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1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本课主题
本课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盛世下暗藏的危机”为明线,并穿插“从盛世之治看盛世之智,借盛世之智学大国治理”这一暗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之况与治世之措,感受清朝盛世治理中所蕴藏的智慧。随后教师引出清朝鼎盛表面下潜藏的危机,学生通过对比中外发展状况反思清朝没落的缘由。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明白应以史为鉴,从清朝面临的危机推导出当今中国治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本课共设计三个子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版图的奠定”、“统治危机初显”。前两部分指向的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而最后一个子目则指向清朝的危机。清王朝的强盛是中国历代王朝所不及的,但是这一强盛仍然属于农业文明的强盛,此外,伴随着国力的强大,危机也纷至沓来,统治者未能及时解决内部危机,并且逐渐固步自封,忽略了对外交流,这是导致清朝中后期危机丛生的重要原因,本课各子目之间联系较为紧密,逻辑清晰。 2.单元结构: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紧接着第一课“清军入关”后的内容,呈现了清政府对国家的治理及其成就,同时也指出了清朝在治理国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为清朝社会危机的出现埋下伏笔。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本课中的“清朝前期的鼎盛表现、军机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清政府管理边疆的举措及闭关锁国概念”,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历史能力,尝试通过史料有理有据地认识、解释历史现象。并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主动将历史智慧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目标
1. 横向对比中西方同一时期的历史大事件,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多个方面分析中西发展差异,并综合分析各大因素对中立历史走向的影响,认识清朝的逐步落后世界的危机,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并理解唯物史观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2. 通过分析《清朝疆域》图、明清上奏流程示意图与清朝康熙帝与臣子对话的奏折等材料,理解清朝以多样化手段管理疆域的原因、归纳清奏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尝试以所学知识解释学者所提出的历史观点,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意识。 3. 通过了解清朝盛世治理的措施,感悟清朝治理的智慧;反思清朝逐渐落后世界潮流的原因,从中汲取国家治理的经验。在以史为鉴、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的过程中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这一中枢机构等认识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通过《清朝疆域》图与清经略边疆举措理解国家版图的奠定。 (二)教学难点: 从清管理疆域与强化君主权威的措施,总结盛世之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历史示意图、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提问学生衡量一个时代是否是盛世的标准有哪些? 2.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补充。紧接着提问清朝前中期的发展情况是否符合这些标准。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心目中的盛世标准。 2.阅读书本,初步了解请康乾盛世的表现。 以“盛世”标准引入,既让学生调动前面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得出盛世标准,也能够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理解。通过知识迁移、唤醒学生已有知识进入新课。
过渡 在初步了解清康乾盛世的表现后,通过清辽阔的疆域与达到鼎盛的君主权威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朝鼎盛的具体表现。
一、盛世之域 呈现《清朝疆域》,带领学生回顾阅读历史地图方法(先题目,后图例,最后总体观察地图中图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分析)。 引导将清疆域与前面各个朝代疆域的情况和中华人民国和国的版图做比较。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地图,完成《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表》。 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清朝治理边疆的特点,由此得出清朝治理的智慧。 重视边疆治理,加强对边疆控制 管理方式多样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④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信仰 阅读历史地图 。 阅读书本第二子目,完成教师所提供表格。 3. 分析清经略边疆的措施,尝试从治理的方位、不同地区采用了针对性举措等角度理解清朝盛世治理的智慧。 1. 在阅读地图中掌握清朝疆域分布情况与“国土辽阔、民族繁多、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等复杂国情。并由此过渡到清朝治理疆域的措施。 锻炼学生阅读地图能力。 2. 以表格形式,帮助学生迅速归纳整理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3. 以“清朝治域之策”分析清“治域之智”,让学生学会分析解释问题能力。
过渡 拥有如此辽阔的国土的清朝君主们,又有着怎么样的形象呢?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呢?
