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以郡县制为中心的考察
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学重难点
课程内容标准:认识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课堂立意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上承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启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单元所聚焦内容是,自中华文明起源以来,早期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第三课居于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延续八百余年的西周治理体系在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之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秦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国家形态及秦朝的诸多制度都为后世长期沿用,秦朝的开创具有首事之功。但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其治理经验有待积累,出现了较多治理失当之处,国家体制也并未成熟,故而其二世而亡。而汉朝在沿用秦朝政治制度、吸取秦朝治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了巩固。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分别为“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第一目中的秦既指秦国又指秦朝,秦的统一则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军事统一,包括统一六国与南征北战以奠定疆域;其二,政治统一,秦朝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的设置,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三,思想文化的统一,其中包括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二目介绍了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治理失当,第三目则讲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与楚汉之争。与本课的课程内容标准设置一致,三子目之间存在有辩证的逻辑关系,第一目集中反映的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开创各项政治制度的伟大成就,第二目与第三目则共同反映了秦朝的暴政与溃败,有利于学生从正反两面认识秦朝的历史地位。且第二目与第三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正是因为秦朝治理措施存在种种失当,才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与其二世而亡的命运。 经由对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在讲解此课时,选择以制度史作为切入点,以郡县制为中心进行考察。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其对下辐射,与编户齐民、什伍连坐制、乡里亭等基层组织的设置相结合,大大强化了秦朝对基层的控制力度,使地方权力有效地收归中央,秦朝得以充分集中、调动、支配全国的人力物力,四处征伐以奠定疆域,集结民力以修筑长城。秦朝的郡县制还有对上集权的作用,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需服从于中央,与三公九卿制与皇帝制度相配合,实现了地方权力集中至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秦国县制的确立为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提供了政策雏形。县制的确立是商鞅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其他措施共同促进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其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在秦朝郡县制推行的过程中,秦统治者急于求成,郡县制的推行超出了分封制影响较大的关东六国民众的接受范围,郡县制并未深入人心,且成为了秦朝关东政策失败的重要一面。不仅如此,在秦朝的郡县制得以集中全国资源的情况下,秦的统治者却未能做到体恤民力,秦时百姓徭役繁重,且受严刑峻法限制,最终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首义的陈胜以“张楚”为旗号,引发了六国贵族的复国运动,后来成为天下盟主的项羽更是广封诸侯王,郡县制一时被诸侯广立的局面取代,分封制的影响之大在此显现。此后历朝历代中,地方行政体制的层级虽屡有变革,乃至数次出现了分封的余影(如汉朝郡国并行制,明朝广立藩王),但郡县始终是地方重要的行政单位。郡县制为后世沿用折射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的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其凝练的政治智慧,而郡县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与秦亡的重要联系又为我们吸取秦朝教训、以史为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故而,笔者将本课课题确定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郡县制为中心的考察”,尔后分四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为“应用于秦国——一统之重要条件”,讲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的起源,秦国确立县制的过程,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为“推广于秦朝——秦政之重要构件”,讲解秦初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论辩,秦朝郡县制的特点,秦朝郡县制对下扩散、对上集权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介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乡里亭等基层组织的设置,秦朝的历史成就与暴政;第三部分为“崩溃于秦末——封建之余影犹现”,将介绍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第四部分为“沿用于后世——政治之宝贵遗产”,将介绍后世行政制度中郡县制的地位,以此帮助学生感悟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阅读与教师讲授,使学生理解秦郡县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秦统一六国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历史解释·水平1);通过出示秦灭六国形势图与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时空观念·水平1);通过出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使学生了解秦郡县制确立的原因(史料实证·水平1,历史解释·水平1);通过教师讲授及出示《史记·秦始皇本纪》、《哈佛中国史·秦与汉》、《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封建王朝的兴起》,使学生深入理解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解释·水平1,史料实证·水平1);通过出示《过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地图,使学生理解秦四处征战奠定疆域的历史事实(史料实证·水平1);通过出示秦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表格与《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及教师讲授,使学生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历史解释·水平1)。 通过教师讲授与出示《历史解释与历史连续性》、《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与秦的覆亡》,使学生理解秦的暴政及其二世而亡的历史原因(历史解释·水平1)。 通过出示史料与教师讲授分析,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历史事实(史料实证·水平1);通过出示《秦汉史纲要》、《说张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史》、《波峰与波谷》中的学者观点,使学生认识秦末分封制对时人仍旧存在的巨大影响,从而认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顽固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一定同步”这一唯物史观原理(史料实证·水平1,历史解释·水平1,唯物史观·水平1、2)。
学情分析
