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腆着( ) 啐了一口( ) 兀自( ) 轩敞( )( )
2、课文选自( ),这是一部( )小说,作者( ),清代小说家。
3、读古典小说,要注意品味区别与现代汉语似是而非的词,看看下面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吗?
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⑵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
⑶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⑷把方才那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⑸在下倒有个主意。
4、“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横披”而不用“披”,为什么用“腆着”而不用“挺着”?
5、读全文,把握情节发展思路,完成下题。
开端
再发展
结局
告贷应试
屠户治疯
6、文中写范进邻居送蛋、送酒、送米,又出主意为他治病,是否为了表现“邻里情”?
二、同步解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入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7、以上文字描写的场面是( )
A.范进发疯 B.范进乐极生悲 C、范进得病 D.范进喜极至疯
8、作者对范进发疯的病态描写生动而有层次,可以分为四小层,用最短的文字概括每层内容。(每层不超过四个字)
(1) (2)
(3) (4)
9、画线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A.对比强调 B.描写烘托 C.讽刺夸张 D.借物抒情
10、选段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找出侧面描写的人物?从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世人怎样的心态?
11、“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中的“飞”字是否恰当,为什么?
12、试分析范进中举后疯癫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
1、tiǎn、cuì、wù、xuānchǎng
2、《儒林外史》;章回体长篇讽刺;吴敬梓
3、⑴古:一同考取秀才;今:一起作案。⑵古:就;今:即使⑶古今都是“规矩”之意⑷古:顾虑;今:谨慎⑸古今意都为对自己的谦称。
4、这两个词勾画出了胡屠户粗俗的嘴脸。(意思相近即可)
5、横向上:发展、高潮;下:考中秀才;喜极而疯;举人来访(意思相近即可)
6、不是。足见世态人情的炎凉。中举前众人不理不问,中举后他们趋炎附势,巴结权贵。
二、
7、D
8、(1)昏倒(2)疯跑(3)跌倒(4)疯走上集
9、C
10、范进的家人,报录人,邻居。趋炎附势。
11、恰当。写出了范进的疯劲。
12、范进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热衷功名,醉心科举,屡试不中,而今意外中举,神经承受不了,喜至于疯。
《范进中举》习题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乙)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1、(甲)、(乙)两段文字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2、(甲)段文字描写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有四个层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文字中张乡绅主动拜访中举后的范进,并送银赠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文字中写老太太“慌”和“哭”,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这些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范进为什么喜极而疯。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范进进学》,完成5—8题。
荏苒三年,(周学道)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著幕客,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
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著实赞扬了一回。
(选自《儒林外史》)
5、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生”?
6、根据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进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荏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写出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范进考了二十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
参考答案:
一、
(一)
1、甲文描写细致,有细节,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是语言描写。
2、昏倒 疯跑 踹进泥坑 疯走上集;达官显贵之间互相攀附利用
3、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范进。作用是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4、范进一生苦苦追求,从20岁到54岁,长期感受到世态炎凉,清楚地知道剥削阶级拥有什么样的特权,几十年极端贫困的生活及卑下的地位,让他对中举梦寐以求。他不顾一切地参加考试,是盼着一旦梦想成真,一切苦难就会过去,他将拥有一切。中举后他心理上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喜悦和变化,因此喜极而疯。这种现象正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
5、“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
6、考中秀才 时间渐渐过去
7、外貌 穷困潦倒,凄凉可怜
8、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较阅读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二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写作背景
《范进中举》写于18世纪中叶,当时,正值清朝雍正、乾隆两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统治者既大兴文字狱,又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人士,此时的科举制为害甚是深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风气中。而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时,有识之士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封建势力仍旧掀起一股复古逆流。吴敬梓与鲁迅分别把对现实的深恶痛绝诉诸于彼此的作品中。
二、思想内容
1、主题: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联系,《范进中举》主要意旨是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的罪恶,反映世态炎凉;而《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其意义更加具有普遍性。
2、人物性格:范进与孔乙己都注重体面,讲究信用,生活艰难,不会营生。两人的人格都发生了严重扭曲。但他们的性格又是有差异的:范进有幸中举,可谓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他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二者命运迥然。
3、性质:《范进中举》写的是一场悲剧,结局圆满,《孔乙己》则是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
三、语言运用
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而疯笑是不完全相同的。孔乙己之乎者也,言行迂腐,人们把他当作笑料,这深刻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范进疯笑则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八股取士的毒害之深。
四、文体和结构方式
1、文体:《范进中举》是篇典范的、标准的古白话小说;《孔乙己》则是初创之际的中国现代白话小说。
2、结构方式:《范进中举》全篇顺叙,它是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其中一回,就事情本身来说,结构不算很完整;《孔乙己》则是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且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虽属短篇,但结构十分完整。
五、写作技法