二、治国之君 呈现《清高宗实录》中乾隆帝对康雍乾三场君主统治的传统的文字材料,指出康雍乾时期君主统治特点。 呈现明清臣子递交题本、奏本的不同流程与康熙帝已批改的奏折的材料。直观展示奏折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带领学生回忆军机处所在位置、人员构成、性质及其职责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通过清文字狱直观展示文字狱对思想的压制 向学生展示戴逸《论乾隆》中对康乾盛世的评价。让学生尝试以所学知识来论证戴逸的观点。 材料一: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以习近平的一段话引出当代中国的治理需要回应历史,借鉴历史上盛世治理的智慧。让学生回顾本课前面所学内容,小组讨论内进行讨论,为今日中国发展进言献策。 材料一: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2014年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盛世之智”与国家治理 1.阅读材料,掌握清君主统治特点。 2. 分析材料并阅读书本知识,归纳并说明奏折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3.回忆初中所学习的有关军机处的知识,巩固记忆并深化理解清君主专制的内涵。 4.了解文字狱的发生与影响。 5. 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论证戴逸的观点。 6. 合作讨论,分析清盛世治理的智慧,并国家治理进言献策。 1. 锻炼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 2.该内容初中课程并无涉及,因此增加材料,让学生阅读史料,直接感受历史。 3.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观点。 4.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清朝文字狱的泛滥 5.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锻炼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6. 让学生感悟清朝治理的智慧,在以史为鉴、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的过程中的培养家国情怀。并在小组合作中锻炼群体合作能力。
过渡 正如戴逸所说,从纵向上比较,清的鼎盛是前代所不及的。但是清朝的鼎盛下暗藏着各种危机。
三、鼎盛之危 讲述清朝人口快速增长所引起的资源危机与社会危机,以嘉道时期描写官场的诗歌揭露清朝官场的腐败。 材料一: 嘉道时期有无名氏赋《一剪梅》: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分册)》 呈现《清高宗实录》乾隆对英使者寻求贸易的态度,指出封闭自守的态度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条 再次展示戴逸《论乾隆》中对康乾盛世的评价。提问学生清朝与欧美国家相比,黯然失色的地方表现在哪里。向学生展示14-18世纪中外大事年表。 材料一: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材料二: 4. 让学生反思请后期的衰落,从中汲取教训,为今日中国的发展进言献策。 1. 通过教师的讲述,掌握清初显的社会危机 2. 阅读材料,概括乾隆的态度。 3. 通过大事年表,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比较中西发展的差异,从而直观感受清朝逐渐落后世界潮流的史实。 4.以史为鉴,总结历史教训。 1.快速让学生掌握知识。 2.了解清君主封闭自守的态度,过渡到清落后世界潮流的知识。 3.培养学生结合史事分析历史的能力。 4. 在以史为鉴、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了清朝的鼎盛,并且去追问了其鼎盛背后所采取的系列措施。而这些措施,毫无疑问,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在治理国家时的智慧。当然啦,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清君主高傲、自我封闭的一面,这也成为清朝的持续发展繁荣的绊脚石。今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如何让中国持续发展,持续强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妨在从清朝的鼎盛中借鉴其治理国家的智慧,并汲取历史的教训,坚持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在世界大舞台上,继续成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本课运用明暗两线——明线: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盛世之危,暗线:从盛世之治看盛世之智,借治国之智鉴大国治理串联课文内容并展开教学。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后,能够尝试结合现实回应历史,在感受历史的同时运用历史的智慧来解决今日中国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学习奋斗。 由于本节课采用《中外历史纲要(上)》这一新教材,教师要在一节课中讲授极大容量的内容,但上课时间却极其有限。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我一定会定虚心接受意见并修改不足! 另外:清朝加强君主专制子目的部分内容借鉴徐昭然老师的课件。因为未获得其联系方式,因此无法提前取得其同意,如徐老师有异议,本人将删除该部分内容。 课件设计思路的产生离不开我指导老师的点拨与帮助。在完善课件的过程中,马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没有她,我的课件也无法完成。因此在此,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