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新课标下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展开。教学过程以一个历史人物李渔为核心,设计了九个围绕该历史人物的探究问题,整体以问题链的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问题设计、师生互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提升学生对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认知。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课,主要囊括了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同时暗含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课承上启下,位于中国古代史的结尾,具有上承中国几千年古代历史和开启近代史的重要作用,并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叙述了明清社会在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新现象和新因素的史实,主要由四目构成: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该课四个子目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从而导致小说、戏曲等方面出现适应市民需求的新变化,也引发了倡导个性自由等一系列新思想的诞生。同时,明清时期的科技进入总结性阶段,而西方科技的传入也带来了一些新因素。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新变化的产生并没有足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仍然处于明清统治者压制下的萌芽,与世界大势相 比,显露出危机和转型的困境。
学情分析
本课的新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思维水平已逐步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于优势地位。从知识上而言,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明清时经济与文化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未能建构起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未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明清时期的发展特征,对于思想领域新增的心学和李贽等人离经叛道的思想等的理解和把握也较为困难。鉴于此,高中教学要避免与初中教学的简单重复,在同一知识点上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做好主题引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明清历史的理解和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
本课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由此得出教学目标: 通过展示与历史人物——李渔的经历及成长背景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史料,重现他所生活的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分析和梳理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和时空观念。 通过九个合作探究问题,串联起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增加学生对这一时代的宏观把握,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素养。 通过对明清文艺科技思想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通过把明清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置于东西方文明的具体时空下进行考查、分析、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世界的角度更加客观地理解明清时期所处的地位与面临的危机,理解明清时期未能发生社会转型的原因和局限性。 通过对盛世之下暗含危机的思考和学习,以古鉴今,联系现下中国的发展道路,教育青少年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及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领域的新变化。 (二)教学难点 明清社会在世界背景下的地位与面临的危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到的史实较多,庞杂琐碎。如何抓住课程主线,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基本史实,并让同学们认识到明至清中叶中国社会在繁荣之下暗含危机,并对现今中国社会发展进行反思。我决定整合教材、精简内容。对照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我的设计思路大致如下: 1、整合教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观念认为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大于教材。所以,我把本节课教学内容按理解难易由浅入深地设计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李渔时代之盛”, 主要从明清时期文艺、科技、思想新发展三个领域对本课基本史实进行概括。第二篇章“成就盛世之因”,主要从商业、手工业和农业三个方面来展现明清之际的经济之盛况。本来这一篇章也属于明清之盛世的表现,也可以放在第一篇章中展现,但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思想、文化艺术、科技新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明至清中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贯彻历史学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所以将其单独设置一个篇章。第三篇章“李渔时代之危”,通过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维度的对比,认识中国盛世之下暗含的危机,得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唯物史观。第四篇章“李渔时代之思”,在着眼世界的同时,又省思自我。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增加同学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通过提供李渔个人经历及言论等相关的视频图片材料,创设一个走近明清时期历史人物李渔的生活这一情境。通过李渔串联起本节课学习目标,即通过李渔对戏剧的热爱串联起明清文艺发展表现、通过明清科技人物对当时李渔的影响,引出科技成就及特征、通过李渔别具一格的行为思想引出明清时期的思想界的发展。整节课,让学生通过了全方位了解这位历史奇人的同时,不知不觉将本课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表格等,简洁明了,加深印象,提升感染力。
3、设置小组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史料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
本课为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运用了大量图片和史料。对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材料取舍上,由于明清文艺、科技、思想发展表现是第一篇章,明清经济发展表现是第二篇章,需要调动学生情绪,更好地进入学习。所以视频及图片、文字材料多在第一二篇章展示。而对“李渔时代之危”的第三篇章,是把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方面置于世界维度下探究盛世背后蕴藏的危机。本篇章已经建立在学生学完发展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进入深层探究问题环节,且思辨性较强。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功课,才能在课堂上得到一个较好的展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所以在ppt没有大量在展示材料,而是在课前导学案中提前留给学生,与此部分相关的史料,当作预习题。以期培养同学们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本课先运用导学案使同学们了解基本知识,提前对探究问题生成自己初步的想法,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才能形成思维碰撞。有导学案提前做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同学们提前有准备,课堂有后援。回答问题时心中有底,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发散思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视频、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材料分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简介(导入——李渔简介),同时展示材料1:引入新课。 材料一:李渔(1611年—1680年),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建筑学家、美学家。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他一生著述丰富,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他多才多艺,富于创业精神,集学者、作家、出版商于一身。他在求学问、做学问和创事业等方面的各种亲身经历恰恰是他那个时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文学等变革的生动写照。 林语堂评价他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专门研究生活的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屋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导引,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疾病的防治……” 在教师引导下,对李渔有了基础了解。他与本课有何关系?带着疑问进入学习。 引导学生从建立对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的考察,带着好奇进入本课学习。