1、《范进中举》直接运用第三人称描写。写范进中举之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小说突出地体现了“婉而多讽,感而能谐”(鲁迅语)的讽刺艺术: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写胡屠户运用了这种手法;写范进的疯态的典型细节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
2、《孔乙己》是通过孩子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真切。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把旧中国缩小成一个鲁镇,又把焦点放在咸亨酒店这个场景里,每次都与人作简短的对话,其实这四次对话,都是现代象征戏剧中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联想力,让人听见后去感受其内涵。并不是普通小说的人物对话。
《范进中举》综合资料
一、谋篇立意
课文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以科举为线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的可怜遭遇。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丑态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
三、写作方法
1、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胡屠户是做杀猪卖肉生意的,所以,他的话始终离不开猪油、猪肉。
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幅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3、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境况的对比;胡屠户对他态度的对比等等。范进中举之后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
⑷本文语言通俗、洗炼,富有表现力。
四、重难点导析
1、对文章第五段的诠释。
这一段人物描写,主要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发疯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一个“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与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第三层的细节设计得很妙,让他踹在塘里,既不牵强,又足以漫画式的加以“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的对话,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理智冷静,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作者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炎附势的心态已经显露。
2、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他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也没人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而他总是“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疯疯癫癫,更是丑态百出。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才清醒过来,醒来后惟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作者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和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人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
胡屠户:是小说着力描写的另一人物,他眼光势力、庸俗自私。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通过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
张静斋:一个赫赫有名的乡绅,范进中举后,急忙造访,又是赠银又是送房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范进如今成为新贵,张乡绅忙着拉拢勾结,以便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小说借这个人物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虚伪、黑暗。
人物描写的方法
侧面烘托的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很显然的。倘若只作孤立的人物 描写,那韵味可就寡淡了;有了侧面烘托,那场景就够热闹,够可笑的了。侧面描写的有范进的人,又有报录人和邻居,场面不小,气氛浓烈。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的对话,错落有序。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描写,又有差异。作者把握了年龄和身份,写老太太是“哭道”,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掌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势附炎的心态已经显露。
语言和行动的个性化描写:在刻划人物形象时,作者不作主观的说明,而是让形象本身来说话,使读者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中看到本质性的东西,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在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能根据不同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物个性特征来加以表现。例如张乡绅那套封建士大夫式的语言和送钱送房子之类的行动,胡屠户的市侩语言和市侩动作等等,都极其自然地体现了各种人物的不同身份与个性特征。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把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然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用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原因,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托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写作特色
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对照,揭露人物虚伪丑恶的嘴脸,是这篇小说讽刺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胡屠户这个形象,作者就是通过他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的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在范进中举之前,什么“穷鬼”、“现世宝”、“尖嘴猴腮”,把范进一骂一个狗血喷头;中举之后,胡屠户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原先说自己“倒运”,错把女儿嫁给了范进;如今又吹嘘“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当初在范进一家面前骄横至极,“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现在则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胡屠户这些截然矛盾的言行,说来和做来是那样的自然和自得,这正好表现了一个市侩的性格特征。通过这种对比描写,胡屠户的庸俗势利面目得到了最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用生动的细节和场面,展示人物的灵魂,给以辛辣的讽刺。范进喜极发疯一段描写,就是精采的白描。作者以洗炼传神的笔墨,对范进的狂态作了淋漓尽致的刻划,和盘托出了这个人物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恶灵魂,令人感到可憎可恶亦复可笑可怜。作者对胡屠户的描写,更是处处笔带讽刺。胡屠户替范进治疯一段,写得尤其诙谐辛辣。又如写胡屠户接银子时的虚伪动作:“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市侩加吝啬鬼的口吻情状,跃然纸上。作者不加任何说明和议论,而褒贬之意却让形象本身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无一贬词,而情传伪毕露”的白描手法,正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很重要的一个特色。
通俗、洗炼的语言:语言通俗、洗炼,富有表现力。比如写范进卖鸡:“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地,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仅用二十来个字,就把穷愁潦倒中的迂夫子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人物的对话具有口语化、个性化、形象化的特色,能够活脱脱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气质和性格特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胡屠户的对话中,作者用了很多群众的口头语言、谚语和俗话,这对于表现这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
