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明朝是继承元而来的新一轮大一统王朝,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尝试阶段。总体上明朝并未脱离封建王朝更迭的轨迹,故以“立—兴—衰—亡”的历程为纵向线索,分别对应“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沿海形势(倭寇入侵、殖民扩张)”“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等子目内容。教材子目之间历史逻辑严密,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为郑和下西洋、平定倭患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也固化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对世界形势巨变缺乏应对能力,最终陷入盛极而衰的历史轮回。从世界横向视野来看,16-17世纪西方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大事此起彼伏,欧洲走出中世纪,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明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诸多举措仅仅为大一统王朝政治体制框架下局部修正,中国仍然沿着旧的历史轨道滑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故以明朝历史的“变与不变”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历史知识,通过各类影视作品,对宦官专权、明清易代也有较为粗浅的认知,但本课历史概念,地理名词众多,学生缺乏通过史料去解读历史事件,挖掘史实之间因果逻辑的能力。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探寻历史学科真相,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了解明朝对外贸易政策演变过程,分析其原因与影响;通过地图分析明朝面临的边疆威胁与应对措施,梳理明朝在处理蒙古、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不同措施,培养归纳整理历史脉络和历史解释能力,认识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感。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对比中西方差距,感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而造成中国社会停滞,深刻解析中西方历史走向背后国家治理的成败得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史实以及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教学难点明朝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问:为何钱穆认为中国明朝政治制度是“大大退步”?如果想要认识逝去历史有血有肉的原貌,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当事人的第一视角去观察历史呢 思考并回答问题皇帝、郑和、戚继光、传教士等…
“庙堂之高”——皇帝 (一)立:政治体制之变革教师在讲述朱元璋的生平简介之后,引出李善长案洪武初任左丞相,“韩国公”,被誉为“萧何”。洪武十八年,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诏免死,发放崇明。后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被编入《奸党录》。材料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明史》卷 127《列传第十五·李善长》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Q1:朱元璋诛杀李善长有何深层原因?过渡:在李善长案、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乘此时机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职能部门,但这也导致了什么问题?朱元璋记实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过渡:我们不得不感叹,做个皇帝好难!那么“皇帝们”为减轻工作压力,设置什么新的行政机构?它是如何演变的?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批红: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批红高于票拟Q2:内阁与皇权关系如何?实质是什么?材料三: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 ——《万历野获编》过渡:明朝皇帝怠政不上朝,相比于内阁,宦官更容易获取皇帝信任,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Q3:司礼监的设立,对内阁有何影响?导致怎样的问题? 根本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与一身,全国重大事务皆由皇帝决策,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内阁不是法定的、制度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无力对六部发号施令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利用文字、图示等史料让学生了解朱元璋废宰相的理由及根本目的,以及内阁的性质,加深学生的理性认知。
二、“江湖之远”——英雄 (二)兴:七下西洋之壮举教师展示郑和航海路线图和相关史料。材料四: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任务2: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目的兴:靖平倭患之战绩教师展示明朝倭寇侵扰地图与相关史料。材料五: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明】照文华《嘉靖平倭衹役纪略》Q:明代倭寇为何猖獗?教师展示戚继光抗倭地图与相关史料,结合课本梳理戚继光平倭的史实。材料六: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又以南方多薮(sǒu)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均摘自《明史》史实:金华、义乌征兵,组建“戚家军”;浙江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与俞大遒合作,重创倭寇等……总结:面对倭寇的侵扰,青年时期的戚继光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了他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最终平定倭寇,稳定东南沿海的形势,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兴:经略边疆之策略任务3:出示课本上明朝形势图,让学生根据课本p74-75,概括不同地区边疆政策,分析其特征与实质。实质: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三)衰:海疆内陆之忧海疆: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不断殖民扩张,16C中叶,葡萄牙骗取了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的南部和北部,后西班牙被荷兰击败而退出。材料七: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内陆:在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不断发展壮大,并走上与明朝对抗的道路。同学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总结明清易代的过程。(四)亡:明清易代之因过渡: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趁明朝灭亡之际由东北进入山海关,建立清王朝,完成明清易代。任务4:根据材料,多角度探究明清易代的原因。材料八:寒冷期,游牧区的面积扩大,农耕区萎缩,使得游牧民族更加强盛。一般大规模游牧民族南下都发生于寒冷期。—(美)布雷特· 辛斯基《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材料九:“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时空维度的思考。相比于唐朝,明朝变了吗?为什么明朝难以逃脱盛极而衰的历史轮回? 特点: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反映当时的“朝贡贸易体制”。明朝残余敌对势力割据江南,加之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为海禁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断绝沿海百姓生计,导致中国海商与日本海盗相互勾结,进一步加剧倭患。天灾:明末气候骤冷,自然灾害多发人祸: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明朝灭亡。明朝是一个新旧杂糅的朝代,固然出现了新事物,如内阁制等,但是始终局限于封建体制框架下,难以逃脱改朝换代的宿命是必然的。 通过地图与史料,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对明朝的强盛与辉煌有直观了解。边疆治理内容较细,处理上通过读图学史,从空间上理解明朝对内陆边疆的经略治理措施。对于明清易代,则采用时间轴形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化外之地”——教士 那么,相对于中国,世界变了吗?以明朝传教士利玛窦的视角出发,由其所见、所思、所行,来剖析中西方的碰撞。利玛窦从澳门一路北行,精心准备礼物面见万历皇帝,而终不能见。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来,差足贵异耳。教师出示《坤舆万国地图》(明代),设置问题。Q:利玛窦为何要改动地图?该地图反映了16-17世纪的西方正发生怎样的剧变?Q:明朝大部分士大夫如何看待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地图》,这反映了什么?直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检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利说荒唐惑世》过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明朝不变,世界剧变,挑战如期而至,你如何看待明朝的变与不变? 为迎合皇帝天朝上国的心态,而把明朝放在世界的中心位置。放映了西方在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借助地圆说和航海造船技术进步,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而明朝统治者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士大夫严守华夷之防,认为西学荒诞不经。正是这保守封闭落后的世界观,加之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阻断了西学东渐的步伐,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进行思考,从纵向时间范畴和横向世界视野来看明朝的变与不变,深刻感悟中西方历史变迁背后的因果逻辑。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