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以学定教。教学应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导下,解读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整合开发教学资源,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同时,历史教学设计需基于核心概念出发,围绕主题,整合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本节课围绕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新变化进行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四个子目,以“新变化”主题,围绕“文化认同”整合教学内容。从四个方面来升华教学主题,分别从“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的新变化,突出“新”。教学设计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文化的新变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专题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本课即以反映两宋在文化方面的变化为主,还涉及元朝的相关内容,本课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在本民族文化方面的建设进行简单介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本单元前三课分别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分别概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本课则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学习本课将文化放在辽宋夏金元的时空背景下,搭建时空观念,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学中还需对本单元进行总结,回应单元主题“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学中围绕阶段特征进行教学。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展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分别为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依据课程标准,四个子目都是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同时,四个子目又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的文字都受到新儒学(程朱理学)的影响,以此串联各子目,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二)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看:这届新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下册部编版中国历史,已经学过“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两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与元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外交通等,对掌握本节课内容做了知识层面的铺垫。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本单元政治、经济特征,第10课《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已经介绍了少数民族的文字,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介绍了手工业中的印刷术,以上几点对学习本课的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浅层次的,又加之本课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时间跨度大,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从理解能力看: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辩证思维不足,思维比较僵化。因此,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学中进一步创设情景,引入新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发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辩证地认识程朱理学、宋词、元曲、绘画等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影响。时空观念:认识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掌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成就。史料实证:依托历史文献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新变化,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定位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促进了文化认同,围绕文化认同探讨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认识程朱理学是儒学成熟与定型的表现,宋元文学艺术、科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字促进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家国情怀:认识程朱理学对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品格塑造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意识;感悟辽、夏、金、元文化成就,认识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也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文学艺术;科技。(二)教学难点理学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字。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本课在设计时分为明、暗两条教学线索。明线突出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在“新变化”中中华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品格不断发展。因而围绕“新变化——文化认同”设计四个主题学习。分别是新儒学体系的建构、新文学体裁的兴盛、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多元文化的新交融。四个主题突出新变化,新变化既是社会各层面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也是文化认同的不断发展,塑造民族品格的具体表现,围绕四个主题,设计了四个对应问题,分别是:新儒学(程朱理学)新在哪里,为何受到统治者支持的尊崇,有何影响及新发展;辽宋夏金元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科技领域新成就的表现;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四个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新变化,培养学生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同时围绕教学主题,设置了四个再认识,分别是:再认识程朱理学、感悟文化的精神内核;再认识文学艺术、感繁杂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再认识科学技术、感悟文化的向心力;再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四个再认识是对本课主旨的升华,也是对文化认同的强化,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四个抓手,让本课的课魂得以升华,将的内容聚在一起,凸显课魂。同时,本课教学还有一条暗线,即围绕新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展开教学,其中的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以此来串联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总体框架为:1.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2.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 强化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品格3.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4.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宏观把握(学习建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教学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时空定位:聚焦两宋文化,凸显新变化就宋代文化的影响而言,其空间辐射面远远超越其统治区域,其长久效应也远远超越十一至十三世纪这三百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一个相对流动的社会中被潜移默化地整合着,……认识宋代的历史,要将视野充分放宽。研究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而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辽宋夏金乃至东亚的背景中寻求更为通达的观照,是值得致力的方向。 ——邓小南《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推荐序》两宋文化:影响广泛 文化整合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 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 1.学生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阶段特征,从宏观把握文化学习的方法。2.学生通过史料,解读材料,根据材料解读两宋文化的魅力;感受两宋文化的文化整合力。 1.将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指导思想。2.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宏观把握。3.时空定位两宋文化,凸显文化的新变化。4.感知两宋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动机。5.家国情怀:文化的整合力,文化认同。6.确立本课的课魂,围绕“新变化”文化认同、新儒学的复兴及其影响两条明暗线进行教学设计。
