忽视土地关系改变对于赋税制度演变的影响。仅了解中央官僚制度经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的改变,但忽略改变的原因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非智力因素:经过多方面了解,学生本身对于隋唐时期的繁荣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同时,部分同学对历史的兴趣浓厚或对隋唐社会有较广泛的涉足,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烈。教学策略:注重知识的系统架构,着重强调重点知识。梳理选官制度的几大变革,了解选官标准变化有着科学化、公平化的趋势,着重讲述科举制度诞生的作用意义。注意展示不同材料,以问题探究教学法为主。通过多种类型材料学习,结合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着重理解赋税制度演变与土地关系改变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创设相应历史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隋唐时期的繁荣社会,以及社会制度保障。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选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提高唯物史观核心素养。通过阅读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相关文字史料,掌握基本概念,认识到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联系与作用,提高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观看图片史料对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内在联系做出总结,提高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通过观看图示、时间轴,了解不同时期的赋税制度,着重理解租庸调与两税法存在的时间、条件差异,提高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了解隋唐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成熟,认识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获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两税法的特点、作用教学难点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2 min) 通过三张图片引入新课 女驸马 梁祝 范进中举老师通过三个问题,引出本课:范进参与的是哪种选官制度?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又是如何步步演变的呢? 根据三张图片,了解选官制度相应主题,思考除科举制度外其他做官方式 多种图片、熟悉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一、彼之矛盾,予之创新——人才选拔权之争(选官制度) 基础梳理部分老师给出史料,引入九品中正制老师提问:阅读P38页,回答下列材料体现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带领学生找出关键词)参考答案:九品中正制老师根据相应史料,带领学生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背景,着重讲述中央与世家大族的人才选拔权力之争。参考答案:黄巾起义后,战乱凭仍,基层组织受到破坏,人士流移世家大族把控朝政,操纵人才选拔,察举制遭受严重破坏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尝试新的人才选拔方式再次使用第一部分第一章幻灯片内容,老师带领梳理选官依据、层级、方法,了解“九品中正制”内容,强调九品中正制将中央在选官的权力扩大,回扣第一部分线索。使用文字史料,总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同时提出经过多年演变,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僵化,士族失去了“自省”的能力、庶族崛起加之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势力,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同时带入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作用:局限与科举制产生:重点掌握部分通过“李白做官”,挖掘学生熟知的人物的创新之处,使学生了解科举制的定义。提问:李白能做官吗?李白做过官吗?(邀请两位同学回答)参考答案:当过官,被人举荐,但不是从科举入仕老师总结,进而引出科举的定义带领同学简单阅读课本,进行相关填空,加强对科举制度确立发展过程的理解参考答案: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形成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强化学生对科举制作用的理解,提出小组合作,按照学生已有座位分成5-8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作用参考答案:(1)科举制对于诸如英法等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2)使出身社会上优秀分子,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提高官员素质(3)自由报考,考试取士,摒弃旧有制度中地方政权、世家大族的影响,将选官任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4)社会底层人民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有利于社会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的基础(5)有利于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推动古代教育发展(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或观点有差异的三个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学生发言结果)扩展延伸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对比选官依据,了解选官制度转变的特点,回扣第一部分主题 回忆本课第一个知识点“九品中正制”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史料,个人思考,组织语言。从九品中正制的诞生条件中掌握选官制度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跟随老师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内容,理解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如何体现中央与地方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斗争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材料对比,了解九品中正制随着时间流逝发生改变,与科举制产生的契机在老师带领下积极思考,从李白做官,理解科举制与其他选官制度显著区别学生进行课本阅读,完成相关填空,了解科举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不断发展,掌握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相关讨论,加深对科举制作用的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回顾基础知识,建立选官制度的系统架构,了解选官制度发展转变的重要动力是中央与地方的人才选拔权力之争。 根据史料,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引出第一部分线索:皇权与相权的人才选拔权之争,为第一部分的授课奠定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开始思考,锻炼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对九品中正制的本质和内容的再次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同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推动学生理解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转向科举制度的重要原因,了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诞生,提高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通过有趣话题,吸引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特殊性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把握,提高学生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科举制不断发展的认识,提高时空观念 强化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对科举制作用回答的对照比较发现思维不足,提高学生有意识进行系统架构的能力 。 促进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对史实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回扣第一部分主题