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之下的某个细节,发掘它的典型意义,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范进在集市上卖鸡的滑稽情景,联系起后来他的颠狂与发迹,意义就显得十分深刻了。邻居去向范进报告中举消息是“飞奔到集上”,巴结心理暴露得多么深刻!胡屠户见范进衣裳后襟皱了若干处,一路上低着头替女婿扯了几十回,由一个凶暴的岳父变成了拍马屁的奴才。当范进拿给他两锭银子时,他伸手缩拳的动作,把他口是心非的丑态及爱财如命的肮脏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的艺术夸张的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艺术必不可少的手段。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的巴掌再也弯不过来,等等,都因作者运用了合理的艺术夸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有力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更深刻的批判作用。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有所了解,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2、对全文进行解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能够简明扼要的复述故事情节
3、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和解释,并能举一反三,对于使用次数多的词要能找出其不同的解释。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的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3、了解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解释。
教学难点:
1、有一些词的用法与现在大相径庭,如:我老小,古义是老人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则表示自己是家中年龄最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2、对文中的一些语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要理解。如胡屠户说话的前后不一致体现了他唯利是图的虚伪实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三位同学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吴敬梓和写作背景作一下介绍。
2、老师对学生所介绍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补充完整,使同学更加深刻的了解故事的写作目的。介绍内容如下:
A、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 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 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B、《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C、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老师带着同学,开始从头讲解这篇文章。
由于老师在课前 时都有叫同学预习,而且文章的理解并不复杂,多以文 章的整体串读只需要二十五分钟。期间引出picture文件夹中得picture1,picture2,picture3,同时还要点出重点字词,以文章下方的字词解释为主,小说中的文言字词通常不是很多,要注意的有:
1、字词: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xūn)
癞虾蟆(lài) 阎王(yán) 攥紧(zuàn)
带挈(qiè ) 腆(tiǎn) 啐(cuì)
嗑(kē) 讳(huì) 兀(wù)
绾(wǎn) 轩敞(chǎng) 瘟(wēn)
桑梓(zǐ)
2、解词: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倒霉,交上坏运。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考虑。
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省,知觉、明白。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
盘费:旅费。
尖酸:说话尖刻。
小心:顾虑。
何消:哪用得着。
些须:很少。
桑梓:家乡。
三、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在文章讲解完以后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细节理解。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请一个同学对中心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同学自己讨论两分钟,最后大家自由发言,对之前同学的答案进行完善和总结。最后老师把大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整理,给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
五、课后思考。
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 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六、课后任务。
有同学自愿组织成小组,以情景剧的形式演故事中的某一个片段。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方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了解封建科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范进的艺术形象。
2、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讨论论辩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后,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可获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可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荣耀;更有甚者,喜极而疯。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一起去认识古典文学长廊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
出示本节课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
2、分析胡屠户等形象。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出示自学指导一:
1、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材料,小组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幻灯片辅助了解。
2、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出示字词自学检测。
3、概述课文内容。要求:说清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100字以内。(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巡视,引导抓住重点。
三、再读课文,比较分析胡屠户、众乡邻等形象。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粉墨登场: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出示自学指导二:
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情节:
胡屠户:
众邻居:
张乡绅:
小结:
学生默读全文,完成图表,小组交流完善。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明确: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粗俗势利。
众乡邻:嫌贫贪富、前倨后恭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封建科举的流毒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四、课时小结。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变化,各色人等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丑态跃然纸上。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轻贱,因此,读书求功名,社会风气功利,范进就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面对这一重大转折,范进自己又有哪些变化呢?
