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4课 隆中对(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4课 隆中对(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0 19:18:01

文档简介

《隆中对》习题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本文第一句揭示哪些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些论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许多人认为本文虽仅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贯注。所谓“转”就是转换论证角度。想一想,哪一句是“转”,是转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王安石的心目中,“士”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6、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二、
1、第一句共揭示了三点:一、孟尝君能得士;二、士以故归之;三、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可以言得士”。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一句是“转”。这一句是“转”而从真正得士的角度来论证的
3、“士”是有本事治国的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要有雄才大略。
《隆中对》习题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汉室倾颓(    )  不可胜数(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孤不度(    )德量力
东连吴会(    )  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奸臣窃命(    )
此人可就见(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生遂诣亮(    )  主上蒙尘(    )
遂用猖獗(    )  内修政理(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三、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①好为《梁父吟》(    ) 
②贤能为之用(    ) 
③谓为信然(    ) 
④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②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③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________,最终的策略目标是________,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________,外交方面的方针是________,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________,另一路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每;常常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就;接近,趋向 顾,拜访 诣:去,到 蒙尘: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猖獗:失败 政理:政治 日:一天天 
三、①唱 ②被 ③是④作为 
四、①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②跨州连郡的人数也数不完;③然而曹操能战胜袁绍,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④我有孔明,如同鱼有水 
五、跨有荆、益 “成霸业”“兴汉室” 修明政治 跟西、南方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跟孙权结为同盟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 
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隆中对策
当时,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全文。
3、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三、小结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曰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异义。
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
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词性活用。
箪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名词作状语 用水壶
4、通假字。
信,通“伸” 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从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A、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B、省略句。 君与俱来。
C、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D、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分析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9、课后练习三。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三、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
陇亩lǒng mǔ 好(hào)为父 fǔ 颍yǐng 乐(yuè)毅 庶 shù 屯tún
卧wò 枉wǎng诣(yì)屏(bǐnɡ)人 倾颓(tuí) 度(duó)德量力
欲信(shēn 通“伸”)大义于天下 猖獗(chāngjué) 胜shēng数 抑yì
塞sài 沃wò 殷yīn 存恤(xù) 胄(zhòu) 戎róng 将jiàng
荆jīng 夷越(yí) 箪(dān)食壶浆
四、课文讲授
(一)疏通文意。
逐段翻译。
(二)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新课讲授
1、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探究学习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1)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不能单独与曹操或孙权抗衡,也就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2)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兵家必争之地,天然粮仓。
(3)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
三、课文精讲
(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
(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
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
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
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
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2)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1)用叙述的方式着重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特别是:“好为《梁父吟》”“常自比与管仲乐毅”等句更体现他的与众不同。
(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诸葛亮的才能。徐庶的评价,文末刘备的评价。
(3)对话方式,通过诸葛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2、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六、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u) 殆(dài) 沔(miǎn) 诣(yì)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第二课时
一、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二、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漳: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第三课时
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蓝图:“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4、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 方针 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二、检查预习
1、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2、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duó shēn chāngjué kuài dài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吴 会 殆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三、探究学习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对人物的刻画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象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五、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课件28张PPT。隆 中 对宋 司马光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出了分析。

