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4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战争与政治的交互作用不仅塑造了帝国的疆域范围和治理结构,而且使宋朝的特征和文化得以形成,其文治的政治模式影响其政治选择,为宋朝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而通过军事与政治的互动中,回到历史情境中,有利于学生理解两宋的时代特征,故将“军政互动见两宋”作为本课的立意。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本课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病导致了边防压力与财政为,而为了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变法运动兴起。变法带来激烈的党争加速北宋灭亡,此后出现南宋,即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本课以北宋为重点,对南宋仅有简要叙述。尽管北宋、南宋时间跨度接近,但宋朝的基本治国理念、统治特征、统治策略都形成于北宋。单元结构在单元中,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一课。本课作为单元的第一课,讲述了宋朝政治制度形成、政治制度带来的弊端、为解决弊端的变法运动以及南宋的偏安,为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已知:在初中《中国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至第8课,中已对两宋的政治制度、治国策略、变法运动、边疆危机以及南宋偏安等内容进行了初步学习。通过初高中的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历史学习的能力,能分析、提取、概括文字、图片等多元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并作出历史解释。想知:学生对宋朝的建立有较大兴趣,希望了解宋朝的发展过程,同时对于王安石变法也抱有极高的学习热情。未知:对比初高中教材,高中教材对已学习的内容增添了深度的叙述,学生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领域变动以及政治制度对宋朝国家产生的影响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与认知。 能知: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体系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宋朝政治制度的建立,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并做到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二)教学目标通过对文字、地图等史料的解读及时间轴梳理,理解两宋时期重要事件的历史顺序,知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认识南宋偏安局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分析文字等史料,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理解宋初“崇文抑武”治国策略的逐步确定,能解释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分析军事与政治之间的互相作用,理解宋朝由武转文的“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并理解此种治国策略带来的问题,认识王安石变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顿国家做出的种种努力,及其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学难点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辅以历史探究教学法以及历史图示教学法。
板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军事与政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材料与图片对比导入新课【材料】唐室之乱极于五代,而天祚有宋。太祖皇帝顺天人之心,兵不血韧、市不易肆而天下定。——范祖禹《唐鉴》【图片】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请同学阅读材料,思考范祖禹是如何描述宋朝的建立的。 结合学生回答,点出在历史学家的叙述中武将的作用被隐去而宋朝被称为文人治国,提出宋朝是如何由武大于文转向文尊武卑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军政互动,探索两宋的制度建设以及政治选择。
一、由武转文 1)太祖统一战争【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无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2)具体举措:杯酒释兵权【材料二】“杯酒释兵权”,于杯觥交错间简单而又直接地解决了历朝开国之君都深感棘手的难题。因此“杯酒释兵权”就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从而成为千古佳话。——顾宏义:《细说宋太祖》宋太祖所言:“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3)具体举措:制度之变4)太宗伐辽战争失败【材料四】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宋)田况《儒林公议》“朕每念太祖、太宗丕变衰俗,崇尚斯文,垂世教人,实有深意。朕谨遵圣训,绍继前烈”——宋真宗【材料五】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在宋朝达到了极为精微的程度,灵活运用权力的空间被降到了极低的限度。以对外的战争为例。北宋在外带兵的将帅是没有便宜行事权的,就是说不能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做战略甚至战术上的调整。北宋的将帅出去打仗一般都带着钦定的阵图,有变化要及时上报朝廷,不能自己做主。而那时候通讯效率又低,所以北宋对外战争方面的弱,是制度选择的结果。这样想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历史常常充满了戏剧性,北宋最终却亡在了外患上。