二、出示课时目标:
1、分析范进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方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了解封建科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三、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出示自学指导三:(小组讨论)
中举前后范进自己有什么变化?
出示范进中举前后吃住用地位变化的表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资料,并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对别人的态度变化,分析范进形象。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
四、追本溯源,各抒己见。
出示自学指导四:
1、金榜题名,本是人生美事,可范进为什么疯了?结合范进发疯的段落,读,想象其心理,从而体会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思想的毒害。
2、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小组讨论后,交流。
明确:从个人结局来说,圆满的,揭露讽刺了封建科举制,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悲剧。
3、这出以喜剧形式写出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
《范进中举》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让人们看到当时真实的可悲的社会。若世上事事如此,岂不是民族、国家的悲哀?
五、作业(知识拓展)。
正确认识科举制度。
六、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可笑 可悲
胡屠户 范进中举 众乡邻
张乡绅
——社会环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标题、作者)。
二、活动一:绘声绘色讲故事
㈠复述故事。
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师生共评,并补充遗漏的重要情节。
㈡畅谈感受。
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可笑、荒唐、啼笑皆非……)
说明:从学生的心灵感受扬帆起航,从学生的阅读体验解读文本,是教学的起点。力图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三、活动二:入木三分评故事
教师从学生所谈感受中,选择一个可以统挈全文的词,作为下一步深入研读课文的切入点。
㈠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1、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词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啼笑皆非、不可思议……)?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读,勾画,批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能说,交流一定要充分。本文是自读课文,难度不大,很多东西学生自己都能读懂——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就不应再作为教学的内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才能做到“以学为主”。
㈡点拨整合,深化认识。
1、体验对比的效果。
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也是穷形尽相。请分组设计一种形式体现这种变化。
比如可以参照下面的句式说话:
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说话时既要先引用原文,做到言之有据,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做到言之有物。
比如可以模仿语气朗读或表演前后两个片段;比如可以画漫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比如:由“岳父”到“老爹”——
中举前:范进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岳父见教的是”。
中举后:“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小结:作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就是对比。对比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起到相反相成、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2、感受细节的力量。
⑴范进中举发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指名朗读,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好,说出你的理由。
①昏厥:“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生动地写出了范进如在梦幻中的情景,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写出了已经失常变态的范进,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极有讽刺意味。疯跑:“噫”,表明范进惊喜过望。“飞跑”,渲染范进的疯劲儿。跌倒:“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疯走集上:“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这些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②想象“好”字的内涵:如果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种种甜酸苦辣,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小结:这一段描写范进看见报帖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揭示了他内心和外形的矛盾。运用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文字的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却有辛辣讽刺的力量。
③观看视频。你觉得视频中哪个细节表演得最到位?
⑵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要求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表演。讨论: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哪个细节最精彩?
揭示了胡屠户语言和动作的矛盾。“攥”“舒”“缩”“揣”四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胡屠户的心理。当时的胡屠户见钱暗喜,却假装客气推让,又害怕弄巧成拙,担心范进当真收回银子,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他在推让过程中极不自然,极不干脆,是“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当从范进口中再次证实银子的确是赏与自己后,他便收起客气,“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一动作之快,与之前全然不同,活画出口是心非、贪图钱财的小人相。
3、探究主旨的深度。
⑴话题一: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
可怜: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20多次,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他只是唯唯诺诺;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逆来顺受;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中举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低下,让人感到世态的炎凉。
补充:小说描写范进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这个时候已经是12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的,非常猥琐、非常悲凉的图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入考场以后,因为年纪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几块。
可悲:中举前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他,面对尖刻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堂堂七尺男儿,本有谋生的能力,竟使家人“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对功名疯狂追求到这种程度,真是可悲!
