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法是基于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此种模式通过情境下的问题链设置,对学习主体进行任务驱动,从而学习主体自主地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合乎历史规律和逻辑地深度探究学习。这一过程,在问题的引领下,结合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意见,学习主体通过对情境史料的自主研读,确定情境的时空所在,运用以唯物史观为主的历史思维理论和以史料实证为主的史料学习方法,对问题进行历史解释,并在回归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升华自身的家国情怀。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习主体的普世人文精神和中学历史学科的科学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很有成效地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题地位分析:从结构上看,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1课;从历史分期来看,是中国古代社会自东汉末分裂后的政权割据和对峙时期,同时也是从分裂走向隋朝统一时期;从历史进程来看,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发展时期、民族大交融时期、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期。因而,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间段为220年——589年,整体特征一是处于秦汉第一帝国和隋唐宋第二帝国的中间期,二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东晋呈现士族专权下的士族政治特点,南北政治发展呈现南朝化和北朝化的特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成为历史趋势。经济上: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区域得到开发,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民族:少数民族内迁,汉化成为主流,胡化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也在发生,民族交融是重要特征。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属于统编教材开设于高一学考阶段的新课,对于学生而言,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而,本课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层次问题探讨和知识面的合适拓宽,既贴合学考对于学业水平的要求,又突出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线索,认识南方的区域开发和民族交融的相关历史,认识此时期政权大更迭,经济大开发和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特征。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从生产力的角度深入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绘制政权更迭时间图,了解政权更迭的线索(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和解读相关史料,认识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民族交融的内容和方式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补充新时代下,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建立以国内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2.区域开发3.民族交融4.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2.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教科书、历年真题、地图册、文字史料和图表史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PPT1:通过两张图片、一则史料和问题引入新课: 史料: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酉阳杂俎·卷一·志》思考:唐太宗的血统之谜体现出此前历史阶段的什么特征?血统之谜:胡人血统?特征:民族交融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观察《步辇图》中唐太宗的胡须和史料中对唐太宗胡须的记载,解释唐太宗的胡须具有胡族特征,并引用史学界对唐太宗有鲜卑血统的研究推论,论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之一:民族交融,从而引出课题。 观察《步辇图》中唐太宗胡须的样式,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特征。 通过图片的视觉冲击和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历史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和关注。
讲授新课1:课题出示 展示PPT2:材料: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国家新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教师任务:解读课标主要内容: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并讲解此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从分裂走向国家新的统一。 识记并理解教师对课标的解读,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分裂走向国家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明示课程标准,学生自主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讲授新课2:国家新格局 展示PPT3:一、政权更迭——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二、区域开发——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三、民族交融——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教师任务:从三个方面解读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所反映的国家历史发展特征。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的三大历史主线和所勾勒的历史特征。 通过教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解读,学生对时代特征形成宏观的整体印象,为主体课程内容学习作铺垫。
讲授新课3: 展示PPT4:任务驱动1:通读教材,注意与各政权更迭的内容,自行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示意图,主要包括重要政权的国名、存在时间和继承政权。教师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简图,并最后进行核对政权更迭的线索。 学生通过自主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识记政权更迭线索,掌握课程核心内容。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5: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识别魏、蜀汉和吴国的地理方位,并解读三国的建立者、都城和起止时间,引导学生从地理、存在时间和政权的合法性上分析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和识记三国的响关历史知识。 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6: 263年,蜀汉灭于魏;266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问题:著名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认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魏、蜀汉和吴的主要国力对比,并展示三国统一于晋的时间轴。并从西晋统治时间的短暂,激发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低质量的统一。 学生分析表格,从户数、人口和兵力分析三国实力的强弱,对完成统一的国家进行预断。并在时间轴的引导下,思考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时间轴和问题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7:史料: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西晋)江统《徙戎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1.内部:宗室争权导致八王之乱。2.外部:民族矛盾,导致永嘉之乱。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识别八王分封图,解读八王分封的地理位置和具备割据力量的物质条件。同时引导学生解读史料,认识西晋西北边郡的民族矛盾。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西晋的内因和外因是西晋低质量统一的重要原因,并最终导致西晋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再次分裂。 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史料,了解西晋时期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宗室封国的实力强大,并争权于中央;外部问题是西北少数民族人数众多,民族矛盾尖锐,且参与到八王之乱来,最终发动了永嘉之乱。通过以上,学生能够认识西晋是低质量统一的核心涵义。 通过读图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8: 材料: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问题:结合教材相关知识,阅读材料和《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概括指出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政治发展的格局是什么?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读图和史料,并引导学生分析少数民族南下参于到西晋八王之乱,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从而中国政治出现南北割据的局面。北方以五胡十六国为主,以汉化为主流;南方以东晋为主,以士族专权为主。南北政治的发展是中国政治的变态,而其走向是皇权政治和正统之争。 学生通过阅读《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分析史料,概括西晋灭亡后,新政权的主要政治特征、南北政治的分流和政治的主要走向。 通过读图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9: 问题:结合教材相关知识,阅读《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以表格方式指出五胡在长江以北分别建立的政权主要有哪些?教师任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和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并识记五胡的名称和所建立的政权名称,并着重解读前秦发动的淝水之战和汉族在北方建立的三个政权。 学生通过阅读《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识记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并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前秦统一北方的重要意义和淝水之战后中国北方政治重新进入分裂的局面。 通过读图和梳理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10:史料: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今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 ——《晋书·石勒载记》问题:阅读史料,指出十六国政权在政治上发展的一个特征是什么?特征:政权封建化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对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的典型措施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十六国的大多数政权在建立后试图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稳定政权。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进行封建化的改革是大多数十六国政权的普遍政治动向,其实质是建立政权的正统地位,并以此巩固政权统治。 