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晚清强国之梦的构建与破碎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原因、经过、评价,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
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
1.运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梳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经过;
2.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晚清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3.运用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阔普通武所上原折、《康南海自编年谱》等资料,对康有为的《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进行辨析,学习辨析史料的一般方法,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4.通过对比两位历史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说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5.感悟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课中案】问题探究 素养提升
维新派的回答
①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措施的影响,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
②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③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结局,较为全面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戊戌奏稿》是1911年康有为逃亡日本后出版的其在戊戌变法期间的各种奏疏。康有为的有关奏疏,尤其是对开国会、设议院具体主张的奏疏,其真伪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康有为在变法时期有许多伪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所著《戊戌奏稿》中收录的代替阔普通武所拟的《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在戊戌年军机登录档与军机录副、宫中档里均未见此折)
材料二 “奴才窃思欲除壅蔽,莫如仿照泰西,设立议院。……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叮否之权仍操之自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阔普通武所上原折,今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且完好无损(第一历史档案馆戊戌年七月三日军机登录档所载:“内阁学士阔普通武折,请设议院由……恭呈慈览”)
材料三 “内阁学士阔普通武尝上疏请开议院,上本欲用之。吾于日本变政考中,力发议院为泰西第一政,而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又云:“复生(谭嗣同)、敦谷(林旭)又欲开议院,吾以旧党盈塞,力止之。”
——《康南海自编年谱》
根据三则材料和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对《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进行辨析。
小结:史料辨析的一般方法
义和团的回答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这组推论是否恰当?为什么?
材料 结论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其他人的回答
19世纪末的中国该往何处去?国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山东农民赵三多等人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向避居东京的梁启超提议联合组党革命。梁启超给康有为写信:“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
甲午年弃官的末代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历经周折,于5月23日,正式开车纺纱。
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长孙张厚琨和两湖书院学生赴日留学,渐成传统,成就了黄兴和李四光等很多革命家和科学家。
根据材料,对中国社会各阶层应对时局的重大行动进行阐释。
【课后案】复习巩固 习题训练
1.(2021·山东德州高三4月模拟考试·6)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上谕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上谕所述状况( )
A.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 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
C.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D.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难度
2.(2021·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6)1900年,在清政府对八国宣战后,东南省份的一些督抚拒绝接受朝廷命令,他们组织东南互保,与外国领事达成协议,允诺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列强承诺不派兵进入东南省份。东南互保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列强对中国东南控制较强
C.满汉矛盾日益尖锐 D.晚清地方督抚势力的高涨
3.(2018·山东菏泽一模·28)“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4.(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5.(2011·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6.(2020·山东淄博二模·8)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 )
A.未超出 “中体西用 ”的范畴 B.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
C.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
7.(2020·山东临沂一模·6)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 )
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
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 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
C.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