——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 1、阅读材料一,思考宋初宋太祖面临的局势以及赵普提出的解决办法。2、阅读材料,了解宋太祖如何收回兵权,达成其巩固权威的目的。3、阅读课本,结合教师讲授归纳总结。4、阅读材料思考太宗时期军事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宋朝特有的政治气象及其弊端、以及真宗等守成君主上的历史惯性。 1、借用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点出宋初统一战争之后,太祖面临的问题。点明倚重武将的军事力量带来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充分关注唐末五代以来武臣长期主导政局的严重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扭转这种格局。下引具体举措。2、利用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及太祖联姻的事实,说明太祖收回宿将兵权、巩固权威的举措。3、宋太祖清晰的知道,“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从收权与分权两个角度来探讨宋初的重要集权。做到了“强干弱枝”与分权制衡。补充宋太祖崇儒的行动,对宋太祖的措施做总结。点名其措施的直接作用便是对文臣的更多扶持,对培植武将传统的背离,同时还确定了宋代“文武分途”的定式。并说明综上所有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4、说明“崇文抑武”治国策略在宋太宗伐辽失败后得到确立,体现军事与政治之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宋初不仅扭转了过去文武失衡的状况,而且还形成了新的文尊武卑的局面。而文尊武卑的局面在宋真宗时期得到更鲜明的贯彻,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作为祖宗之法奉行不悖,从其继位致辞就可知其态度。宋真宗承袭宋太祖以来守内虚外政策的守成之心,在此之后宋朝历代守成统治者都深受传统政治模式的影响,形成了宋朝特有的政治气象,产生了极大的政治惯性。通过阅读史料来分析宋朝这一政治模式的弊端。
二、文政之弊 理解地图、尝试一起绘制思维导图。 利用地图以及图表来说明文政弊端在军事危机中的日益凸显。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涉中,北宋发现可以用钱财换和平,代价比用兵更小。由此宋朝统治者在原来“守内虚外”的政策更加退步,军事手段在边防上的价值进一步降低。这一传统的治国方略下的政治模式以强大的惯性持续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文臣治国局面,但也带来了沉重的制度积弊——三冗。外忧内患不断交织,共同导致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注:说明冗兵时要结合历史纵横说明募兵制)
三、解弊之法 叙述庆历新政兴起、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内容梳理。通过材料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对其产生评价。【材料五】早在九百年前,王安石就已晓得,可以用信贷的体制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这种采取金融调控的方式....不曾在当时世界的其他地方提出过。——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今县官乃自出息钱....各随户等抑配(摊派) .....必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随手皆尽....富者则独偿数家所.....贫者既尽,富者亦贫,臣恐千年之外,富者无几何矣。——(北宋)司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者疏》(青苗法)实际利息远高于40%,比时价高.....借贷陈米,斤两不足,还贷新米,取利约近一倍。——选译自赵奚《廿二史札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梳理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解读材料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叙述庆历新政兴起、失败的原因,说明军事危机推动政治变革。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整理王安石变法的原因。通过史实论证王安石变法失败,以青苗法为切入口,来探讨王安石变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四、循弊偏安 1.叙述北宋灭亡与南宋初年局势2.读《满江红·怒发冲冠》与《题临安邸》。3.解读吕祖谦“驻跸东南逾五十年,无纤毫之虞,则根本之深可知矣。然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名胜相望而干略未优”,理解南宋偏安。 分析《满江红·怒发冲冠》与《题临安邸》,思考南宋初年为何产生战和变奏。 通过分析诗歌来探究南宋的政局为何从主战抗金转而变成主和偏安,此种变奏为何会产生。理解“崇文抑武”“守内虚外”,这一政治模式具有强大惯性,执政者不惜通过杀害岳飞的手段来恢复其传统的政治模式。
课堂小结 通过简易图示再次梳理军事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宋朝的政治模式的产生、改革失败与其强大的历史惯性,从而对宋朝的时代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共享教学目标,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已经达成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课的立意,从军事与政治中见两宋的时代特征,课堂有较好的梳理,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能理解战争与政治的交互作用不仅塑造了帝国的疆域范围和治理结构,而且使宋朝的特征和文化得以形成,其文治的政治模式影响其政治选择,为宋朝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是在本课的授课中缺少对于唯物史观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涉,以及如何更为简洁地进行梳理,仍需进一步深化。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