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程标准
(一)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第二课,上承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与前后两课联系紧密,知识链条和历史脉络间环环相扣。教材内容第一子目是“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主要讲述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第二子目是“洋务运动”,主要讲述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第三子目是“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反割台运动等内容,主要讲述列强侵华以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第四子目是“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通过上述分析,本课共涉及七大知识要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反割台运动、列强瓜分狂潮。与部编版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晚清政局变化、中法战争和宗藩关系等内容。该课体量偏大,对应初中教材三课的内容。因此,对教师的授课挑战不小,需要对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有的放矢,达成课标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二)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思维深度有所扩展,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心理特点:学生渴望表达,但多有顾虑,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创建民主氛围。(三)学习基础及存在问题学习基础:本课内容学生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已经有所学习,且对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较为熟悉,具备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存在问题:因时间推移,学生对初中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遗忘。(四)解决方法基于学生的生心特点、学习基础和存在问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前运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1.借助时间轴,学生能从起因、经过和结果等3个维度,说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等史实。(时空观念)2.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学生能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学生能从1-2个角度,认识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刻体会这一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意识。(家国情怀)(二)重点难点1.重点: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讲述法、图示法、探究法、讨论法(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设计思路
(一)教学立意从洋务运动看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二)教学逻辑该课具有枢纽作用的事件,可认为是洋务运动。第一,洋务运动最初的目的是“剿发逆”,引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承接目的,可过渡至洋务运动具体开展部分。第三,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败,北洋覆灭,由此引出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而甲午战败对中国影响之一,则是掀起列强瓜分狂潮,进而过渡到第四子目的教学。以洋务运动作为切入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可将本课内容进行有效串联,并将各事件间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晰。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用具 希沃白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设计本课导学案,发放给学生。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对旧知识进行快速回顾,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并且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导入新课
2分钟 【课件展示】引用习近平和李鸿章的话语习近平:“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李鸿章:“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导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重大论断,而一百多年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李鸿章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那么他所处的时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局,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应变的?他们所做的一切能否应对变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生尝试思考“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以及李鸿章的话语,由现实反观历史,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一子目:洋务运动溯源——内忧外患
新课讲授(33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新课讲授(37分钟) 19C50S-60S年代,先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内忧外患,清王朝尤其视太平天国运动为“心腹之患”。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寄希望以此达到“剿发逆”的作用。那么太平天国运动为何会在19C50S爆发呢?设问:太平天国运动为何爆发?【课件展示】分别展示两组史料第一组史料:史料1-1:女布遍于县市。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顺德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顺德县志 清咸丰 民国合订本[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页。史料1-2: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故银骤贵。——(清)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汇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史料1-3: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杨家骆.太平天国文献汇编 第一—二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第162页。第二组史料材料1-4:广西山多田少,地皆硗确,地产甚稀,居民谋生无计,十室九空,冻馁难堪,盗心易动;林峦太密,盗迹易藏;得、梧二郡,界连东粤,伏莽尤多。——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 第1册 粤寇起事记实[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页。材料1-5:道光十三年癸巳(1843年),桂平蝗。十四年甲午夏,浔州蝗,复大水。七月初七日,桂平大宣里鹏化、紫荆、五指三山水同发,平地深三尺,岁大歉。十五年乙未,平南蝗食草木百谷殆尽。十六年丙申,平南再蝗。十七年丁酉春三月朔,浔州雹,大如斗。二十年庚子六月,浔州大旱。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大旱。——《浔州府志》卷53 分析史料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大环境”与“小环境”两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关注微观因素对历史事件的触发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十四年,占据清王朝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了?设问: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失败?【课件展示】分别展示一幅图画及一则材料