补充:为什么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一考再考?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读书人都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跃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可笑: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补充:范进是怎么会中秀才的呢?胡屠户说:“是宗师看见你老,舍与你的”,并非捕风捉影。范进的“宗师”周进和范进有类似的遭遇,所以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后来把范进的卷子硬着头皮看了三遍才看懂,别的卷还没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后来范进又中了进士,更是忘乎所以。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到处卖弄自己的学问,让人家对他仰慕,甚至恬不知耻地说:“苏轼是我朝的普普通通的人,凭什么大家都夸扬他呢?”他连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都不知道。
可气: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可见,范进,绝不是个老实人,或者说,本来是个老实人,后来不老实了。
可叹: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⑵话题二: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这是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说,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四、活动三:文采飞扬编故事
运用讽刺手法写作小作文:(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
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2、范进上任之后。
3、假如范进与孔乙己相会在咸亨酒店(先读一读《孔乙己》)。
课件17张PPT。 学习目标一、①运用圈点勾画法自学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三、理解对比和讽刺的写法与作用。二、通过范进及周围人的状态变化,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3、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故事梗概4、课文结构分析A、 插图一B 、 插图二C 、 插图三D 、 插图四5、思考与练习2、重点词语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1342346785910111213141516 《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
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课文结构 :思考与练习 : 课后继续阅读课文,比较
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
状况的显著变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具体分析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
和社会地位(中举前、中举后)2、思考与练习3、归纳作品主题4、布置作业A、为什么中了举人反而疯了?B、分析人物性格特征。①住:茅草屋
②穿:破烂衣服
③吃:小菜饭;不知猪油味;像是饿了两三天,饿得两眼看不见
①邻居: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提两只鸡的;有搬桌 拿凳的。
②胡屠户:送肉送钱
③张乡绅:送银赠房
①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②邻居:家里饿了两三天,邻人无人理会。①邻居:口口声声称“范老爷”
②胡屠户:称“文曲星”“贤婿老爷”
③报录人:献计治疯。
④张乡绅:拜会称兄联谊
唯唯连声
甘受屈辱
醉心功名对“胡”虚伪势力
对“张”奉 迎自如
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是一个热衷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前 后尖嘴猴腮
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
一副
大肠
一瓶
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①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②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①连斟两碗酒……
②一个嘴巴打过去……
③一路低头替他扯了……
④千恩万谢,低着头……
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形象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
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
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
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
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
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
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
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
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
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
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作品主题归纳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
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
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
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
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
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
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布置作业:1、 范进中举了,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什么说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2、讨论: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课件29张PPT。探究目标 1、探究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
3、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一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
小组内再深入探究,组长整理完善,准备班
上交流。合作探究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噫!好!我中了!形象分析范进范进发疯的过程昏 厥
|
疯 跑
|
跌 倒
|
疯 走 上 集形象分析对范进疯态的描写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范进是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形象分析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形象分析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享尽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中举前中举后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事态度住茅草屋,吃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
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捉两鸡的,有搬桌拿凳的,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送银赠房被丈人骂作“现世宝”
“癞蛤蟆”“尖嘴猴腮”邻里无人理会邻居众人口口声声“范老爷”
报录人献计治疯
丈人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拜会,称兄联谊甘受屈辱
唯唯连声
(不顾一切去参加乡试)对张奉迎自如
对胡势利虚伪 范进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他悲苦辛酸的命运,一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
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都同他热衷功名富贵却又长期落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穷得绝粮断炊,连老婆和老母亲都不能养活,这便招致丈人胡屠户和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笑;而这遭人白眼的处境,又形成他自轻自贱、逆来顺受、“唯唯连声”那样怯儒、卑微和屈辱的性格。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 形象分析 你从范进的这种变化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苦苦挣扎、得意忘形身影,畸形的心态;让我们感受到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形象分析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
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
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
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形象分析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
运用了夸张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
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形象分析范进喜极而疯又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
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
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
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
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该死的畜牲!你中了甚么?形象分析胡屠户 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什么现象? 称呼长相学问动作贺礼现世宝、癞蛤蟆贤婿老爷、文曲星尖嘴猴腮体面的相貌不是你的文章好,宗师舍
与你的。才学又高横披衣服、腆着肚子
一口啐在脸上
骂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壮胆,手颤起来,
