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起一个思维的平台,通过问题重组教学内容,协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与原有的经验、知识建构产生联结,从而丰富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新知。这一模式以“问题”为载体,以教师之“导”为主线,以学生之“学”为核心,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讲述了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属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史范畴。从整个单元看,本课上承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启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从历史发展看,以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为标志,中华文明由起源、奠基时期即先秦史进入形成、发展时期即秦汉史,由早期国家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本课内容看,三个子目可以整合为三个问题——秦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如何巩固统一、失去统一的原因。因此,教学中可用时间轴、表格等形式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可理解的知识结构,还可用地图、图片、文字等不同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解释历史现象。(二)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上看,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起义相关史实,但长时段的时空观、原始史料的阅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等仍有欠缺,需要授课时弥补和加强。从素养要求上看,高一学生对秦朝巩固措施、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等历史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但从唯物史观分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深入探讨秦亡的原因略显不足,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统一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学会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2.通过深度学习,认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中央集权制的内容、特点、影响,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3.通过延伸学习,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从中央集权制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二)教学难点从秦制与秦政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时间轴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问题导学、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弱秦的逆袭——实现统一1.秦统一的原因2.秦统一的过程3.秦统一的意义二、强秦的塑造——巩固统一1.军事上2.经济上3.政治上4.文化上5.其他三、亡秦的回响——失去统一1.灭亡的原因2.灭亡的教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当时,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洛邑。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从这三幅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秦国从一个西陲小国,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那么,为什么是秦统一六国?秦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秦统一仅十五年就走向了灭亡,原因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进入本课的学习。 观看时间轴和历史地图,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时间轴让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讲述秦从立国到强国再到帝国的历史,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弱秦的逆袭——实现统一(自主学习) 1.秦统一的原因学习任务一: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秦的统一”前三段并结合导学案材料1-5,说明秦从诸侯卑秦到初并天下的原因。2.秦统一的过程秦统一的意义 朗读第一目“秦的统一”前三段,完成学习任务一。观察地图,说明秦统一的过程。观察地图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秦统一的意义。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和论从史出历史思维。掌握识图辨图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地图掌握秦朝疆域,使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强秦的塑造——巩固统一(深度学习)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学习任务二: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秦的统一”第四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根据表格的提示进行分类整理。深度学习:中央集权制问题1.根据导学案材料6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帝称号的由来和皇帝制度的特点。问题2.根据导学案材料7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公九卿制的职能及其特点。问题3.根据导学案材料8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问题4.根据导学案材料9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影响。 朗读第一目“秦的统一”第四段,完成学习任务二。根据导学案和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4.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取历史信息、分类整理能力。通过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三、亡秦的回响——失去统一(延伸学习) 学习任务三:阅读教科书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及其教训。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你如何看待柳宗元的观点? 观察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三。 通过柳宗元观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随堂练习 1.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2.中国行政区划曾经历从“裂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转变。与这一转变相对应的制度是(   )A.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B.从宗法制到礼乐制C.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D.从郡县制到行省制3.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4.2002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了37 000余枚秦代简牍。这批秦简中有“洞庭郡”字样的简例,这里的“洞庭郡”应是( )A.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B.相当于地方行政机构“县”,隶属于州C.设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 D.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6.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做练习题 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得到反馈并纠正学生错误的知识点。
课堂小结 感悟 反思 升华 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和单元意识。
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材料、时间轴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点落实到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2.不足之处:在问题设置和情境创设时,问题的阶梯性、开放性略显不足。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