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3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姓 名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单元19课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课标要求为: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单元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是探讨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开展起来的,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关于第一个要点,要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重点,其一是辛亥革命是由国内外形势推动发生的,反映出在世界潮流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趋势;其二是这场革命虽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把中国带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但为即将进行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关于第二个要点,要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来自于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政治依然那么黑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由此也可以更好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辛亥革命。由于本单元所涉及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历史因果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将这两课作为整体讲述。注重梳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段历史的基本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历史转折。这两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众多,课文本身的篇幅有限,因此在开展教学时,通过补充相关史实的办法,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更详细的讲解。这两课涉及的基本文献较多,要求学生课前阅读。结合这些文本作具体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唯物史观】能够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理解旧民主主义时期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初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革新等方面的的探索,培养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兴起和辛亥革命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北洋军阀割据的具体情况,提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对多类型史料的分析,能够解读辛亥革命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掌握“多源互证”的方法,提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能够探讨并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训练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家国情怀】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传承辛亥精神,激发家国情怀。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难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6班,班级共41人。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中只有14名学生初中选学过历史课程,占班级总人数的35%。从而可知,授课难度很大。其次,选学过的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确定时空观念: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内涵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评价设计1)完成课后习题,自我检测,夯实基础。2)搜集资料,并结合所学,写篇有关辛亥革命成败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1904年,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说中这样说道: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教师设问:几根小柱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加速清王朝的颠覆?要通过什么手段,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呢?学生活动1倾听、思考活动意图说明:导入,一是明确授课内容,二是明确学习目标,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呼唤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教师活动2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时局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这三张图片,联系上一单元所学。(一)清末新政政治: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课本108页“历史纵横”这场慈禧太后主持的新政,与她自己亲手结束的戊戌变法内容基本相同。那清末新政的政治诉求与戊戌变法一致吗? 1901年1月西太后在西安发出“新政”上谕时,却强调了二者性质不同:“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统治,那清政府的目的达到了吗?清末新政客观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展示孙中山生平时间轴。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胡汉民自传》为什么要呼吁此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呢?这是一种鼓舞民众参与革命的策略。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他把海外作为革命斗争的基地,并进行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其目的是“寻找外援”以“反对清政府”。——肖铁肩(中南大学教授)恢复我汉室的山河,再把国家变强盛;那时自然可以和外国讲平等了。——陈旭麓《孙中山集外集》设问:民族主义当中为什么不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想要得到列强的支持,革命力量比较弱小。设问:清政府救国方案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学生活动2回顾上一单元所学,思考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清末新政的内容分析清末新政的政治诉求与戊戌变法的异同。分析清末新政的客观影响。 回顾三民主义的内容,思考其局限性。思考:民族主义当中为什么不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思考: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多种材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兼具的。环节三:走向共和: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教师活动3展示时间轴展示湖北军政府铁血十八星旗与五色旗湖北军政府铁血十八星旗代表汉地18省,表明与满清对立,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民族主义悄然变化。 今日各省民情…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山东巡抚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展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主要成员情况表。学生活动3思考旗帜变化背后的原因思考辛亥革命为何如此顺利?思考从政府成员构成分析革命可能存在的问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出示相关历史图片,习得阅读历史图片的方法,从中提取历史图片所蕴含的信息和史料价值。环节四:失意共和:革命果实被窃取教师活动4展示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时间轴。展示袁世凯生平大事时间轴。结合临时约法和国家权力组织架构图,说明中华民国的政治原则。学生活动4认识革命党与旧官僚的博弈思考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制约袁世凯?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材料辅助教学,多角度认识南北议和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式与方法。环节五:追思共和:辛亥精神的传承教师活动5解读对辛亥革命的四段不同评价,分别为:【苏】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10年代)《吴玉章回忆录》(辛亥革命参与者,20世纪70年代)《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两岸学者,2016年)2016年习近平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会讲话一封《与妻书》,百年家国情。展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语录。学生活动5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思考辛亥革命是失败还是成功了?齐声朗读《与妻书》,理解其涵义。忆古思今,展望未来。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探究活动,深化理解辛亥革命,形成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回扣课标,强化重难点知识。传承辛亥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自我检测,夯实基础。2)搜集资料,并结合所学,写篇有关辛亥革命成败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