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历程;
(2)、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3)、正确描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球体以及它的大小;
(4)、能指认地球的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将模拟实验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2)能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
(2)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养成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内部结构
【难点】:探究并举例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三、教学器具
【教学器具】:足球、可拆分的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一】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辽阔草原的图片。
教师问:当你站在这样的草原上,你看到的地面平坦吗?
学生回答:
追问:那就是说地球表面是平面?
问:那你们知道的地球又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的星球呢?
学生交流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课题(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任务二】地球形状的认识
提问:古代人眼中的的地球是怎样的呢?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21教育网
4、思考与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现象一:海岸观船(播放动画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追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模拟帆船远去实验
(1)把铅笔头竖直朝下,先在桌面上由近及远的移动铅笔,然后在足球的最高点由近及远的移动铅笔,观察两者铅笔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的现象及其原因。
(2)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吗?
现象二:月食投影
提问:月食时,投射到月面上地球阴影,它的边缘是什么形状的呢?这能说明什么?
现象三:登高望远
提问: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什么意思? 这个现象能不能说明地球是一个球形呢?
5、麦哲伦环球航海: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提供了证据
【提问】:“南辕北辙”这个寓言什么意思?
我们如果往相反的方向一直走,就真的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吗? 引出麦哲伦环球航行。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6、人造地球卫星从高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使人们确信地球是一个球体。
7、通过测量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提问: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收获到了什么?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任务三】地球的大小
1、提问: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面很平坦呢?
(1)根据毛主席的诗词,在赤道附近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算出赤道的长度。(1千米=2里)
(2)如果一个人日行50千米,那么,他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多少天?
2、提问:地球实际上是个不规则的球体,那为什么我们看上去还是圆的呢?
阅读课本,地球大小
地球半径: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地球赤道周长:4万km
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21千米,相对于地球半径来说非常小,仅相差0.33%。
【教学任务四】地球的内部结构
自习并思考:地球内部由哪几部分构成?
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多少?
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堂练习】见课件
【课堂小结】见板书
【作业】:作业本B——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