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储备:首先,对于清朝的鼎盛与危机,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建立起一定的时空观念,初步了解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掌握相关史实。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理解王朝更替演变的相关规律。其次,在此前学生更多地是将中国与世界分开考虑,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与世界同步的社会变化,故而需要培养学生中外联系地看待问题的视角。最后,教师应当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史观和时空观,让学生能够客观准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归纳总结出有关知识。另外,高中的学生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于初中阶段有所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班级内部学生水平有高有低,教授时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接受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应该得到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一的学生面临的是转折期。学生正处于15-16岁的青春期阶段,求知欲相对比较高。对于课业难度而言,高中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突然上升,部分学生无法兼顾学科,也无法自行梳理重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与补充。对于学习压力而言,刚刚经历过中考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放松心理,同时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许多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逃避等心态,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沟通交流。对于学生价值观而言,此阶段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历史学科就有着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价值观的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到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塑造。教材(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课标要求,学习之后,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相比于初中课标的重视基本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更深刻体会对于边疆管理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同时理解中国与世界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紧密的联系,也就意味着教师要通过展示地图、文字史料等,是学生养成对知识的探究意识,明白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影像。2.地理位置分析:《清朝的鼎盛与危机》位于部编版高中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3.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清朝的盛世繁荣与边疆治理及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三目内容构成: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首先,在本课教材中,用清朝的旗人换刑特权开始引出本课,对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有培育和引导作用。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状况,同时对导致专制王权发展的密折制度和军机处进行说明。第二子目讲解了清朝对于疆域的管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分析了清朝对于边疆的不同治理手段和模式,培育家国情怀。第三子目则介绍了清王朝蕴含的统治危机,学生在此体会历史发展趋势。本课三个子目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围绕清朝的整体状况展开讲述,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于清朝边疆治理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导致统治危机的状况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教材作用分析:本课位于教材整体布局的中端,符合历史学科对于时空定位的要求。本课上承《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下接《明清经济与文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清朝的兴衰,提高自己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对史料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清朝专制统治的措施并理解这些措施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学生能够掌握清朝边疆治理的基本史实并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够理解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学生能够比较同时期中国与世界发展轨迹的不同并归纳原因,说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过程与方法运用时空定位,联系单元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三大政策的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梳理历史事件,辅以史料分析,了解清朝时期国家的盛世发展。通过对比清朝前期和后期的状况变化,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图片等史料与文献资料互证等方式,学生提升史料实证意识;辩证思考解读史料,分析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空间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清朝政策的双重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悟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带来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家国情怀。分析盛世与危局后进行对比,体悟历史发展大势,分析制度建设的活力与发展动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掌握清朝前期的边疆政策分析清朝出现统治危机的原因难点:理解并掌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对比认识19世纪中西方发展的不同趋势并分析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等图片史料和部分文字史料,板书呈现课程的总体脉络架构(二)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辅之以历史图示教学法和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大清律例》一手史料导入,帮助学生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同时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思考“同罪不同罚”在清朝意味着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索要阐述的线索——从法律来看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分析旗人换刑特权是怎样的,为什么出现,出现会导致什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法定政治之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教师阐述: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法律体系,在康雍乾时期,国家也利用法律来完善政治体制建设,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孙文华也曾在《中华文明史诗》中记载说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也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那么,清朝的法律助力确定了怎样的统治呢?奏折制度材料分析:“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大清律例·吏律·公式·讲读律令》教师提问:皇帝怎样知道官员的工作状态呢?从而引出奏折制度。阐述完奏折制度的定义后,接着展示对于奏折制度研究相关的两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两则材料中概括奏折制度的特点。材料分析:材料一: 奏折的处理、运转等方面省去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运转的时间周期,从而提高了其办事的效率,使皇帝在深宫内迅速地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事情。——周林兴、罗辉《清代奏折制度研究》材料二: 无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文官或是武官,官位品阶高或低……只要是清王朝官僚体系内的“公务员”,都有机会而且必须向皇帝献奏。——孙千惠《清代奏折制度运作的话语视角分析》
