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旨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涉及范围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内容多,范围广且比较简单,在对课堂知识呈现的时候,切忌简单堆砌基础知识,而应在基础知识之上挖掘文化发展的特点,深入理解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掌握文化发展的密码。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三国至隋唐时期相关史实知识,对于此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已有了解。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本课内容,但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觉得本课内容简单而不以为意。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对文化史中精美艺术品的审美兴趣,联系与借力本单元前3课介绍的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变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新成就的表现去认识新成就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价值,进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心。
【教学目标】通过对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等内容的梳理,归纳各方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在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唐建立、隋唐盛世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何以彼时能够形成泽被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教学策略】自主梳理、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贵州飞天茅台酒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茅台酒作为家乡代表,能快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想“新”变化
出示材料:北凉时期飞天壁画
飞天形象的演变是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缩影,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具体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飞天形象的演变,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归纳整理的能力。
观察表格可知,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佛教、道教得以发展,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思考:为什么佛教、道教在魏晋时期得以大流行?
出示材料:
材料一:终魏晋南北朝之世,巩固的中央集权建立不起来,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无论是曹魏时代的“高平陵事件”,还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张祥浩《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
材料二: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材料三: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佛、道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儒学本身存在缺陷
佛教、道教得以发展,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体现了思想多元发展的特点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针对教材中对于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不足,通过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
讲解反佛事件及原因,隋唐时期的三教并行,禅宗的出现,深入理解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出示材料:佛教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国文化与外来印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但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民族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在矛盾冲突中吸收外来文化
——汤一介《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思考: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兴盛与遭受打击,认识到尊灭之间,思想的发展植根于时代需求,同时认识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民族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在矛盾冲突中吸收外来文化,这恰恰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而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文艺“新”成就
欣赏:北朝民歌《敕勒川》与南朝民歌《西洲曲》
设问:为何两首民歌风格差异这么大?
出示材料: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此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后进入内地,纷纷建立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的汉文化发生持久而激烈的文化冲突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这样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民歌上,还反映在了南北朝的石刻上。
龙门石刻《杨大眼造像记》》 南朝 宋《爨龙颜碑》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隋唐的书法艺术融合了北朝的雄健与南朝的秀美,创出新风格,展现了盛唐气象,发展到了新高峰。
除了书法以外,绘画同样成绩斐然。
欣赏《洛神赋图》,感受绘画高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受南北朝文学艺术风格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此巨大差异的原因,理解文化发展反映时代特征;通过对比三幅石刻作品的风格,认识到魏晋时的分裂动荡带来了文艺的风格各异,而隋唐时期在融汇吸收前代成就的基础上,文艺发展到了新高峰。
三、科技“新”成果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子目三。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特点。
四、交流“新”发展
讲述飞天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当印度的天人传入中国生根长成中国的飞天后,又跟随着鉴真等人东渡的步伐传向了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这说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由中国又传向了影响了周边国家。
除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样很频繁。经由路上和海上交通,可以通往今天的朝鲜、日本、马来半岛、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等地。频繁的文化交流推动域外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隋唐时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设计意图】通过飞天的传入与传出,认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而频繁的中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新”变化、“新”高峰、“新”成果、“新”发展,回扣课标要求: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从这一新成就中认识到,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需要在交流中融合创新,走向新辉煌。
三、结构板书
四、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训练
五、资料附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
《中外历史纲要 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周刘波主编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