通过分析和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11:材料1:(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材料2:东晋一朝,除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势外,世家大族代有推选,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田余庆等《东晋门阀政治》 材料3: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任务驱动2:阅读教材和材料,简要回答在十六国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南方的东晋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形态?政治变态:士族专权与皇权衰弱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1,使学生认识到东晋出现士家大族掌权的特殊政治形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2,使学生认识到士家大族掌权是东晋一朝的常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3,使学生认识到士族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晋士族政治下皇权的式微和北方君权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方与北方政治发展的不同特征。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在教师的解读中,认识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特征,并对此时期南方和北方政治发展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分析和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12:士族: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形成于三国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东晋后期至南朝,消亡于隋唐。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对士族三位一体身份的了解和对士家大族分布的地理范围,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士族的概念。 学生通过分析士族的三重身份和地理分布图,认识士族的政治和经济等特权,理解士族政治作为东晋政治特征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读图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13: 材料: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这个国家的常态。 ——[美]陆威仪《分裂的帝国》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归纳东晋后南方的朝代更迭和北方北魏统一后朝代的变化,并绘制成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使学生认识到隋代的统一包含了政权和南北版图的统一,也包含了中国古代政治皇权强大和正统的回归。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识和分析图片,自主绘制此时期南北方的政权更迭图。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隋代统一是自秦汉后中国统一政权下政治的新正常状态。 通过读图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4:一、政治新回归: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展示PPT14:材料1: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2: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3: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问题:隋唐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过南北朝政治变态后的新回归,其继承的源头有两种说法。分析材料2和材料3,概括指出这两种源头是什么?源头1:东晋南朝(南朝化)源头2:十六国北朝(北朝化、北朝出口论)教师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到隋代是中国政治的新回归,其继承的源头有两种说法,即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史学界称之为南朝化和北朝化。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材料,认识并理解隋朝的源头来自南朝或北朝的史学观点。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15:史料1: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史料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问题:阅读以上史料,试回答秦汉时期物资贫乏的江南到了宋代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财富根本?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地区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史料1和史料2对江南经济地位表述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并在宋代成为经济中心。 学生通过解读史料1,认识西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通过解读史料2,认识赵宋时期,江南经济地位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通过对比,学生能够认识到从秦汉至赵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16: 问题:阅读图表,试回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方向和三次转移的时期是什么?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认识汉代我过四大经济分布区,并突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 学生通过观察《四大经济区分布图》和《南方的经济地位》折线图,直观地认时南方经济地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提升,认识到我国经济重心经历了转移。 通过分析地图和折线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1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一)转移方向:1.由北方转向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2.由黄河中下游转向长江中下游。(二)转移时期:1.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3.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教师任务:解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和时期,重点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期。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识记并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方向和时期,尤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期。 学生通过识记、理解和归纳,拓宽历史视野,落实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18: 史料: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巨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问题:阅读《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和史料,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劳动力资源大量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政府支持;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和史料,分析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加上政府的重视,自然条件优越和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使学生认识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学生通过分析《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和史料,认识并理解东晋南朝时期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区域得到开发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大量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政府支持;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自然条件优越。 通过分析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19: 东晋牛耕图 南朝灌钢法 南方的初步开发图问题:阅读图片史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是什么?表现:
1.农业: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商业:长江沿岸商业繁荣,番禺(今广东广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解读图片史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自主认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学生通过图片史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认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新发展。 通过分析图片史料和归纳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20:史料1: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史料2: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相当多的蛮人与汉人杂居。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 ——朱大渭《六朝史论》问题:阅读史料,试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区域开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解读史料1,使学生认识到此时期南方区域开发的一个作用是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引导学生解读史料2,使学生认识到此时期南方区域开发的一个作用是推动了各民族交融。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区域开发对后来经济重心转移和民族交融的巨大作用。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5:二、经济新发展: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展示PPT21: 材料: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问题: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动力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在党的领导下对经济发展的新布局,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通过对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了解,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伟大领导,认识只有在党的带领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分析图片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2:材料1: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2: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少数民族(五胡)内迁民族交融教师任务: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气候的寒冷期,北方少数民族为了生存进行内迁的史事,也要提及政府的迁居政策和八王之乱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同时,讲分为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两种方式。 学生通过分析《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认识少数民族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事实。学生通过解读材料,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气候因素,并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其它因素和方式。 通过分析图片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3:材料1:这一时期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2:在湘州蛮区:“ 蛮左……不营农业。(郭) 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 ——张泽洪《魏晋南朝蛮、僚、俚族与汉族的融和》材料3:(苻坚)曾经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品其优劣等第,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皆令读书。 ——陈琳国主编:《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上册)问题:阅读教材有关民族交融的知识和材料,分析民族交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教师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材料1,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的两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2和3,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知道民族交融的不同方式,认识民族交融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4:民族交融的方式:汉化与胡化