一、李渔时代之盛 (一)文艺之盛 1. 展示图片,图为李渔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居宅别墅芥子园的戏台。家中设有戏台,戏台牌匾印有四字:人籁天籁,展示了李渔本人对 文艺戏剧的热爱。 展示材料一: 李渔成为他那个时代最有创意和创业精神的作家:他的芥子园印书馆出版了他本人及其他作家的各种作品,以此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来赚取利润。他的出版物都有稳定的市场。他的家庭戏班由他亲自指导,他们为权贵和富人演出,收获颇为丰厚——据李渔所言,一场成功的巡回演出收入可达六位数。 ——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设置探究问题一:借助李渔相关的明清艺术界繁荣的材料引入课本相关内容,请同学通过自学找出明清文学艺术的成就及反映了何种现象? 答:明清时代文艺领域现象:文学与艺术繁荣 通过展示明清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作品及艺术形式:《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牡丹亭》、《西游记》、京剧等,分别展示它们的特点。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材料,也能大体上形成一个明清文艺界繁荣的印象。 2.展示材料二:李渔形成了以观众为核心的戏剧整体观念,这在戏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李渔提出“曲应近俗”,他创作的戏曲多为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李渔《闲情偶寄》 设置探究问题二:李渔的观念及明清文艺作品大体反映了怎样的艺术创作趋势? 答: 趋势:通俗化;市井化 在此又设置了一个思考题,明清文艺呈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答案: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活跃。(未展示到PPT) 科技之盛 1.展示材料三:明代的学者兼科学家们,特别是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还创造性地对旧有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因而建立起一个新式。……新的走向实学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方法对17世纪初期出生的一代中国学者有着持久的影响。李渔也属于这一代人。他对宇宙论等重大科学问题不那么感兴趣,但对改进人们生活品质的应用科学则更加注重,这也是李渔的思想特点。在当时的文人中是独特的。 ——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展示图片李渔著作《闲情偶寄》, 其中也体现了李渔的科技观。 设置探究问题三:影响李渔科技观的明清科技成就和特征是什么? 答:展示明朝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领域科技成就:医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地质地理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工艺学宋应星《天工开物》。 得出明清科技特征1:对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缺乏创新。 展示利玛窦和徐光启的图片。 得出明清科技特征2:西学东渐。 (三)思想之盛 1.展示材料三:李渔出生于商人家庭,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李渔公开表示经商发财,组织家庭戏班创收利润,撰写煽情的通俗小说来赚钱,纵容物质奢侈和感官享乐,随心所欲谈论性爱及其两性关系的开放,这些都触犯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意识,遭到了当时以董含为首的儒家传统文人“坏人伦、伤风化”批判。 李渔同时代的批评家认为李渔这个人物的特征就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 ——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同时展示图片,关于李渔的美学思想的专著《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突出李渔在当时的个性化。 2.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85内容)及材料,借助明清时期思想家的典型语录,提出探究问题四:与李渔同时代具有离经叛道特征的思想家有哪些?概括他们思想的共同特征。 材料1: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2: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材料3: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改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5: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答:共同特点: (1)追求自由、平等,强调主观能动性(材料1、2得出) (2)反对专制制度,具有重商思想(材料3、4、5得出) 阅读教材。 2.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总结归纳李渔生活的时代文艺领域发展的现? 3.讨论归纳出明清文艺作品反映的艺术创作趋势。并认真思考为何会呈现这一趋势,带着问题和初步的答案进入接下来的学习,通过后面的学习解开疑惑。 1.根据教材结合材料总结科技成就。 分组讨论明清科技特征。 认真阅读教材。 认真阅读材料及图片,在教师引导下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深度学习。 3.分组讨论,得出明清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特征。 1.本部分内容较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 首先通过李渔,引起学生对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提起新的兴趣。 3.让学生在整理文学作品特点中大致把握明清文艺领域的新发展表现。 4.对初中阶段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同时凝练出创作趋势。 5.引导学生就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为后面探究明清文学艺术科技思想发展的原因做一个知识链接与铺垫。 1.引导学生找出明清科技成就。 2.引入时下网络热词“耕宏”女孩、“耕宏”直播间健身操,创设情境。 3.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对初中阶段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同时凝练出特点。 1.帮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的关键思想,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二、成就盛世之因 (一)商业之因 1.展示材料四:李渔的家乡兰溪和学业完成地金华都位于浙江。兰溪——金华地区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这两个县提供了金华府八县三分之一的谷物税收。金华府隶属的浙江,粮食税收在全国十五省中排第五。除谷物生产外,方志所列当地农作物共有30多种水果和40多种蔬菜。农作物品种繁多,……与粮食作物并列的还有经济作物,重要的有酒、茶、黄豆和火腿。……商品的多样化足以证明这一地区商业兴隆。……物质的丰富及商业经济的强劲给这一地区传播和发展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李渔生活的年月,休闲娱乐的商业化时代已臻成熟。他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他的个性和特点是以他那个社会流行的文化及其遗产为条件的。李渔的青少年正当明朝晚期,即1550-1644年、这是一个经济巨变的时代:商业经济发达兴旺,区域间和国家间的市场蓬勃发展,工业迅速成长,农业领域发生诸多变更,而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繁衍增殖。伴随着这些经济变化的是社会文化的巨变,它既是经济变化的结果,时而又是经济变化的催化剂。 ——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合作提出探究问题五:结合上述材料及思考一,探究李渔所处时代出现了哪些历史现象?