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5课白杨礼赞(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5课白杨礼赞(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0 19:19:52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习题
一、下列注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的,指出并改正过来。
1、A、毡子(zan) B、无垠(yi) C、外壳(ke) D、恹恹(yan)
2、A、开垦(ken) B、如砥(di) C、晕圈(run) D、锤炼(chui)
3、A、倦怠(tai) B、主宰(zai) C、虬枝(qiu) D、婆娑(suo)
4、A、恹恹(yan) B、纵横(zong) C、楠木(nan) D、泛出(fan)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1、壳()()
2、倔()()
3、晕()()
4、刹()()
三、在具体语境中解释加点词语。
①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视野:
②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纵横决荡:
③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砒。
主宰:
垠:
坦荡如低:
④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呢?
恹恹:
四、“礼赞多”的含义是( )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风格
五、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作者____,原名____,字______。作者有长篇小说_____,短篇小说、____。本文体裁____,选自______,本文写于____。
六、把下列词语和它所形容的对象用线连接起来。
①坦荡如破 A.高原的色彩
②无边无垠 B.高原的平坦
③黄绿相间 C.白杨树的高大
④伟岸朴质 D.高原的辽阔
⑤参天耸立 E.白杨树的品格
七、下列疑问句中不合反问语气的一句是……………( )
A、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B、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C、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D、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白杨礼赞》习题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题。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大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扰,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料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指出本段的中心句。
(2)一个语段的结构形式有多种,有的先总后分,有的先分后总,有的总一分一总,有的先部分后整体,请问第一段是哪一种结构形式?
(3)选文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选文从哪几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作用是什么?
(5)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
(6)这两段文字都是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开始指代用“那”,后边两处用“这”?
(二)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②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③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④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残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7)“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这些词语中赞扬白杨树外在美的是:________,赞扬白杨树内在美的是:_______。
(8)这段文字中的四个反问句中,和其他三个反问句在反问形式上不同的一句是______
(9)③④句中加点词如果都换成②中加点词好吗?为什么?
(10)选文第二、三自然段赞美白杨树角度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1)文章结尾写桶木的目的何在?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从1940年5月起,茅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下了这篇文章热烈的歌颂他们。
这篇散文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茅盾文集》后记中,作者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艺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可见,作者不仅是在赞颂,而且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白杨生活环境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搜索大丰杨树基地就知道更多的杨树信息,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它的生存。它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它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它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它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它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风雪中她掘强挺立,黄土上她傲然挺立。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他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他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他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他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他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他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