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林则徐和他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让历史“活”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的记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历史逐渐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已经不再鲜活。历史教学关键在于“眼中有人”,关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小见大,窥探整个时代的面貌,同时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心灵契合点,引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6课,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开篇。内容分为三小节——“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开眼看世界”,历史进程头绪比较繁杂,难以在1课时(45分钟)内完成,故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重点讲述林则徐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部分侧重于强调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伸和扩大。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林则徐,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未必真正了解林则徐背后的心路历程。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学生也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业水平质量要求适当拔高,运用唯物史观的理念挖掘战争背后的必然性。本节课以林则徐为切入点来探究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林则徐禁烟过程的描摹,形成对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一)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战败的必然性,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和证据意识;(史料实证) (二) 着眼于所处时代环境(19世纪中期的晚清),对民族英雄林则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感受其自身的优秀精神品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三)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史料 视频资源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张图片引入主题: 图1:西安碑林博物馆林则徐书写的“碑林”二字 图2:美国华盛顿广场上的林则徐铜像 设疑:林则徐的影响力为何如此巨大?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的自信与豪迈令人折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拳拳爱国之志流传千古。他在所处时代又是如何践行这些品格的呢? 回忆思考林则徐的伟大事迹(如虎门销烟)。 联系原来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采用多种史料,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与中国(时代背景): (一)清廷在左,西方在右 1.政治 1)中: 一是官吏贪鄙,全不以国计民生为职志。二是官场黑暗,苟且因循成风。三是人才窒息,万马齐喑。 ——沈渭滨《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康乾盛世已经远去,清王朝逐渐呈现出一种衰败、颓唐的景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吏贪鄙”——官僚自私自利、公饱私囊,完全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苟且因循成风”——因循守旧之风盛行;“人才窒息”——归咎于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政策。 2)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图4:英国议会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代议制民主取代封建统治。 2.经济 1)中:小农经济,民众贫苦 “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每岁所入,难敷一年口食。”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九 土地兼并现象层出不穷,大量自耕农沦落为佃农租种地主土地,生活状况糟糕透顶,连基本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2)西: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图5:英国的蒸汽机车 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就是最为典型的成果。 3.外交 1)中:闭关锁国,行商制度 图6:广州十三行 明清以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于外国完全禁绝交往,保留行商制度——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 2)西:殖民扩张 图7:英国东印度公司 西方国家国内市场渐趋饱和,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在外交上表现为殖民扩张。地大物博的中国很快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之一。 (二)两种文明的冲突 1.阅读教材回答:英国普通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如何?(滞销/销路不好) 2.追问:为什么会滞销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1)一口通商 2)购买力有限 3)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3. 分析鸦片贸易情况,让学生明白英国输入鸦片的原因及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1)白银外流: 表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华鸦片贸易情况表 随着鸦片输入量的增加,白银也大量外流。鸦片显然是畅销货,英国人得以获利。但大量白银外流却影响着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 2)吸食成风: 图8:吸食鸦片的达官贵族 图9:吸食鸦片的民众 更严重的是,自从鸦片进入中国以来,吸食风气日盛,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纷纷深受其害。 根据PPT展示的材料,比较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和图表了解英国对中国实行鸦片贸易的背景以及严重危害。 运用鲜活的史料,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和证据意识。 通过历史图表的阅读,增强学生对历史图表的分析能力。