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1.三国: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2.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3.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4.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典型代表)教师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民族交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教师要特别强调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北魏在孝文帝统治时期进行实行汉化改革,是民族交融的一个历史力程碑,使学生认识到汉化是当时民族交融的主流。 学生通过归纳史料和教材知识,知道民族交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认识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归纳史料和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5:材料1: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2: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文化薰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问题: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民族关系问题是最紧迫的问题孝文帝自身的统一志向鲜卑文化的局限性孝文帝受汉文化的熏染和对汉文化的尊崇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鲜卑族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关系中,使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因和外因。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基于民族关系调和的产物,其出发点是进行政权封建化,以为统治中国创造条件。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认识并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原因。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6:材料:大量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匈奴、乌桓、鲜卑、拓跋等民族的社会结构是部落组织,并不是由儒家伦理规定的家。当北方民族不占多数,民族融合又未完成时,建立家国同构的统一帝国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组织上是进行汉化的,并且汉化是主体内容,并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为“建立家国同构的统一帝国”所作的努力即是孝文帝推动政权和国家封建化的努力,外在表现为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政策。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认识北魏基层社会组织和汉族的不同,而汉族以家为主体的社会细胞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统一国家的特征。理解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的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7: 史料: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问题:阅读史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阶段是什么?第一阶段: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教师任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用意和洛阳的特殊政治地位。 学生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图》,并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迁都洛阳的重大意义,一是进行汉化,二是为统一全国作准备。 通过解读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28与29: 史料:(孝文帝)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任务驱动3:梳理教材和阅读史料,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阶段的表现。并简要指出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历史特征?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北魏文官俑,使学生认识其服饰宽衣博带体现汉族服饰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姓氏表,使学生认识鲜卑姓氏改汉族姓氏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北魏拓跋皇族和汉族通婚的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教材知识,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具体表现。在学生归纳的同时,教师结合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具备民族交融的历史特征。 学生通过分析图表、史料和对教材知识的归纳,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表现,并能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汉化的表现,也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要求。 通过解读图表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30与31:材料1: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材料2: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3: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问题: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和材料,如何辩证地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积极影响:1.推动民族交融 2.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1.改革触及一部分人利益,发生军事暴动,动摇北魏统治根基,最终导致北魏灭亡。 2.鲜卑族未能保存一些本民族特色;北魏后期,民族交融进程缓慢。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辩证方法。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知道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6:三、民族新动向: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示PPT32: 材料1:从民族渊源上看,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无疑存在着血缘、 语言和文化上的交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都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蒋连华,蒋莲芳《从汉族形成看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唐太宗)独爱之如一。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疆域图和材料1,使学生了解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我国民族交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学生分析材料2,使学生认识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达到新阶段。 学生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认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地理范围的全面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后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认可的中央政权。 通过分析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7: 展示PPT33:材料1: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2:苏绰、卢辩诸人,卒为北周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开放探究题:请提炼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中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教师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两则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材料1中“混乱和令人失望”的主要体现是政权更迭频繁,北民南迁;使学生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以各种制度变革为主,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频繁、北民南迁、战事频繁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特点和对后世在制度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开放题的设置,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和对本课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堂小结 展示PPT34: 教师任务:通过结构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明晰并识记课程核心内容。 学生通过知识结构图的识记,理解并掌握课程核心内容。 通过结构图的方式呈现课程核心知识纲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历史时段较长,内容繁多,历史线索多种。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还是教学形式上,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因此,本课采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历史关键问题,凸显历史主要特征,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唐太宗
步辇图
魏、蜀汉和吴国力对比表
北魏文官俑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