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当今学生需要全球视野。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有明一朝,是进入世界体系的一朝,全球航线的开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世界意识的培养不止在世界史部分,从全球交流交往的角度看到明朝历史是必要的,这能帮助学生联系东西方文明,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中国,也能在对比中发现不同,通过世界这面镜子认识到中国的独特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本单元的核心是版图的奠定以及面临的新问题,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应该紧扣单元主题。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按照地理位置整合起来就是三部分:明朝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西欧国家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活动。首先,教材陈述三方面内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专制统治、明王朝为巩固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边疆所做的努力、清军入关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明朝的政治制度,这三方面是从国内视角认识明清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其次,明朝对外关系有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朝贡关系。郑和下西洋怀以“示中国富强”的政治目的,其本质是维护朝贡体系,明朝倭寇泛滥是早期经济全球化下日本和明朝边海之民对明朝廷所推行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的冲击,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活动是维护中国主权的斗争。最后,教科书用一个自然段呈现西欧国家早期经济全球化活动对中国的影响,本课主要是占领澳门、台湾,侵害中国主权,但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涉及新粮食作物和白银流入等经济上的新变化,《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涉及全球航路的开辟,可见,中外交往并不能独论,应综合看待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和西欧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明清的新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两个方面。学生情况分析本设计模拟的学习者是某市高一学生。学校信息化教学普及度高,学生均为05后,思维活跃。从知识储备来说,经过初中的学习,他们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加强皇帝集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技与文化等分散的知识,但不具备整体、多元看待明朝的视野。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明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明朝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学生能通过示意图以及文字材料了解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封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能通过阅读地图材料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学生能通过对比、比较、分析、归纳文字材料等活动,从亚洲和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明朝巩固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重大意义。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封建专制制度;理解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纪录片、小说和笔记等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纪录片《故宫100 坐拥天下》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 学生从实物出发,从具体的皇帝宝座感受抽象的皇帝权力。
一、从中国看中国皇权一、从中国看中国皇权一、从中国看中国皇权 (一)中央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及示意图,回答问题:明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一,探究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教科书所给的材料显示废丞相是追求“稳当”,但并没有点明“谁稳当”,教师通过设问:谁稳当了?让学生展开猜想,在猜想中理解废除丞相制度和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3.帮助学生从示意图和教科书的文字材料中了解新增设的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以及这两个机构对加强皇权的影响;展示皇帝与内阁大臣、司礼监太监互动的文字材料,进行设问:皇权真的稳当了? 皇帝:明朝276年,121年皇帝不上朝;内阁:严嵩专权20年,被嘉靖皇帝罢免;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司礼监:刘瑾干政,被明武宗凌迟;魏忠贤干政,被崇祯皇帝赐自尽。过渡:通过皇帝朱祁镇被俘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到,虽然皇帝在中央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帝国仍然存在威胁皇权的力量——北方蒙古诸部落。由皇帝在中央的权威过渡到皇帝对边疆的治理。(二)边疆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将教科书的文字材料转换成《明朝形势图》(1433)的直观图像。图一 明朝形势图(1433)2.教师讲述清军入关的过程,并指导学生解读“乾纲独断”,让学生了解清王朝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制度。材料二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清高宗实录》(三)总结:明代皇权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读《明代行政区划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明代志怪小说《促织》中知道小说也可以做为一种史料,虽是地方小民,但受到了皇权的影响。总之,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皇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图二 明朝行政区划图(1433)材料三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蒲松龄《促织》 对比:学生独学,通过对比示意图,分析中枢权力机构发生的变化。分析、理解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有字面信息,也有隐含的信息,学生合理推测,挖掘隐含信息,多角度分析理解历史。