(二)军机处教师阐释:奏折制度能够保障皇帝清晰获取有关官员工作状态的情报,但是当重要军情出现的时候,皇帝就需要更加牢固地把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机构便横空出世,它就是军机处。材料分析:材料一: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宜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材料二: 根据清代司法程序,每年的秋审和朝审中,军机大臣也必须会同刑部、九卿一起办理。内阁和军机的设立,使得常规案件和大案要案的司法权部分的脱离了刑部官员,转由与皇权更为紧密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掌握。——周冰《场域视野下的清代中央司法权研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两则材料,从而概括出军机处“简速密”的特点。通过对军机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军机处的加持之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更加迅猛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制度的发展变革,看看在不同的朝代这一制度都是怎样与当时的国家适应的。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此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每个朝代都是采用了怎样的制度加以完善。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觉得,这样的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引导学生概括出君主专制制度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利弊。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了解奏折制度的重要相关史实了解记忆军机处相关史实分析军机处给清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总结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 让学生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分析材料从而得出结论。联系此前学习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利弊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法构国土之阔——疆域的奠定 (一)国土框架构建教师展示地图并提问:清代对于边疆的处理大概可分为哪几部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答案。此后对于六个部分进行分别的讲解阐述对于六个部分的措施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最后概括出清代各部分的疆域界限。教师提问:那么清代构建这样版图的意义是什么呢?版图建构的意义教师活动:其实在清代的法律体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为什么政府要对边疆加强管控了。那么同学们从中可以概括出当时的皇帝通过法律体系的构建,明晰的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吗》材料分析: 凡违禁偷刨封禁矿砂等律,汉人发边卫充军,旗人解部枷责。朕思发遣治罪,满、汉应同一律,从前定例,将徒、流等罪之旗人,改折枷责,今可否更改,与汉人画一之处,着大学士,会同八旗都统,及满洲、汉军之九卿,确议具奏。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41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对于民族平等的探索。教师活动:的确,对于民族平等的探索在清朝并未止步,而对于民族平等的构建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边疆的治理。那么同学们对比这三幅地图,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呢?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出清朝前中期疆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疆域十分相似。材料分析:材料一: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材料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大义觉迷录》教师总结: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清王朝版图的构建中分析出与民族相关的因素,体悟民族平等的重要历史作用分析材料,总结清王朝构建统一版图的意义。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法致社会危局——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社会之危材料分析:“凡斗殴,以手足殴人不成伤者,笞二十”;“凡宗室、觉罗而殴之者,(虽无伤)杖六十徒一年”;“凡奴婢殴家长者,(有伤无伤,预殴之奴婢不分首从)皆斩”; ——(清)刘统勋:《大清律例》卷27《刑律·斗殴上》教师提问:从这些法令中可以看出清朝对于人民的政策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表述出清朝社会的不平等。教师总结:这样不平等的法律政策显示了政府对于不同人群采用不平等的态度,社会在这种不平等之下发展越来越差,故而访问者约翰巴罗曾经在书中描述过清朝底层人民的惨状。在这样的不平等之下,最终导致了——白莲教起义。(二)人口之危展示表格和图片材料,教师分析。清朝人口激增,而耕地面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扩大,所以就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同时耕地技术没有大进展,仍然采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耕种方式,最终一定会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下降,人民生活压力也就增加了。故而,社会上地价飞涨,人们越来越买不起地,种不起粮食了。思想之危教师与学生对比同时期东西方产生的重要思想事件,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清朝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什么由国家造成的大事吗?引导学生说出文字狱。教师展示:文字狱的几个案例并分析教师分析: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不敢发生,思想封闭禁锢,而同时期的西方已经产生了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与幸福,伏尔泰与卢梭等人成为了思想探秘的先驱者。对于思想,清朝采取杀戮禁锢,西方采取发展求进,二者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封闭之危材料分析:“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禁海令》教师分析:在各国主动扩大对外交流交往范围的时候,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愈发严格,从四口通商到只留广州十三行处理对外贸易事务。从此,清王朝大踏步地走向封闭,走向危机。 阅读材料,体悟清朝社会现实通过数据、图表等了解清朝的人口现状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数据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理性分析问题
四.课堂小结——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清朝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迷离的朝代,著名使团来访成员约翰·巴罗就曾经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来访前,英国使团怀着激动与向往踏上征程,来访后,他们又以暴虐和压迫来形容当时的社会。清王朝沉浸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美梦与幻想中,注定也会在这样的幻想中走向灭亡。时光漫溯至今日,我们步入了一个依法治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培养个人品格。我们应该始终保有忧患意识,主动迎接时代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总结本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梳理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的设计来源于大学的专业课程中,老师和同学们提到的清代法律体系建构。同学们的分享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也利用“法律”作为本课的线索。清朝法律体系的构建其实可以延伸出许多内容。首先,清朝法律体系奠定的是清王朝最根本的政治底色。清王朝以法律确定其统治的状态。此后我用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皇帝怎样利用法律体系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从而引入奏折制度与军机处。清朝的政治构建让这两个制度能够合法化地被利用,从而在最后导致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梳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其次,在清朝的法律体系中,隐含着一种对于民族平等的探索,虽然这种探索并没有得到最后具体的实施与完善,但是仍然是专制王朝中的一种转变的可能。我便利用《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的叙述,引导学生探究清王朝对于边疆的管理措施,并在最后帮助学生梳理清朝前中期版图构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之后,清朝的社会危局也可以用法律来体现。平等的美好设想之下还是深厚的不平等现实,通过这种幻想与现实的对比,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清朝社会危局的同时,体悟专制制度从根源上的封建腐朽属性。最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能够不仅了解到史实,更能体会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维系,而法律本身也是需要不断修正的。面对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更要保持一颗对外开放,学习包容的心,筑牢家国情怀,奠定唯物史观。故而,本课以法律为线索,让学生在学习清朝史实的过程之中也同时了解法律可以作为见证一个时代的重要史料,在课程讲解中渗透史料实证精神。多种史料在课程中的应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总的来说,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可能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其中也必然存在不足。在此向所有为本课设计提供灵感的老师与同学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也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