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1 信息类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1 信息类阅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8 00: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特点: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术性文章。
特点: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
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例:《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修辞立其诚》
3.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
特点:文艺评论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例:《说“木叶”》
4.时评,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
特点: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
例:《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5.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特点: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
例: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 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中心论点: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
(1)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心论点: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儿来》
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中心论点:守法就是正义
2. 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事理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事例论据,第二段列举流体静力学和电的发展,都是源于社会的状况和需要;第四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增强了说服力;第五段“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3. 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①举例论证。作者运用了流体静力学和电的发展,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等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②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③比喻论证: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①例证法: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②对比论证: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对比。
③比喻论证:“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比喻不作调查研究,凭主观去毫无目的地开展工作;“漆黑一团”比喻对中国古代史,近百年历史一无所知;“消化不了”比喻对马列主义不知深入理解,不领会精神实质。
④引证法:如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木叶“》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拿来主义》
文中第3段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错误,鲁迅采用了类比论证。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三)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1. 标注关键词句
关键词:表示范围、程度的频率词,时态词,指代词,肯否词,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概念词等。
内容句:能揭示文章题旨、中心论点的语句;②每一个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③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结构句: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例: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2)年代时间(多依次出现)、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及范围限定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几乎、凡、凡是、所有、全、都、仅仅等)。
(3)重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基本、根本、十分、非常、总共等)。
(4)表示已然与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现在、了、将等)、或然与必然(如:假如、可能、如果、或许、预计、一定、必然、肯定等)的词语。
(5)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和论证对象逻辑关系的词语
(1)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
(2)转折(如:但是、反而、可是、却、然而、不过等)。
(3)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
(4)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5)举例子(如:例如、如、比方说等)。
二、实用类文本
(一)新闻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例:《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
《县委书记的榜样》——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讯
《“探界者”钟杨》——通讯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讯
《包身工》——报告文学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评
3.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a.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例:
喜看稻菽千重浪 是正题,或者主标题,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是副题,或者是副标题
b.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新闻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抓住事情的核心,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目的是吸引读者看下去,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例:《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c.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d..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e.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记为“5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5)基本写法:新闻写作常常采用“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练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二)传记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由传主、事件、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评传则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来说,可分为文学传记和史实性传记。文学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史实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2.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包含人的生命、情感;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风趣。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3)概括性
概括性即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极具性格特点的人物;二是选择能够高度概括人物特点的事迹。
(4)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表达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才能与情趣则生动活泼、文雅诙谐。
3. 传记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怨恨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动作暗示等。
(三)访谈
1.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2.访谈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3.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a.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b.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c.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4.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a.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a.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b.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c.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5)访谈的形式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进行交谈。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a.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b.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
c.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
d.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e.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
(四)调查报告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或领导汇报的一种文书。
2.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
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
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的。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3.调查报告的主要类型,侧患比较分析名种数据。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介绍某地区、某单位在经济建设
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
2)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分析问题
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针对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
快速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查报告。
4)反映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主要针对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
食住行等实际情况而写的调查报告。
(五)科普文章
1.科普文章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例:《宇宙的边疆》——自然科学论文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科学小品
《中国建筑的特征》——科普文
(1)科学小品的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
a.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b.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c.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2.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
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3.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4.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标注出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5.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三、非连续性文本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查看标题: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可以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题目相关的信息。
3.提取信息: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①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②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③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④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5.注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