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2: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以书本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先通过自学完成学案,对书本进行预习与总览。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深入学习、突破重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以及师生互动中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获得素养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课。共分4个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两个子目涵盖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大致经过及发生的主要战役,以及民族工业和高校内迁、敌后军民开辟并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史实,真正体现了“全民族浴血奋战”。第三子目论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四子目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战胜利所作的准备——中共七大,日本最终投降的经过,以及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本课上承第一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内容,正面和敌后战场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配合作战的。另一方面,本课抗日战胜胜利后,中华民族很快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抉择,为下一课“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做铺垫。除此之外,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基;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中国抗日战争》的学习,已经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学习本课,要区别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落实,避免简单重复。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历史思维,但是系统的历史分析、史料解读、总结能力相对缺乏,时空观念也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相关史料与机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历史方法探究这段历史,更侧重能力与素养的提高。除此以外,学生对于书本内容的增减与表述的变化并不敏感,教师要关注到这一点,并与时俱进地给出合理解释。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2.通过文字、图片(地图)、视频等史料,了解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各战役的开展的基本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客观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结合东方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及中共七大,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历史解释)5.认识抗战的艰巨与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激发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册、课件、多媒体、学案(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法、讲读法、小组讨论法、图示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诗歌朗读引入新课伫立在世界东方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徜徉侧耳静静倾听处处都会听到刻骨铭心的声响有飞机刺耳的轰鸣有枪炮交战的激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有背井离乡的忧伤有振臂高呼的呐喊有万众一心的抵抗…… 学生代表朗读,其他学生感受。 让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情境,酝酿情绪。
一、民族危亡的哀声——抗日战争背景 请大家回忆所学知识,一起来列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部分史实。 1.回忆思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史实。2.全班共同回答。 复习并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激起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悲痛、不甘等情绪。
二、民族斗争的激声——抗日战争的过程 请学生回答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军事斗争(1)正面战场学生梳理正面战场进行的几次重要会战时间、地点、结果、意义,完成表格。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正面战场。(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学生根据地图判断这是什么战役?了解战争的动态形势。通过了解战争的形势,思考大部分会战失败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去对比中国与日本,得出合理解释:抗日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不单单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它需要全民族共同配合和努力。中日军力的悬殊决定了中国军队不能仅仅通过正面抗击的手段阻止日军,还要在敌后广大的乡村地带开辟新的抗日战场的理想区域。)(2)正面战场学生阅读材料,总结概括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斗争。学生根据概括的史实,思考敌后战场的地位?(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拓展:对比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二)其他斗争:大后方迁移结合材料与书本,说出工业与高校迁移的方向?意义? 阅读文本并简要概括带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思考并得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2.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史实中得出结论。4.培养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5.培养史料解读与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解读与归纳概括能力。
三、民族觉醒的化声——觉醒的表现 通过材料与图片,解读抗战不仅是物质的抗战,更是精神的抗战,在抗战中中华民族也在觉醒。觉醒表现在哪哪些方面?共产党是如何建设民主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在民族觉醒的背景下,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围剿新四军后,群众是什么态度?请学生思考共产党为什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阅读书本,回答问题。感悟并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史料解读与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民族胜利的希声——意义 国内抗战形势如火如荼,世界形势又如何?请学生完成时间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以从几方面证明?①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有力支援了盟国。②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④中国军队直接赴缅作战,打通中印公路,有力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战争。师生共同梳理抗战胜利过程(找出重大事件并解读)。阅读材料,总结材料中抗战胜利的原因?这些原因全面吗?还有其他原因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③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盟军的有力援助;④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漏了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说明身份立场影响事实判断;还受时代背景、目的、掌握的史料影响。抗战的胜利有何意义? 带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思考并组织语言。阅读书本并找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小组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思考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思考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自豪的情感。
总结 问题设计:这场战争对个人、民族、世界来说都是宝贵的记忆,凝神静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总结:这是劝诫后人对苦难作斗争、保持乐观的教诲,是催人奋进的历史强音,还是高悬头顶的长鸣警钟。每一次聆听,你都会收获不同的启发与震撼。 小组讨论回答。 培养家国情怀,从战争中得出启发与教训。激发学生对生命、生活、未来的思考。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过于庞大,一节课容易导致节奏过快,也会造成知识点落实的不足,重难点的不突出。如果想要一节课完成,必须要进一步的取舍。建议分为2课时,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难点,比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中共中流砥柱作用、抗战胜利的意义等。内容过多也容易限制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整理、解读的时间比较少,基本还是教师的讲解比较多,应该再注重学生地位的发挥。比如关于中共的地位,可以设计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不用“中流砥柱”,是否还能有更准备的形容词,以及“中流砥柱”是否夸大了中共抗战的地位,通过这些对难点的探究,可能会对中共的地位有更近一步的理解。本课对书本知识点进行了重构,学生来说压力较大,所以事先准备了学案,不过还是容易让学生觉得跟不上课堂。打乱了知识点,在逻辑的承接上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其他方面,对承接词做了一些设计,口头语的现象有一点改善,讲解的东西过多也加重记忆负担,而且会稍显刻意,加上紧张的心情,语言方面的精炼和课堂的流畅度打了折扣。总而言之,每一次设计是尝试,也是对自己的挑战,总会有新的遗憾,也会有新的收获。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