本课类型为新授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人数约50人。在经历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秦朝的建立、秦朝建立的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与秦朝的灭亡过程,都有了基本史实层面的认识。不仅如此,在经历第1、2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了解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局面有所认识,且能从较为抽象的角度理解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述知识背景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现阶段的学生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探索欲,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学习,这也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现阶段学生知识储备与吸收信息能力有限,本课中郡县制的起源、郡县二级制的形成、秦朝郡县制的特点、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六国贵族复兴运动与项羽分封诸侯,基本都属于课外知识,需要教师针对其认知水平,进行内容取舍,选择适当的深度与语言处理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制度史观视角下本课以郡县制为中心的考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详细解释郡县制与本课内容的关系,且对郡县制的作用作出合理定位,以串联起本课各个板块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的时空观念尚待加强,需要教师在大历史的视角下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对秦统一六国的条件、秦政的弊处进行归纳分析,以提高学生对秦朝历史的认知水平,避免思维简单化、认知片面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具体教学行为
新课引入 教师讲解:各位同学,正如中国纪检监察报上所强调的,制度对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制度,是统治者政治智慧与政治经验的产物,也是其统治思想的表征,它对社会形态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与王朝的兴亡密不可分,它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约束,又在实施过程中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关于制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著名学者阎步克还提出“制度史观”。他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塑造社会形态上拥有着巨大的能动性。由此可见,从制度史的视角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教材的基础之上,以这一制度为中心进行考察,能帮助我们回答秦国何以完成一统、秦朝如何进行统治、以及它最后为何二世而亡,这三大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郡县制为中心的考察。
应用于秦国——一统之重要条件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 郡的主要只能在于军事防守 县的主要职能在于民政管理 郡县二级体系有两种形成方式,其一是在一郡下划分数县,其二是在数县上设一郡进行统领 郡县两级体系是逐步形成的,其条件在于经济的发展与军事冲突的频繁与烈化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秦国郡县制可分萌芽、完善、制度化三个阶段 在提及商鞅变法时补充回忆第二课的内容,讲明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联系什伍连坐制与秦郡县制的制度化阶段,讲明郡县制使秦强化基层控制的作用不仅在于集结资源进行战争,还在于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从而突出郡县制在秦统一六国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根据课件进行归纳总结 补充郡县制的作用,强化学生印象 出示秦统一六国形势图,简述秦并六国的过程
推广于秦朝——秦政之重要构件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史料,对秦初地方行政制度的争议进行背景铺垫,指出此时分封制影响力仍旧较大 出示两则史料,展示彼时丞相王绾及诸臣与廷尉李斯的冲突 出示史料,展示秦始皇决定采用郡县制的决策过程,点明此时的政治考量:吸取东周纷乱的历史经验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从郡一级官员军政民政的分离,介绍郡县制事权分割的特点 通过上计制、监御史、君主巡守三点,介绍郡县制对上负责的特点 强调上述两特点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教师按照要点进行讲解: 通过任命制、俸禄制、流动制与文武分职,介绍其官僚政治的特点 重点为任命制,强调地方官员对中央的服从 补充介绍官僚政治概念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带领同学们阅读表格 强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实行条件与特点的不同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讲解郡县制对上集权的作用,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引出中央权力架构的设置问题 出示结构图与表格,介绍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与九卿的职责 介绍三公九卿制的强化君主专制与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材料一,介绍皇帝制度的确立 出示结构图,介绍皇帝制度的特点 出示材料二,介绍皇帝在彼时国家体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结构图,介绍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立,及乡级主要官员 补充介绍秦朝基层组织的层级关系 出示材料三,讲明郡县通过上计制度掌握基层组织,由因其对上负责的需要而监督、统领基层组织,从而突出郡县制在中央与基层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结构图,回顾秦朝中央与地方行政架构的设置,引出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出示表格,补充介绍秦巩固中央集权的其他措施 出示教材原文,讲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分两部分进行理解 讲解君主专制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讲解中央集权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讲解二者的关系
教师出示材料并进行解读,使学生理解秦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讲解秦朝郡县制通过结合基层组织设置、编户齐民等从而集中资源的作用 出示材料四,讲解秦始皇四处征伐的历史 出示材料五及秦疆域图,讲解秦的疆域 强调:正是基于对全国资源的集中,秦朝才得以南征北战奠定疆域、修筑长城保卫国土,而郡县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设问:秦朝统治者如何利用全国集中的人力物力 根据课本对秦始皇的暴政进行梳理,点明其不惜民力,过度压榨百姓的弊处 出示材料六,补充介绍其强行推行郡县制对统治基础的削弱 出示材料七,由材料六过渡至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 根据课本,介绍秦二世的昏庸与暴政,点明此时的政权危机
崩溃于秦末——封建之余影犹现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材料一,带领学生进行解读,介绍大泽乡起义 出示材料二,介绍其“号为张楚”的历史过程,为后续介绍六国贵族复国运动做铺垫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材料三,介绍六国复兴运动中六国贵族复兴分封局面的企图 出示材料四,介绍出现诸侯竞立局面的历史背景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表格,介绍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的区别,及最终刘邦获胜的历史事实 出示材料五,介绍项羽进行分封的历史背景及其后果 出示材料六,介绍刘邦与项羽在国家制度构想上的不同 出示材料七,讲明项羽的分封是彼时分封制对人心影响下历史必经之曲折
教师对本段史料进行解读,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进行总结
沿用于后世——政治之宝贵遗产 教师根据要点进行讲解 出示表格,介绍秦后历代地方行政制度 出示材料,介绍秦郡县制在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与强化中央集权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秦朝的皇帝制度、官僚政治体制、户籍制度都为后世沿用 出示教材原文,使学生领悟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重要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 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课脉络并进行小结。 教师讲解: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的设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秦国设郡、设县的实践强化基层控制,有效集中全国资源,是兼并六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不同于西周分封制,郡县制具有着事权分割、对上负责与官僚政治的特点。其对上集权,与三公九卿制与皇帝制度相配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对下辐射,与其余制度共同强化了秦朝对基层的控制力度。秦朝得以充分集中、调配全国资源,四处征伐以奠定疆域。但秦朝的统治者不惜民力,百姓苦不堪言,其强力推行郡县制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郡县制实施的社会基础。陈涉首义,号令张楚之后,引发了六国贵族的复国运动。在此起彼伏的反秦斗争中,战国时期割据的局面再度出现,项羽分封功臣更是彼时分封思想重要体现。楚汉之争中,项羽败于刘邦,统一的汉帝国最终建立。在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实践中,郡县制被长期沿用,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可由此窥知。郡县制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了秦国国富兵强与秦朝首创大业的丰功伟绩,也与秦朝二世而亡、秦汉之际诸侯众多的局面息息相关。其为后世所沿用,亦是秦朝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之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