一、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 一、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一)通过儒学变迁探讨儒学复兴的背景材料: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二程遗书》卷十八儒学复兴的背景:内部问题: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外界挑战: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现实需要:商品经济发展;新王朝需要新的主导思想,重建国家权威与秩序;宋代重文、重科举;学者倡导。过渡:在内部问题和外界挑战的背景下,一大批学者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的学派影响最大,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2、含义: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3、新儒学(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材料1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客观唯心主义,理是统一于人的意志之外的绝对精神,是上天的意志。)材料2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社会观:理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实质强化儒家道德伦理和秩序。(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与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合理性)材料3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天理,达到圣人。材料4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方法论: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真正得到理。4、新儒学集大成者朱熹(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2)儒学教育:合编“四书”并予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案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思考:儒学为何受到官方尊崇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统一起来,“理”的内涵是三纲五常,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合理性,为专制统治提供哲学论据。)5、合作探究:程朱理学的影响材料一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6、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新发展1: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新发展2:使儒学更体系化、理论化、思辨化;新发展3: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新发展4: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结:文明传承与发展----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7、再认识程朱理学,感悟文化的精神内核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总结:程朱理学是在继承孔孟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品质、突出责任担当,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1.归纳复习儒学在各阶段的表现,认识儒学变迁折射了时代特征。2.思考儒学面临的困境,进而思考儒学复兴的原因。3.认识程朱理学,明确新儒学的概念。4.根据材料解读新儒学的思想体系。5.思考理学受到统治者尊崇的原因。6.合作探究程朱理学的影响,重点思考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7.学生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学的新发展8.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落实。 1.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概括、发现、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2.解读材料、史料研读新儒学(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3.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落实。4.解读材料、史料研读新儒学(程朱理学)的影响,培养史料的解读能力。5.运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解读材料。6.落实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认识程朱理学对中华民族品格形成的影响。7.归纳总结,认识升华。8.再程朱理学:涵养家国情怀,升华子目主题。
二、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 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合作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学艺术的新特点(学生根据表格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三个学生分角色诵读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代表词句,以此洞悉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新特点:出现新的文学体裁;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再认识文学艺术,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到“俗文学”演变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的小说、戏曲。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宋代的诗、词、散文,长期受到后世作家的追怀和仰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总结: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市民需要的大众化通俗化的新文学体裁应运而生。在理学的影响下,士大夫为代表的雅文学逐渐影响了以市井文学为代表俗文学,促进了阶层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认同向更深层次发展,扎根于民族品格之中。 认识辽宋夏金元文学艺术的表现,分角色诵读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代表词句,以此洞悉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思考新文学体裁出现共同的原因。概括文学艺术的新特点。4.学生归纳概括、总结。5.认识文化认同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角色诵读,提高学习兴趣,洞悉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2.解读表格概括文学艺术的新特点。3.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落实。4.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5.唯物史观: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5.再认识文学艺术:涵养家国情怀,升华子目主题。
三、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三、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三大发明、两大科学家)再认识科学技术,感悟文化的向心力“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反映了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英国哲学家培根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不仅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中西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互通,让世界认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汇聚民族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认识辽宋夏金元科技领域的新成就。2.感受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1.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概括、发现、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2.再认识,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贡献,落实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升华子目主题。
