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飞天”茅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8课
北凉 壁画 敦煌二七五窟
印度双天人 新德里博物馆藏
道教羽人 河南南阳麒麟岗画像石
唐 壁画 敦煌一五八窟
一、思想“新”变化
——思想活跃,多元共生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代 唐代
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东汉末兴起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三教并行”,正统地位被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自主梳理1:结合教材梳理思想发展情况
材料一:终魏晋南北朝之世,巩固的中央集权建立不起来,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无论是曹魏时代的“高平陵事件”,还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张祥浩《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
材料三: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材料二: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为什么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得以广泛传播?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佛、道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儒学本身存在缺陷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代 唐代
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东汉末兴起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三教并行”,正统地位被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
思想多元
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禅宗
佛教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国文化与外来印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但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民族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在矛盾冲突中吸收外来文化。
——汤一介《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思考: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兼容并包
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
二、文艺“新”高峰
——成就突出,高峰在唐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南朝民歌 《西洲曲》节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此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后进入内地,纷纷建立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的汉文化发生持久而激烈的文化冲突。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民族交流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南朝 宋《爨龙颜碑》
雄健
秀美
唐 颜体《多宝塔感应碑》
新风格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邂逅
离别
以形
写神
三、科技“新”成果
——领域广泛,领先世界
领域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农学 北朝贾思勰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建筑学 隋朝李春
印刷术 唐朝
医药学 唐高宗时
唐朝孙思邈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军事 唐末
领域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地理学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农学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建筑学 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医药学 唐高宗时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领域众多
唐代高峰
领先世界
自主梳理2:结合教材整理科技发展成就
四、交流“新”发展
——交流频繁,影响深远
印度天人
中国飞天
日本飞天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东亚文化圈”
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课堂小结】
特点
多元共生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领先世界
思想“新”变化
文艺“新”高峰
科技“新”成果
交流“新”发展
新成就
新时代
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 因互鉴而发展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