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 一梦 到汴梁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 题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 的经济与社会 课时 1 课时 类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1.剖析课程标准, 以“ 立德树人 ”为目标设计本课 2.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完成导学案 ,形成学习背景
教学 目标 1.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 的理论, 客观辩证地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 实证宋代农业 、手工业及商业 发展 。并透过史料看到社会的变化 ,形成独立分析史料的能力 。 4.历史解释: 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 商 品经济发展, 经济重 心 南移完成。 5. 家国情怀: 看到辽宋夏金元的发展肇兴与交融 ,培养民族认同 和国家自信。
1
重点 难点 重点: 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 心 南移 难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
教法 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 ;任务驱动 学法: 合作探究(规则: 1 、 学生分为“ 辽 ”“ 宋 ”“ 夏 ”“金 ” “ 元 ”五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统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融合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 千年 一 梦到汴梁 (5 分钟) 新课构建 ①微观透视 , 时空构建: 引导学生核对导 学案, 对本课知识点作简明梳理。 形成必要 知识背景, 达到课堂 预热。
②行至汴京 , 繁华入 梦: 展现辽宋金时期 的地图, 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突 出 时 空 观念,激发 求知欲,同 时拉近与 现实距离。
二 、 凡间烟 火抚人心 ( 15 分钟) 农 业 ③落脚扎根 ,试做买卖:如何才能生存下 去, 引入新冠疫情期间的“ 总理方案 。” ④选择何为 , 一探农业: 结合导学案及课 件 、课本史料探究宋代农业发展 ;从经济 作物种植讲到棉花栽培, 后者延伸到元 朝, 由此又述及辽夏金元的边疆开发。 走入历史; 培 养 史 料 实证能力
手 工 业 ⑤满目琳琅 , 二探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 重点介绍制瓷业的发展 。 学生观看教师自 制视频《张老师的店》 看到当时手工业的 繁图盛景。 视频互动, 吸引关注
商 业 ⑥多元视角 , 三探商业: 第一部分涉及情 景教学中怎么卖的问题 ,通过历史图文资 料 ,探究此时商业已突破时空限制 。 第二 部分解答往哪卖的困惑 ,从人口密度 、边 境榷场 、 海外贸易看到商业和城市的繁 荣 ,并为经济重 心 的南移作出铺垫。 多元史料, 多角度探 究商业发 展。让学生 直观了解, 深入浅出。
2
三 、 变动交 融与肇新 ( 15 分钟) 随堂练习:【通过导学案分组竞争游戏】 考察 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 、手工业 、商业繁荣的 表现。 趁热打铁 升温课堂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⑦独立思考 , 归纳升华: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课本内容第62 页经济重 心 南移部分, 归纳总结出经济重 心 南移的表现 、影响 。 并引导学生思考北宋科举考试南北分卷的 做法,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主动探究, 并 能 阐 述 学习任务。
社会的变化 ⑧合作探究 , 发现变化: 学生利用导学案 后的附件史料 ,从多条历史史料中选择分 析一 条, 结合课本说说你从中看到的辽宋 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流动加强 、社会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培 养 史 料 分 析 与 实 证能力,掌 握一定的 历 史 研 究 方法
四 、 以史为 鉴析古今 (5 分钟) 中外史论 ⑨宏观定位 , 时代思辨: 浅析新课改下前 沿史学观点, 对时代有了解之同情。 扩 大 史 学 视野,结合 时代背景, 拓 展 历 史 知识
课堂小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辽宋夏金元气象万千的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肇新,在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互动之下,逐渐 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族人 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 动力 。回首千年岁月,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反思 ,更多的 是前行的自信。
板书设计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革新 ↓ 手工业发展 ↓ 商业繁荣 推动 促进 经济重 心 南移 社会发展变化
3
布置作业 以史为鉴,如何激发新冠疫情下经济活力? 宋代有何借鉴经 验。 在本周晚自习的史学研习会上交流发言。 另,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课堂评价 例:“ 元 ” 组①②③④⑤⑥⑦加分总分名次
以上为小组登分表,从中看到主 、个体差异 ,及时更新教学 策略。
设计反思 今年是云南使用新统编教材的开局之年。多数教师面临课时 少却教学内容新、体量大的困惑。在与编者和诸多一 线专家 名师的交流中, 不难发现教学过程要突出核 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计要大课化简 、大胆取舍、善于构建情境并切合学生 实际 。本课设计始终在贯彻这一理念 ,设置情境渗透素养, 确定历史主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点面相应 。 当然因为 诸多因素,还有设计缺憾。课程的结束仅是起点,在后续的 时间里本人会不断思索完善, 追求更有温度的历史课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