时代背景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作家作品 司马光 (1019—1086)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夏县司马营村)人,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著。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按年代顺序排列实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2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1年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另附目录及考异各30卷,共300多万字,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巨著。司马光为《资治通鉴》耗尽毕生精力,书成后两年,于1086年逝世,终年67岁。 作家作品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祁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一代名相诸葛亮 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识记字词。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各自有哪些特点?
3、理清文章结构。
4、圈点疑难,感知文意。颍川( )猖蹶( )
汉沔( )挟天子( )
存恤( )戎越( )
胄( ) 殆( )
欲信大义( ) 诣( ) yǐngchāng juéxùyìzhòudàiMiǎnRóngxié 积累字词shēn 整体感知2、文中提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各自有哪些特点?曹操:汉室丞相,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相继投靠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整体感知3、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2) :司马徽、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 :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及对诸葛亮的器重。 当初,琅邪的诸葛亮居住在襄阳隆中,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颖川的徐庶和崔州平认为确实这样。州平,是烈的儿子。
翻译课文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颖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刘备在荆州一带,在襄阳寻访司马徽。司马徽说:“一般的庸俗学士,哪里能认清当前形势,能够认清当前形势的是一些杰出人士。这一带有号称‘伏龙’ 、‘凤雏’的人士。”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两人。”徐庶在新野见到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是不是愿意见到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前去拜见,不可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翻译课文 刘备于是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就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奸臣窃用皇帝的命令,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然而智慧与手段浅薄不足,就因此失败,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志向还没有终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翻译课文 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和他争雄的。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父兄三代的经营,地势险要而且百姓乐于依附,贤良而且有能力的人被他所用,这只可以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也。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不能据守,这大概是上天所用来资助将军的。
翻译课文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民众兴旺富裕、国家富足,但他不知道爱惜。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如果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势,安抚和睦边境少数民族,结好于孙权,对内修好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业就可以完成,汉室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于是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地亲密了。 关羽、张飞不高兴,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关羽、张飞就不再说了。
翻译课文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理解2、司马徽说诸葛孔明是“伏龙”、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这两个词有什么含意?徐庶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伏龙”“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阅读理解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4、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于为敌的结论。 阅读理解5、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结为外援。6、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阅读理解7、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作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政治蓝图:根据:成霸业,兴汉室。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结好孙权,联吴灭曹;
抚和戎越,内修政治。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 阅读探究 阅读探究2、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   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 阅读探究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信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用遂用猖蹶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国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一词多义认为对……说因此 运用,使用 任用,利用的确,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用地方地势国家国都文言知识归纳古今异义1、遂用猖蹶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5、凡三往,乃见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同“猖獗”,颠覆、失败凶猛放肆可以把表可能,能够南方近海地方南中国海用来用来……的东西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 今义: 总共平凡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成语积累 三顾茅庐 如鱼得水 人们对诸葛亮的感受,大多来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作家塑
造的艺术形象在读者欣赏时,可以依据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审美意识提出独到新颖的见解。所
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也可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结束语本课作业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归纳文言知识。
3、背诵并默写课文。
4、完成《尖兵题典》。
5、预习《三顾茅庐》。
课件15张PPT。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猜一猜——鞠 躬 尽 瘁死 而 后 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司马光隆 中 对疏通文意: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质疑
学习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
2、积累字词,归纳文言知识。
3、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远见卓识。
4、学习高度凝炼的语言,理解详略得当的选材。
5、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6、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作家简介 司马光 (1019—1086)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司马营村)人,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著。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理清结构: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 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语言、行动分别是什么?表现其什么态度和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问题探究:明确(原文语句回答)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敌的结论。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明确:地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明确:由于益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①准备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②行动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诸葛亮的惊人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见识探究人物形象
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作业练习:
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曹兵力雄厚,谋略出众,政治地位优 越不可与争锋和抚政权地利人和可为援不可图孙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荆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益州黄河长江联汉室可兴
霸业可成刘 再见!课件21张PPT。隆中对隆 中 对在湖北襄阳对策,下回答上湖北襄阳古隆中湖北襄阳古隆中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
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颖
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
子也。经常只有认为确实这样当时的人隐居隆中,抱负远大——正面+侧面描写居住承认、同意 翻译课文当初倒装句,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也”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
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
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寻访倒装句,状语后置哪里,表反问能够认清当前形势的是一些杰出人士是 翻译课文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
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
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
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
之。”也许,是不是,表示推测靠近,前去器重委屈一起委屈自己的车马未出茅庐,已声名远扬——侧面描写 翻译课文对……说应当降低身份,屈尊相访驾驶,乘坐车马拜访判断句 招致、引来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
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
计将安出?”前去、到崩溃,衰败估计才总共窃取皇帝的命令通“伸”,伸张 停止 翻译课文同“猖獗”,颠覆,失败 认为因此隔开于是 然而因,因而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
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
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确实挟持依附被谋取差不多,大约 翻译课文形作名,指贤能者,德才兼备的人 物资地方表示手段或凭借、目的。相当于“用来……的东西”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
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
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
可兴矣。”险要的地方富裕昏庸懦弱爱惜后代占据险要的地方安抚和睦时局变化复兴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信用显明、显著 翻译课文 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复言。”羽、飞乃止。感情解释好像名作状,一天天希望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侧面描写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才 翻译课文归纳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
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
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
更有戏剧性了。
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
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
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4.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三顾茅庐 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鱼得水通过阅读小说,比较史籍,你觉得诸葛亮
是个什么样的人呢?1、“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具有卓越的
政治远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2、隐士风范和孤傲的性格特点。3、淡泊名利,极有知识分子的尊严。 结合历史、《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高傲、自负。
智慧的化身。
令人忧伤的悲剧人物。
镇定、神机、诡异、柔情、刚毅、尖锐……
我的感悟 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中考前沿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东吴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卦阵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 相杜 甫课外补遗成都武侯祠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这是已故的董必武1965年1月游成都武侯祠的题联。
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是借用杜甫《蜀相》中的诗句。董老却抓住了诸葛亮一生中很关键的隆中对一事作为下联:“一番晤对古今情”。写得十分精彩,集诗、联、书、画为本体,令人叫绝。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陆 游课外补遗再见!课件28张PPT。隆中对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1、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2、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相关资料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 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土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1.诗词:2.诸葛武侯祠对联:“隆中”所在位置隆中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将军直枉驾顾之”?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仅仅是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吗?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 “奸臣”是谁?“主上”是谁?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奸臣”指曹操;“主上”指汉献帝。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是指什么?兴复汉室,统一中国。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人谋”。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对孙权,为什么“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指出这一 “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或战略方针):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
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统一中国。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 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起什么作用?本文结构隆中对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二、徐庶推荐诸葛亮三、刘 备 问 计诸葛亮对策抱负作铺垫侧面烘托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侧面烘托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2、夺取荆、益州二州,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根基1、从文中找出对诸葛亮和刘备总评价的话。
思考: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刘 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表现了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军事才能。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这正是诸葛亮辅佐他的原因。2、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在文中表现再哪儿?
畅论天下形势,为刘备设计政治蓝图。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A、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b、荆、益两州可作建立霸业的基础。C、修明内政是巩固政权的保证。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 备:   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诸葛亮: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一.古 今 异 义猖獗今古有意今古猖狂、凶猛而放肆失败故意有某种打算、想法二.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信”通“伸”, 伸张“已”通“以”, 以来犹然已信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自董卓已来然志犹未已今操已拥兵百万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还好像停止罢休同“以”已经然而这样同伸,伸张诚信 信用确实 谓因好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好为《梁父吟》外结好孙权情好日密说认为对…说于是凭借喜好 友好友好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君谓计将安出出郭相扶将为好为《梁父吟》谓为信然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大将 率领将要挟持吟唱是成为被遂用猖蹶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用因此利用运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壶,用水壶装。名词作动词。四.词类活用五.请说出句式特点1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 君与俱来。
3 时人莫之许也。
4 君谓计将安出?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疑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