二、临危受命担道义 (一)面对鸦片流毒,朝中大臣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1.驰禁派 “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许乃济 2.严禁派 “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 ——林则徐《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 (二)讲述林则徐南下禁烟的过程: 京师——广州——澳门——广州 “……若追究该夷人积年贩卖之罪,即已不可姑容。惟念究系远人,从前尚未知有此严禁,今与明定约法,不忍不教而诛。” ——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 (三)播放《血战虎门》中“虎门销烟”的视频片段。播放完视频,补充虎门销烟之后的史实,为后面内容作铺垫: 虎门一炬,国人为之振奋。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怕英国人寻衅滋事,加固虎门的防御工事,并且进口了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程。 观看视频,感受虎门销烟的宏伟景象。 运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现林则徐禁烟工作的场景,用细节感染学生。
三、炮声一响大厦倾 (一)战前的内斗 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朝廷对林则徐、琦善的人事变动过程,小组讨论: 1.林则徐销烟做错了吗? 2.为什么林则徐会被道光皇帝斥责? 3.没有虎门销烟,战争就可以避免吗? (二)战中的无知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分析“落伍”的表现: 1.军事技术落后: 图10:反映鸦片战争海战的油画 2.兵力分散(军事管理落后): 抽调是鸦片战争中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表2:鸦片战争中抽调兵丁情况表 3.军队腐化,将士思想落后: 奕经虽然主战,但只想靠临时从各省凑集的军队一战而侥幸取胜。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黄爵滋 (三)战后的彷徨 1. 讲述朝廷对于是否继续战争(和/战)的不同态度。 穆彰阿(左)VS王鼎(右,林则徐恩师) 穆彰阿支持议和,王鼎力主作战到底。 “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 ——王鼎 王鼎甚至以死明志、尸谏道光,自缢于圆明园,在临终前发出“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的警告。但最终道光皇帝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2.林则徐纪念王鼎 图11:陕西蒲城王鼎故居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林则徐《哭故相王文恪公》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位于陕西省蒲城县的王鼎故居,《南京条约》签订后,林则徐发配新疆,途经陕西,为报师恩,前往蒲城为王鼎服心丧一个月,留下了“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这样的动人诗篇。 3.让学生阅读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分析:条约损害了中国哪些方面的权益? 教师总结: 1)割让土地(领土主权完整受到侵害) 2)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丧失) 3)治外法权(治外法权丧失) 至于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在当时人看来,对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态度令我们大跌眼镜。 小组讨论,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通过复盘战争,多方面考察清政府的“落伍”。 了解王鼎以死明志的事迹,感受其爱国与担当。 从不同社会阶层分析战后社会的反应,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不思进取。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证据意识。 开发乡土资源,缩小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觉醒与沉睡并存 1.觉醒——少数知识分子学习西方 “闻道江乡烽燧远, 心随孔雀向东南。” ——林则徐 船、炮、水军之不可缺一……得有百船千炮,五千水军,一千舵水,实在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原不难制犬羊之命。 ——《林则徐全集》第七册 林则徐在发配新疆途中依然对国计民生心心念念,希望朝廷可以整顿军队、改良军备。 图11:《四洲志》和《海国图志》 遗憾的是,林则徐和魏源学习西方的号召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 2.沉睡: 1)大多数民众:民族意识浅薄 “鸦片战争中,英舰突破虎门要塞,珠江两岸聚集数万民众,以冷漠、平静的神情围观战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民众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发出嘘声。”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民族意识浅薄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长期以来受到封建统治和压迫,导致民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以为这只是朝代更替而已,和自己无关。 2)统治阶级:执迷不悟,不愿反思 图12:广州反入城斗争 政府利用广州民众仇外心理“借题发挥”,开展了一场广州反入城斗争,并把此成为“伟大的胜利”,聊以自慰。同时,清政府仅仅将战争失利归结为“英夷船坚炮利”和“奸臣误国论”。并没有更深层的反思,更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根本。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调“清政府没有及时反思和改革”导致其重蹈覆辙。 1856年英国联合法国对中国发其新一轮的挑战,清政府依然以旧有的姿态应对挑战,结果显然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无二致。
小结:时代悲剧 讲述林则徐的结局,引导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客观评价林则徐: “长期以来,一直有两个林则徐,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你认为真正的林则徐是怎样的? 总结:但林则徐最后是以悲剧作结,林则徐一人的悲剧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少数知识分子的觉醒并不能拯救社会。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唯有千千万万劳动群众从睡梦中醒来,国家才能得以振兴。 启后: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会不会进行调整和改革呢? 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真正的林则徐”。 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总结教训,以史为鉴。 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之后的内容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