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9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企图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戊戌变法,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主张民主、科学、力图通过思想改造挽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内容的编排上来看,主要包含三个要点:其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其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时序性。新教材减少了一些初中就已体现过的基本史实,而增加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皇族内阁”的阐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清王朝的腐朽性以及立宪派和革命派是在对清王朝彻底失望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体现出新教材对机械性重复初中教学过的内容,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本课主题为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影响,分为两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失败导致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而转向革命以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为辛亥革命提供指导思想,加之全国各地革命运动的尝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借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其中,民族资产阶级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小,但为了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有全面的了解,特将此部分内容详加讲解,突出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第二课时主要讲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重点在于辛亥革命期间国内政治形势的复杂性,进一步分析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的抉择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就不能完成挽救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重要内容,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较深印象,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主干史实,并能够提出自主学习当中的困惑。但对教材的阅读不够仔细,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欠缺建立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对于核心概念的认识不够,只有较少同学能够与单元主题、本册主题相结合抓住本课的主干线索。教师在讲解时需解决:辛亥革命的时间跨度、辛亥革命期间国内政治形势的复杂性、辛亥革命对国家政体转型的意义、辛亥革命对国家法治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从时空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性质和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以及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责任内阁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通过相关史料的解读,全面客观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对于这样的结果,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避免从单纯的“阴谋论”解读,而是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重点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绝不是一两场革命就能推翻的,据此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后续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评价设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山雨欲来(辛亥革命的背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板书
(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挽救中国于危难之际?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结果如何?新课讲解:黑云压城展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1、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2、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核心精神是“大权统于朝廷”1911年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影响。预设学生回答: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都没有拯救清王朝,甚至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教师点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和国防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式教育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是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特别是皇族内阁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政府绝望,认识到: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风雨满城1、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学生活动:结合民资工业分布图及材料,分析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材料一近代民族工业分布图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0页历史纵横预设学生回答: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状况:发展艰难,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且外国商务所以日盛,中国商务所以日弱者,何哉 益外国有保商之人,而中国未有也。外国有保商之政,而中国未有也。盖兴商必由于保护,无保护则虽日言兴商而不能兴,无人与政以为保护,则虽日言保护而亦不能保…官与民隔膜,上与下隔膜,官自视过尊,官上之官自视益尊,言与民不相见,上与下不相亲,臂诸一人之身,上下血脉不相贯通,乌得不病,今请设商官,先洗去官场一切习气…洗上下欺罔之习,盖一弊除则百弊清,特视用人何如耳,用人得力,又有商律以为法守,认真举办,实力保护,商务未有不兴者。——张弼士《振兴商务条议》(1903年)材料二:谕军机大臣等,振兴商务,为富强至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王文韶面奏粤东商人张振勋在烟台创兴酿酒公司,采购洋种葡奋,栽植颇广,数年之后,可当坐收其利。又北洋出口之货,以驼绒羊毛为大宗,就地购机仿造呢羽毯等物,亦可渐开利源,著荣禄饬令该员吴懋鼎、张振助等即行照案举办,但使制造益精,筛路畅旺,自可以暗塞漏危。务令该员等各照认办事,宜切实筹办,以收实效。——《光绪东华录》材料三:洋酒之输入与年俱增,每年消费达数百万元之巨,其利权已半为外人所攘夺矣……诚以外洋既办有成效,中国亟宜实力振兴,挽回外溢利权。——《张弼士生平事略》预设学生回答: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清末新政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收回路权运动的兴起。教学活动:分析民资发展的原因,并分民资的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辛亥革命兴起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三、甲光向日材料二:邹容、陈天华及章太炎及其著作图片预设学生回答: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材料三:辛亥革命前各地建立革命团体的状况预设学生回答: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基础材料四: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及其局限性,讨论三民主义与革命有何关系? 预设学生回答: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纲领材料五: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预设学生回答:各地反清武装起义为革命做了尝试和预演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及进军示意图的图片预设学生回答: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军防空虚。教师活动:总结辛亥革爆发的原因。 1、通过时间轴展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受到的侵略以及为挽救中国危机各阶级做出的尝试,引导学生得出“列强入侵,民族危矣”的结论。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无法完成拯救危机中的中国的现实出发。 2、通过材料解读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是偶然,而是由于当时国内各种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决定,是经过革命党人精心准备的。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多角度分析和探究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通过文字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增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4、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分析民资发展的发展状况、特点和原因5、通过展示历史人物照片和辛亥革命前各地建立革命团体的历史地图,使学生学习从历史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分析其史料价值。6、通过回忆初中所学,完成表格,使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并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为理解日后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7、通过出示历史地图,认识武昌起义前各地武装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的具体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霹雳春雷与震耳发聩(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霹雳春潮(过程)展示材料:材料一、武昌起义图片和孙中山就职照片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武昌起义的概况以及中华民国建立的主要情况。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示意图 教师点拨:分析武昌起义后,中国国内各势力的反应和活动,清政府为镇压革命被迫重用袁世凯,袁世凯借此逼宫,控制了清政府。袁世凯一边对革命党人进行军事威胁,一边利用革命党人急于统一的心情进行政治诱骗。帝国主义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威胁。而革命党人内部混进了一大批立宪派和旧官僚,这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对革命党人进行施压。最后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教师活动:展示中华民族建立过程中的大事件时间轴,简单介绍中华民国建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款,思考《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思想和原则?有什么意义?其目的为何? 教师活动: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发生的重大事件。 正耳发聩(影响)展示材料:材料一:不同时期溥仪的照片 大清皇帝 普通公民材料二: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的历史照片 文字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林伯渠材料三:三张民国初年有关社会风俗的照片 文字材料:辛亥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漸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受、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材料四: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图片 文字材料: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房六百多家,新增资产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其中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张謇的南通大生集团在1921年期间获利一千六百多万两。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是空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必修2》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预设学生回答: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礼仪、社会习俗向平等、文明、健康方向变革;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成败困局(评价) 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来······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材料二:1911年的辛亥革命,基本上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清王朝是灭亡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埋葬它,用什么代替它。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大多数,毫无关系。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问题情境:阅读以上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为什么?教师点拨: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任务是否完成。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预设学生回答: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师点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因此,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加之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强大,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它还不够彻底。尽管它存在着种种的历史局限,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它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结束语: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作为一场彻底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这种勇于牺牲自我、为国献身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通过出示武昌起义后形势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当时国内各方势力的博弈,避免学生从单纯的“阴谋论”解读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这一历史结果,而是能够看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场革命就能拯救中国,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临时约法》的具体内容,总结其体现的原则及意义,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文件的性质和作用。4、通过图文史料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5、通过史料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多角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增强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充分体现“时空概念”,运用时间轴对各重大事件的发生进行排序,增加历史地图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地理情况,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贯彻落实了核心素养。另外,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引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例如引导方式有待改进、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分析过多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