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诗歌的写作手法。
3、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
重点难点分析: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
第二课时
《赤 壁》
杜 牧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杜 牧 (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二、背景赤壁之战简介:见幻灯图示。
三、听范读,理解诗歌意思。
四、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一、本诗构思十分巧妙,主要体现在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上,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的?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再次齐读课文。
七、总结本诗内容。
《浣 溪 沙》
苏 轼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学生齐读课文。
分析诗歌内容:
总结本诗内容: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六、背诵这三首诗。
课件23张PPT。古代诗词三首制作:七年级语文组学诗指导:
一、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二、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二、抓关键词,品味语言;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律诗的格律常识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次北固山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
——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本诗简析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思考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本诗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探 究 合 作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赤 壁杜 牧 杜 牧 (803—852)
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赤壁之战遗址——湖北蒲圻赤壁背
景
简
介周瑜小乔孙策大乔铜雀台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一、本诗构思十分巧妙,主要体现在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上,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的?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课堂讨论:浣 溪 沙作者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背景简介 苏轼游览清泉寺的时间是元丰五年三月,所以在词中有“兰芽短”“子规啼”这些景物。当时他贬居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体也不大好。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写下了这首呼唤青春《浣溪沙》,体现出他那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关于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产生于隋唐,极盛于两宋。
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词牌代表一定的词律格式。内容分为上下两阕。浣 溪 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暮雨萧萧
子规轻啼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不要徒发衰老之叹。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古代诗词三首
学 案
一、知识准备
1、知识储备点
(1)掌握课文书下面的生字词(音解释)。
(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写作特点及手法。
2、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感悟分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体验点
通过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体验诗人情怀。
二、关于律诗的格律常识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三、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产生于隋唐,极盛于两宋。
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词牌代表一定的词律格式。内容分为上下两阕。
四、了解诗人有关内容:
王 湾:唐代洛阳人。先天进士。开元五年至九年间,先后从马怀素、元行冲编校群书,不久任洛阳尉。以后事迹不明。他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全唐诗》录存十首,游吴中作《江南意》诗较为著名。
杜 牧: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苏 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五、预习检测
给下列 倾斜 的字注音:
折戟: 蕲水: 洛阳: 萧萧:
六 、课堂讨论
《次北固山下》
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2、本诗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赤壁》
一、本诗构思十分巧妙,主要体现在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上,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的?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浣溪纱》
诗人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词人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