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分为四个子目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四个子目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其中两个层次的内容都统一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中: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口号、行动和影响上是否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直接导致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否解决。列强侵华的加剧而致使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加深。国家出路探索的失败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双重矛盾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将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本课中应该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革命任务的方向;同时为后面“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国家出路探索的失败和瓜分狂潮之下,更加明确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在本课的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相关知识,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且在高中历史前期教学之中,内化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具体内容。但对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史料研读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亟待提高,史料分析仅限于经验层次,尚未生成到理论方法层面。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教师需要正确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探究。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的史实,认识到清末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2.学生能够通过文献史料和地图史料,构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相互联系的时空框架,生成救国探索与侵略加剧的整体画面,提升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时空观念)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能正确理解太平天国失败的特殊性、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能归纳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同做法,能通过史学界研究观点的冲突和争鸣,引发深层次思考。能从不同史料对比中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横向对比的方法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正确认识到列强侵略之下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存亡的努力,感受近代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晚清社会阶层探索中国出路的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略: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如多角度评价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历史视频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用枪炮逐渐把中国周边的国家变为其殖民地,中国边疆也不断出现危机。此时的中国人没有放弃抵抗,虽然中国一次又次遭受侵略的凌辱,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使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至于完全只是黑暗,而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魂。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今天我们就将追随着先驱们的脚步,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与中国各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所进行的“光荣的徒劳”。 通过鲁迅先生关于“民魂”的阐述,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谋求中华民族福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营造本课的感情基调。
一、天国之梦——太平天国运动 1.寻求天国之因展示以上史料并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2.寻求天国之路展示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并通过阅读课文,深入探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目的、内容和评价。3.寻求天国之果凤凰网曾做了一个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专题,从多个角度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教师提供该专题的相关内容和视频,结合目前史学界研究观点的冲突和争鸣,引导学生多元化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中央权力下移”的意思和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升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分析、概括等历史思维能力。展示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空间、时间上认识太平天国,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评价问题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在评价太平天国内容上,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具有必然性,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课堂呈现史学界研究观点的冲突和争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二、天朝自强——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之因由曾国藩的话:“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并且得出认识。背景: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目的: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致使各种主权丧失。认识:洋务派未能认识到中外产生距离的实质原因,未能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提出国家战略。2.洋务运动之路学生阅读教材和结合所学,概括洋务运动的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3.洋务运动之果 根据所学和史料,一分为二评价洋务运动,可分为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积极作用可包括军用工业、民用工业、海军建设、新式教育几个方面。局限性: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只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结合学思之窗的内容,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符合课标要求。 研讨洋务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评价洋务运动,积极作用要强调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性。最后以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总结出当时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失败。
三、天朝崩塌 1.边疆危机老师通过时间轴,介绍西北危机、中法战争。2.甲午中日战争引入:2014年,考古人员在中国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确认,这艘沉船正是当年的“致远”舰。(1)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从日本内部、外部两方面回答)。(2)过程介绍邓世昌:广东番禺人,为掩护定远舰,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冲向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提供材料展示条约谈判细节: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谈及割让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要求展限两月,回说:“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道:“尚未下咽,饥甚”,充分暴露了日本凶残贪婪的本性。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并思考: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约条款是什么?(3)影响指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从对中国、对日本、对列强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4)失败原因通过中日双方的史料,在对比中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3.瓜分中国的狂潮展示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用漫画形式介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表现: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通过时间轴的讲述,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致远”舰考古发现引入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补充了课外史料,拓展学生的认知面。通过史料,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地图,动态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介绍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感受近代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家国情怀。通过条约谈判细节的介绍,让学生体会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充分暴露了日本凶残贪婪的本性,以此激励学生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奋斗的理想。指导学生结合史料多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同做法,最后提到“列强侵略的加剧”,总结这一阶段列强对中国侵略层次的加剧,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通过展示中日双方的史料,在对比中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用横向对比的方法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地图和漫画为主要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更深层次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涉及较多历史事件和评价等,上完课后,老师或请学生小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总体框架的把握。
课后作业
1.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2.《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本设计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重难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突出了本课的教学中心,主题鲜明。以“知识讲解”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的授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思维,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本课内容容量较大,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是有些许困难。
PAGE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