请你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 (1)历史现象:思想文化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2)内在关系图: 同时进行“商品经济”一词的【核心概念解析】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由商品经济引申到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展示材料五:中国的全球化贸易,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 ——摘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展示明清巨商的图片。 材料八:兰溪——金华地区(李渔家乡与成长之地)的确是一个商业中心,它是水陆交通的天然枢纽。“云乘之骑,漕输之楫,往往蹄相劘而舳相连”。晚明方志记载,商镇在兰溪有15个,在金华有17个。 ——《光绪兰溪县志》 设置探究问题六:结合材料及探究五,总结明清商业发展表现。 答:工商业市镇繁荣;长途贸易的发展;商帮壮大;白银货币化。 (二)农业之因 展示《盛世滋生图》; 展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线路。 设置探究问题七:结合教材和材料总结明清农业发展表现。 答:高产作物引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之因: 展示图片 染坊—— 《盛世滋生图》 展示材料七:吴民生齿最繁……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设置探究问题八:结合材料及所学,总结明清手工业发展表现。 答:明清手工业发展表现:出现手工工场;自由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萌芽。 小结:以表格形式列举明清时期商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总结特点。 1.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李渔时代的历史现象,总结它们间的关系。 2根据教师引导,结合教材和材料,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3.阅读材料及图片。 4.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及整理表格信息。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史料解读,学生能够明确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理解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4.运用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新出现的史论概念的理解。 5.让学生通过材料了解明清时期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的史实,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6.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概括能力。
三、李渔时代之危 1. 材料九:当李渔在1611年出生时,他进入了一个在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及文学各方面都在转变的世界。晚明时期三个最突出的因素推动这些变化。第一个因素,从17世纪初明朝政治秩序开始了缓慢的但却毋庸置疑的瓦解,因此提供了转变所需要的社会和文化的自由。第二个因素,儒家意识形态作为封闭的权威已开始崩溃,因此提供了反传统以及提倡法美创新精神所需要的思想自由。第三个因素,作为中国政治和教育体制的中心的科举制已渐渐腐化变质,因此为学术和文学的创新和突破提供了自由。处于巨大的历史范围的这三个危机亦即三个转机实际上是互相连接,彼此推动的。 ——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材料十: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设置探究问题九: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因素,为什么最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与同时期西方相对比得出结论。 (一)政治思想层面 导学案展示材料1:在晚明“经世致用”学风盛起和西学东渐之后,清廷仍未注入科技实学新知识,继续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朱熹集注为依据,“代圣贤立言”。非但未能利用统一、规范、高效率的教育选拔机制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开路;反而脱离社会发展大势,顽固复制旧官僚、旧体制,严重阻碍近现代化进程。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政治: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思想:②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人们思想。 (二)经济层面 导学案展示材料2:(明清时期) 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三)外交层面 导学案展示材料3: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也曾提供打开视野、融入工业文明潮流的机遇。明末徐光启不失时宜地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赶超西方的主张。清统治者则只留意历法、火器、地理等局部器用层面,固守华夷之分、西学中源的千年古调,最终随着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而中断中西文化往来。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御对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抵挡住殖民势力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外交: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看似昌盛的明清社会实际上是被裹持在日益僵化的体制下的。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已然渐行渐远...... 对应的同时期西方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文化:提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 外交: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 1.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史料的解读。 2.课前结合导学案认真预习,并对相关问题独立思考。课堂上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并积极展示。 1.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读史料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进一步认识明清社会的危机和困境。 2.引导学生把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西方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明清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四、李渔时代之思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们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 材料二: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 反思:你认为明清盛世之下的危机对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什么思考和启示? 答:各抒己见,开放性答案。 运用辩证法思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将历史教训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一个历史人物——李渔,通过他的个人经历及成长背景,学习了明清 跟着老师回顾本节知识,巩固所学。 帮助学生架构知识框架,进行理解记忆。
课堂练习 1.(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B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D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认真思考,做题。 展示了两道与本节知识点相关的高考真题,课堂上活学活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基本得到了实践。 个人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地方是:1.大部分学生都能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探究与小组活动。2.课堂教学各环节把握的比较合理,详略得当。 与自己预设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是:1.有几个探究问题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老师较多地引导,学生才能展示出来较为合理的答案。2.受课堂时长限制,还是存在教师讲授内容较多,学生探究思考时间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