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一副大肠,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形象分析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文曲星打得吗?权变权变形象分析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
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
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
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 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幸会!幸会!世先生!形象分析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
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
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
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形象分析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
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
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
会的世态炎凉。形象分析范
进
中
举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中举前中举后家境贫寒
忍气吞声
地位卑微
卑怯畏缩中举发病
地位顿变
谦卑恭敬热衷功名
随意辱骂
粗俗势利
厉声训斥
蛮横倨傲千种夸赞
万般讨好
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奔走效力
热心帮助嫌贫爱富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老奸巨滑不屑一顾形象分析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的基础上,照样子分别给范进、胡屠户和《范进中举》下一句话评语。
例如:
张乡绅:一个圆滑世故的封建贪官。
封建官场关系网上的一个顽结。
点评练习 参考答案:
范进:
胡屠户:《范进中举》:
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一个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的市侩小人。病态社会的百丑图。
投向科举制度的匕首。鲜明的人物形象二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一 夸张、对比手法;艺术特点艺术特点高超的讽刺(1)夸张性的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
的写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
人中虽不普遍,却也是会有的。当时的读书
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
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具有
尖刻的讽刺效果。 艺术特点高超的讽刺(2)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
对比主要运用于胡屠户身上,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讽刺鞭挞何等深刻。 艺术特点高超的讽刺(3)富有讽刺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和富有戏曲性细节描写,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例如“像你这尖嘴猴腮,……就想吃天鹅屁。”表现当时胡屠户越训斥语言越尖刻,越来气。写范进看到报帖时的言行,屠户给女婿扯衣襟的细节等等,都令人感到可笑、可鄙、可悲。 ?
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特写镜头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退推让的
心理,讽刺意味十足。典型细节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课文小结课件23张PPT。吴敬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范进中举 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
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体制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1、吴敬梓,字 ,号粒民,晚年自号 ,
安徽全椒县人。 代小说家。著有长篇讽刺小
说_________,《文木山房诗文集》等。
敏轩文木老人清《儒林外史》2、《儒林外史》是一部 小说,共55回。主要描写封建________ 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_________的腐朽和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的影响。章回体长篇讽刺知识分子科举制度 作家作品关于封建科举制度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
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
考试分为三级:(1) (2) (3) 。乡试通
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 ,
第一名称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春天在礼部举
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 ,第一名为 。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
中后统称为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 ,第二名俗称 ,第三名俗称 ,合称为三鼎甲。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乡试会试殿试举人解元贡生会元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掌握字词:
带挈(qiè) 醺(xūn) 腆(tiǎn)着
拙(zhuō)病 兀(wù)自 侥(jiǎo)幸
绾(wǎn) 攥(zuàn) 不省(xǐng)人事
锭(dìng)子 星宿(xiù) 报帖(tiě)
长(zhǎng)亲 行(háng)事多音字辨音组词:
(xiù)(星宿 ) (tiē )(妥帖 )
宿 (sù )(住宿 ) 帖 (tiě )(请贴 )
(xiǔ)(一宿 ) (tiè )(画帖 )
模 (mú)(模样 ) 颤 (chàn)(颤抖)
(mó)(模范 ) (zhàn)(颤栗 )
长(cháng)(长短) (xù )(畜牧)
(zhǎng) (生长 ) 畜(chù)(畜生)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情节写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1—2段3—5段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6—10段胡屠户治疯11—12段写张乡绅拜会,赠银送房;胡屠户受赠,千恩万谢。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形象分析范进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用了什么描写?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 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神态。语言描写中 “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又用了什么描写?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 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又用了什么描写?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又用了什么描写?“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范进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他悲苦辛酸的命运,一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
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都同他热衷功名富贵却又长期落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穷得绝粮断炊,连老婆和老母亲都不能养活,这便招致丈人胡屠户和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笑;而这遭人白眼的处境,又形成他自轻自贱、逆来顺受、“唯唯连声”那样怯懦、卑微和屈辱的性格。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 形象分析形象分析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
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
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
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形象分析胡屠户 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什么现象? 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迎、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胡屠户的态度:前倨后恭 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
——吴敬梓诗 其主要性格特点是: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形象分析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形象分析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总结①个性化的语言。②夸张、对比的手法。写作手法 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总结课件16张PPT。 范进中举吴敬梓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4.提问。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1.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2.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范进的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的下层知识分子。三、小结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第二课时探讨一下本课描写的其他人物形象: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乡邻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由此可见他的老奸巨滑。3.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他们的趋炎附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小结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黑暗的封建社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