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在教学内容上,本课共分为4个子目:“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以及“南宋的偏安”。以时间的顺序讲述两宋政治军事的变革——在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下,宋初统治者建立了防弊之政,通过分权制衡巩固了新生国家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分权也导致国家机器的臃肿低效,为北宋王朝的统治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在弊端日益凸显之际,士大夫阶层开始思考除弊之策。其中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向祖宗之法发起了挑战,但因为时代限制和个人局限,新法不尽完善,又因为统治阶层对传统的顽固坚守,改革终被废除。此后南宋虽有岳飞等爱国悍将,但统治者循弊偏安,最终被金所灭。2.在单元脉络上,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一课,汉文化政权的变更和发展是多民族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3.在知识体系上,本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习该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势的一部分。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由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突出两宋在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体制中政治军事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本课的内容为较为难懂的政治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入其中,感悟历史。基于此,设计上以人物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作为主线,分为三大板块:“一把诗书子细论”、“自缘身在最高层”、“今人未可非商鞅”。以王安石个人人生经历串联起教材内容,辅助图片、文字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北宋士大夫的视角看国家的兴衰,让学生走进历史,涵养家国情怀,培养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已了解宋朝建立和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作用。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应当以已知延伸未知,加强思维的深度,认识到宋朝体制的建立背景、实施效用、能够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感悟时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借助地图、文字表格等史料,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并分析利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 北宋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相关材料,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评价。(历史解释)通过王安石这一典型人物的学习,感悟志士仁人的忧国、爱国情怀,学习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评价难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互助讨论法、史料研习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以文御武 军事疲弱细论天下安危事——祖宗之法 分权制衡 财力困顿 庆历新政自缘身在最高层——变法图强 祖宗之法不可废 王安石变法 三、今人未可非商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对王安石差异较大的评价,引起学生好奇心,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今天的课程 听讲、领会 引起学生好奇心
一、细论天下安危事——祖宗之法 通过对王安石少年时期对国家大事的忧患意识,带领学生学习北宋中期面临的政治、军事危机,以及该局面形成的背景将北宋的军事实力与同为乱世下建立的“秦”“隋”两朝作对比,突出北宋军事实力的弱势,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探寻原因借助五代十国后期的局势图以及文字史料,并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故事,理解北宋建立的特殊局势通过阅读课本及文字史料,提问学生:“为了避免‘内患’,宋初都采取了什么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了解宋初的集权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此后的统治阶层谨守法度结合材料再次向学生提出疑问“宋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真的能够让宋朝延续百世之久吗?”展示“辽、宋、西夏”形势图,提示学生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下,宋朝军事实力不显,以钱帛换和平。又通过表格点出:北宋朝廷的经济同样出现了问题。大宋王朝的繁盛下埋藏种种危机。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跟随教师的讲述,阅读史料,掌握本课所涉及的时空观念。结合课本知识,了解北宋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背景及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归纳宋朝体制下埋藏的隐患 培养学生提取概括史料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2、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深化对宋初专制体制的理解,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
二、自缘身在最高层——变法图强 展示北宋士大夫对朝廷情况的判断,引出士大夫为挽救局势所采取的行动。首先简单叙述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措施,被政敌攻击为“朋党”,与宋初建立的“祖宗之法”、“防弊之政”相违背,最终失败。以宋神宗和王安石关于“祖宗之法可不可守”的对话,突显王安石本人不畏险阻,敢于创新的性格特质。带领学生分析新政中的“青苗法”、“保甲法”,突出新政的改变,学生自由讨论“王安石变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展示文字、诗歌材料,对比王安石新法施行后两种不同的局面,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王安石新政不尽完善,并且用人不当,使得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再抛出问题:在“守祖宗成法”的大背景之下,王安石变法还能继续下去吗?结合课本内容,教师讲述靖康之难及南宋偏安的局面,得出结论:南宋固守祖宗成法,循用防弊之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王朝的稳定。但无法根治问题所在,南宋偏安非人事,天时也 阅读史料,感悟北宋部分士大夫挽救时局的爱国、实干精神。2、根据自由讨论问题,并总结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感悟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2、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归纳梳理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今人未可非商鞅 1.分小组讨论:“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你认为成功的改革应当具备什么要素?”、“如何看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等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革要敢于突破、壮大改革力量、循序渐进;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看其是否有益于历史的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 1、将本课知识梳理归纳,小组讨论问题 1、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事件和任务的方法,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