二、彼之矛盾,予之创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封建中央官僚体制) 基础梳理部分重要概念理解第二部分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僚体制,其核心矛盾点在于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如何理解矛盾与创新,首先老师应带领学生了解中央官僚体制的核心——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与中央官僚体制中的重要因素丞相制度相矛盾,因此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成为了中央官僚体制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两幅图示,了解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相较于先秦时期相卿的重要转变,以御史大夫和太尉分相权,共同辅佐皇帝,突出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下,三分相权成为三公九卿制确立的重要因素。老师通过展示文字史料和图示,讲述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为削弱三公权力,设置中朝,以政务中枢转移来强化皇权。重点掌握部分老师将教材知识经过整合,讲述三省六部制基本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史实老师通过展示图示,讲述在三省六部制基础上发展政事堂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没有脱离分权制衡的基调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按照第一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材料和图示进行相关特点与作用的归纳,加深对三省六部制特征的理解老师提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作用(选取额外三组发言,并且总结归纳学生发言内容与知识点联系)参考答案:特点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作用1.分工明确,又相互补充,提高政令正确率2.分割相权,相互制约,有利于避免独揽大权,加强皇权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封建中央官僚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扩展延伸部分老师通过梳理封建中央官僚制度的演变发展,宰相职能从“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到三分相权,再到分权制衡,最后宰相制度取消,归纳总结总体为君权不断膨胀,再次理解封建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对立,以皇权取得最后胜利。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逐步理解“君主专制”的绝对服从性与官僚体制中丞相职能的“掌丞天子”之间的矛盾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握图示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三公九卿制中的体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意识到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重要因素在于皇帝是否放宽对宰相权力的限制学生了解三省六部制基本内容,理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有一个宰相职权不断被新生机构取代,最终三分制约、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理解政事堂出现在于行政效率提高的需要,但并没有扩大宰相权力,总体仍为分权制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学习,通过对材料、图示的总结概括,加深对三省六部制特点的认识,理解三省六部制为何标志着封建中央官僚制度的成熟。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领悟中央官僚体制的变迁与本质 帮助学生通过重要概念的理解掌握,明白各封建官僚体制变化的本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推动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理解三公九卿制;培养学生联系史实的能力 通过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三公九卿制与中外朝的关系,总结归纳信息,提高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材内容学习,掌握关于三省六部制内容相关基本事实 通过比较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强化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对三省六部制特征回答与知识点串联,提高学生有意识采用专业术语答题能力。 通过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梳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彼之矛盾,予之创新——赋税的与时俱进(赋税制度) 基础梳理部分老师讲述重要赋税制度改革的历程,着重讲述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部分老师带领学生总结相关文字、图片史料,总结租庸调的特点与作用老师根据史料,提供关键点,总体概括租庸调随着土地关系改变出现的缺点,强调中央掌控户籍减少引起的财权问题老师通过介绍教材补充史料,结合租庸调的内容,带领学生探索租庸调和两税法的不同,加深学生对两税法确立的历史地位的理解。老师提供相关史料和信息,带领学生总结两税法的不足与消极影响扩展延伸部分老师讲述赋税制度演变的大致规律,再次回扣第三部分主题,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知道基本赋税制度的改革历程,掌握租庸调和两税法的重要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了解租庸调的作用和特点,思考租庸调相较于以往赋税制度的进步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感悟,对两税法产生背景的文字图片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握租庸调和两税法的区别,了解两税法如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中央财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到两税法的不足,认识到土地关系改变的影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到赋税制度变迁的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掌握几次重要的赋税制度变革 学生基本理解租庸调的特点,从特点中感受租庸调的进步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价值观 引出第三部分主题,赋税制度转变体现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权斗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环境下制度影响的变化,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能力 回扣第三部分主题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帮助学生理解两税法的进步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带领学生辩证看待制度的确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史实本质、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小结 将本课的主题放在“矛盾”与“创新”中,中国古代社会两大重要矛盾包括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分为多个方面,在本课中体现在人才选拔权力之争与财权之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解决方式则可以通过中央官制的调整协调,最终不外乎君主集权不断膨胀。有矛盾,矛盾双方影响力、势力的此消彼长带去了事物的发展、创新,因此在课堂小结处总结中国古代的解决方法为社会制度的随时而变,与时俱进。没有放置于四海皆准的制度,随着时间、条件的转变,面临的情景不同,制度也会有缺憾出现,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课后作业 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教学反思
高中学生的试题需要大量的史料阅读训练,本次设计内容过于丰富考验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拓展延伸部分也需要随学生素质需要灵活处理。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