四、民族文字:多元文明的新交融 四、民族文字:多元文明的新交融1.契丹族:辽契丹大字、小字。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2.女真族:金女真文字。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3.党项族:西夏文。西夏文在保存古代文化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4.蒙古族: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忽必烈派人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探讨: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 这些领袖人物都曾致力于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契丹大小字、女真文、畏兀体蒙文、八思巴文的创制,都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直接授意与关怀下得以问世,它加快了各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辽夏金蒙元诸宫廷里都有汉族政治家或汉化较高的政治家通力协作。 元朝奠定了当今中国的疆域规模。……八思巴作为忽必烈的代理人把元中央的各项制度推行于西藏。从此蒙藏汉文化得到交流,八思巴为忽必烈创造八思巴新蒙文充分体现了蒙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 前言》 新特点:借鉴汉字的基础上而创作;统治者主持创制;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促进文化的交融。再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忽必烈对儒学的态度洞悉文化的交流互鉴)“他对儒学的重视,更是赢得了北方地区儒士大夫们对其政治统治的认同,得到时人的高度赞誉。忽必烈正是依靠这些儒士出谋划策,在北方地区推行儒学、以汉法治汉地,从而贏得了中原儒士大夫的政治文化认同,并帮助他在最高权力斗争中获得蒙古汗位。 ——摘编自姜海军:《辽西夏金元儒学在北方地区的传播及影响》总结: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开放多元化的并存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文化整合力加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根植于民族品格中,促进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1.认识各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史实。2.合作探究少数民族文字的新特点。4.再认识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概括、发现、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2.再认识多元文明的新交融,落实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升华子目主题。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再认识两宋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日本学者摅薮内清在《中国 科学 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教经典,还有历史书、诗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总之,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相比。”地位:东方的“文艺复兴”,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阶段特征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会生活等领域。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出现高峰。 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文化领域出现许多的新气象,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宋词元曲的产生,反映了文学艺术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科技成就特别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走向成熟,少数民族文字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新发展。程朱理学实现了儒学的复兴,社会形成了新的社会价值观,程朱理学成为新的精神核心内核,其影响扩散到了社会各领域,并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推动文化认同、民族品格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更有自信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时代青年。 1.引发思考,突出教学暗线,程朱理学的影响。2.回应导入主题。3.师生共同探讨文化认同的重要性。4.学生总结本课的文化特征,完善阶段特征。5.学生课堂进行小结,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6.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思考。 1.回应主题文化新变化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认识升华。2.家国情怀:彰显文化自信。3.进行文化内容总结,回应单元主体,掌握阶段特征。4.通过课堂小结将本课重点知识梳理出来,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5.以课堂升华的形式突显本课教学设计的两条主线。6.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化。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运用思维导图串联本课知识要点 将本课知识系统化。 检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复习阶段特征,检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政治、经济的掌握情况。2.通过导入聚焦两宋文化,从宏观上把握两宋文化的辐射作用,检查学生学情、归纳材料的能力。3.通过分析文化的作用,确立“新变化——文化认同”的强化。4.通过一、二、三、四教学主题检验并评价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程朱理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族文字的认识。5.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同学和教师评价。 6.每个子目及课堂小结部分都设置了再认识,检查评价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文化的认识,认识新变化之下,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品格不断塑造。7.通过课堂小结、归纳阶段特征进行学习情况反馈,突出教学设计的明线及暗线。8.通过课后作业,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要点,将本课知识体系化、要点化,检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时空定位:聚焦两宋文化 凸显新变化二、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1.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体系化、思辨化、哲学化2.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世俗化、大众化、个性化 强化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品格3.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划时代、中西互通4.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交流互鉴、深度融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本节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创设新情境、新材料围绕隋唐制度的“新变化——文化认同”这一课魂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新情境、新材料导入,时空定位聚焦两宋文化,凸显新变化,从材料中明确宋文化的魅力,文化的整合力。通过两宋文化的辐射作用,进而引出文化认同这一概念,激发学习动机及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落实,本节课重点在落实文化认同中文化的新变化。分别是: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围绕四个主题的学习,通过材料引入,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四个对应问题,分别是:新儒学(程朱理学)新在哪里,为何受到统治者支持的尊崇,有何积影响及新发展;辽宋夏金元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科技领域新成就的表现;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新变化,培养学生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四个主题学习后,设置四个再认识,分别是:再认识程朱理学、感悟文化的精神内核,再认识文学艺术、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再认识科学技术、感悟文化的向心力,再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四个再认识是对本课主旨的升华,也是对文化认同的强化,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四个抓手,让本课的课魂得以升华,将繁杂的内容聚在一起,凸显课魂。同时,本课教学还有一条暗线,即围绕新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展开教学,其中的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以此来串联各子目的内在联系。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史料研读以问题情景设置为导向,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新材料、新情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学会合作,同伴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生积极发问和答问,并在思考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一问一答和师生的互动互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能力。3.立足学情,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打破常规,实现思维碰撞。围绕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这一主题进行情景设计,将辽宋夏金元文化置于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中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教学过程围绕“新变化”展开,肯定文化的新变化,强化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品格,落实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通过材料创设情景,合作探究,落实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通过学生反思、辩证思考历史史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设置问题,围绕文化认同进行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通过落实核心素养,师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总体上,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对时间的把握和调整上,对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还有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