材料2-1:外国人当时画的太平军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材料2-2: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78页。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从“外部原因”与“根本原因”两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失败,其中的根本原因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所在,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虽“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但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设问: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影响?【课件展示】分别展示一幅折线图和一则材料材料3-1: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材料3-2:咸丰帝的放手,责任落在各省地方官身上,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饷要自己筹,朝廷是一点儿也靠不着。……一些聪明的官吏,见此情势,不再求助于朝廷,而是求助于邻省。……一些跨省的官僚集团也开始形成。如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璋的湘系集团,两湖已成为其基地,势力扩大到数省……他们之间的二指宽的条子,效能作用大于堂堂圣旨的十倍!——茅海建著.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43-144 页。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折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其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为东南互保、武昌起义、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学生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可为往后学习奠定基础,立足于长时段去思考清王朝的灭亡
第二子目:洋务运动开展——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自19C60S兴起以来,围绕“自强”和“求富”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课件展示】洋务运动军事企业分布图及一组江南制造总局的图片洋务运动军事企业分布图
江南制造总局图片集——以上图片均来源于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教师展示洋务运动军事企业分布图,学生对洋务运动在“自强”阶段所办的军事企业较为熟悉,简要提及即可,随即出示一组有关江南制造总局的图片,以图说历史的形式,对其进行详细讲述。 观看图片并倾听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图说历史,增加课堂趣味性,增强视听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于办洋务的需要,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自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还组建新式洋枪队,训练新兵。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设问:洋务运动为何从自强转向求富?【课件展示】展示一组史料材料4-1:子药炮弹的消耗大量增加,军火费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到了60年代,购买洋枪洋炮和轮船的规模远比以前增大,几个大型近代军用工业企业的创办,使费用急增,每年不下千万两。——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分析史料并思考问题。
材料4-2: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但使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李鸿章著.《筹议海防折》附件,《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第20-21页。材料4-3:实践证明,自己生产的军火弹药,用同样数目的银钱可以获得一倍二倍乃至数倍的使用价值。——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4页。
设计意图 通过三则史料,引导学生从“缺钱”、“赚钱”和“省钱”三面思考洋务运动面临的困境和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从自强转向求富的原因。
由此,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课件展示】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分布图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分布图
设计意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所学习,并通过导学案对此部分进行了温习回顾,故课堂上简要提及即可。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课件展示】展示边疆形势表格面对边疆危机,这一时期清政府任命左宗棠收复伊犁,与法国发生中法战争。另外,为加强东南海防,筹办了新式海军。
设计意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所学习,并通过导学案对此部分进行了温习回顾,故课堂上简要提及即可。
第三子目:洋务运动结局——黯然落幕
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败,北洋覆灭后,宣告破产,为何洋务运动未能达到“自强”的目的,甲午之战还是败了呢?设问: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战败?【课件展示】展示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军事实力对比表格以及一则材料材料5-1: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材料5-2: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通过这种腾挪,一艘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中国水师欲不逊一筹,得乎?——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141页。
设计意图 为学生呈现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表格,两支舰队的实力可说是旗鼓相当,但为何甲午一战还是败了?通过制造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深挖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我们透过两组史料一探究竟?【课件展示】展示一组史料和一幅漫画材料6-1:议和之后,都门人仍复恬嬉,大有雨过而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俨有诗书偶语之禁。——林则徐著;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7页。材料6-2: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 外一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7页。材料6-3:《时局图》(略)设问:甲午战败对中国有何影响? 分析史料以及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对比,学生能感受到甲午战后国人心态的强烈变化,民族意识就此觉醒,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提供直观生动的《时局图》,学生对其进行观察解读,更能深刻体会列强愈将中国瓜分殆尽的野心,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此时会出现瓜分狂潮。通过以上方式,由此突出本课重点。
回顾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设问: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想法,教师再进行总结点拨,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小结
2分钟 结合板书对本课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
3分钟 1.(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2)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2.(2018·江苏南京三模·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3.(2020·湖南益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会比较紧凑。2.趣味性略显不足。3.学生活动比较单一。
改进措施 1.对教材内容要有所取舍,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好落实核心素养。2.仍需进一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增强趣味性。3.在兼顾教学效果的同时,尝试多样的学生活动,丰富历史课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