图文互动:学生同桌之间交流,从教科书的文字材料理解示意图中新增的“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学生从懒政的皇帝仍然有足够强硬的手段处置内阁大臣、司礼监的历史事件中认识到明朝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图文转换:学生阅读教科书,将75页《明朝形势图》和教科书74页的文字材料结合,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中看到明朝在内陆边疆上的挑战。分析解读文字材料:看到明清两代的延续性。识图、读图、解图:学生小组合作,读《明代行政区划图》,从地图上看出通过设立行政管理组织,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促织》,但从未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讲成名一家的命运和高高在上的皇权联系在一起,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说其事虽虚,其情但真,认真辨析后可以作为一种史料。 图文结合,向学生展现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发展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感受明朝开国皇帝为加强皇权而废除丞相制度的心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在明朝皇帝对国家官员的控制,理解新中枢权力机构中,封建专制的新发展。让学生生成空间观念,了解地理因素对于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理解“明清易代”中的“易”字,包含了选择性继承。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从多角度理解和解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对中国的影响。知道小说也阔以做为一种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二、从亚洲看中国皇权 (一)皇权下的朝贡体系1.教师请学生依据郑和下西洋局部图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让学生意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教师提供线索帮助学生找出明朝、满剌加国、暹罗国,为后面分析皇权在亚洲的影响打基础。图三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局部)2.教师提供满剌加国和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往来的文字材料,并设计问题:赐品和贡品等值吗?材料四 王慕义,愿同中国列郡,岁效职贡,请封其山为一国之镇。贡:玛瑙、珍珠、火鸡、鹦鹉、栀子花等。 ————《明史 满剌加传》材料五 皇帝封山,赐诗:王好善义思朝宗,愿比内郡依华风。赐:金银器、黄金百、白金五百、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等。 ——《明史》 (二)A面朝贡体系教师设计问题:暹罗企图攻打满剌加,明朝皇帝有什么作用?(三)B面朝贡体系问题设计:明朝廷分别与其他两者有何矛盾?有何后果? 图文互动:学生将初中已有知识和教科书第73页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图片信息,回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比的能力和意识:学生从中外的外交中看到,满剌加国的贡品主要是地方特产,中国赐品则为金、银、钞、钱等货币。说明明朝不重经济利益,更注重政治利益。提取信息,形成认识:认识到明朝皇帝的行为制止战争,有利于维护和平。对构建和平的国际关系有一定的贡献。阅读文字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学生小组合作,先思考明王朝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明边海之民、日本三者的诉求,然后再看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想有什么后果。 培养学生从历史空间解读历史的能力。认识明王朝在对外关系上的新发展。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朝贡贸易重政治而非经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A面和B面朝贡体系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皇权问题的能力。总体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从世界看中国皇权 Ge 根据材料设置问题:两国对待商人有什么不同?为什 什么不同?材料六 (各处商人)所至关津即已税矣,而市易之处又复税之。——(明)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七 亨利七世、亨利八世 一直采取打击外商、扶植本国商人的政策。——《1500-165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 提取文字信息,树立对比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比知道政策不一样。学生阅读文字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发现中英两国对待商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原因方面,学生可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统治者的统治心态思考,还可以从多重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在中外的横向对比中理性认识皇权。
课堂小结 站在明朝的历史时空下,明朝时的中国皇权具有一体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处理赈灾、黄河决堤、地方散乱等问题,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护脆弱的农耕经济。另一方面它又不可避免地运用自身的权力消除各种势力,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一代更甚一代。知古鉴今,站在今天的历史时空下,皇权的大势已去,但是官僚思想、权力经济屡见不鲜。现代化建设需要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课后思考:教师展示中英两国君主的相似结局,留给学生思考两国的不同命运的空间。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煤山。同一年,清军入关,继续强化皇权统治。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绞刑架。经过四十余年的斗争,英国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强调重点,提点难点。引发思考,延续本节课内容的余温。
教学反思
本单元按照空间的不同,分中国、亚洲和世界三个维度看到历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角度;在材料方面,本节课运用视频、地图、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文字少,图表多,能照顾学生的阅读能力,方便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本课的设计仍然存在不足,首先,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从多角度理解皇权,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照顾到基础储备不足的学生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其次,本设计虽已整合教材内容,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