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3: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历史教学“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是历史教学塑造健全人格的首要的、核心的任务。基于以上,我在本课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的基本理念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以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作为本课主题,用思想点燃课堂,从“基于唯物史观之诠释、基于时空观念之同情、基于史料实证之体验、基于家国情怀之熔铸”四个维度融合本课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历史。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以及对二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它上承一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本课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揭示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思考应当如何维护和平。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第一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通过教材正文和引言以及史料阅读、学习聚焦等相关资源,能够多角度探究二战的爆发,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史料解读的基础上揭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战争的进程。通过专门的视频制作,整理二战的大事年表,让学生自主梳理进程中的重要节点,认识二战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发展过程。第三目“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的相关知识。首先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教师根据教材资源以及适当补充资料重点突破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资料做出自己对于所探究问题的论述。第四目通过思考“从修昔底德陷阱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小结和升华,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洞悉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趋势,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知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阶段,同时经过初中学习,除了知识上的储备,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史料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有较大的提高,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课涉及到对二战爆发原因以及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二战的部分内容已经进行了学习,高中段讲述中应当简化处理,唤醒学生的认知,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本课主要通过引领,探究历史问题,渗透历史解释及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及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战后秩序的建立。能通过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体会战争的残酷。(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对战后雅尔塔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评述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感受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大国的理性与强权;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多方面原因分析。2.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评述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3.二战对人类历史的警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视频资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导学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二、碰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三、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四、望远——如何逃脱修昔底德陷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主题线索: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导入新课:我回顾了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了16个案例,都是一个大国的崛起搅乱了另一个主导国的地位。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一个世纪以前,工业化后的德国挑战了英国在啄食顺序中的顶端地位。它们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暴力冲突类型来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 设计一个感性到理性的导入,通过学生的感性认知到教师引发的理性思考,抓住学生的内心与情感,从而激发思维的延展。
一、国际秩序的失衡——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凡尔赛播下的劫难恶种 材料一:然而一次大战的结果,德国战败,非但争霸世界的迷梦打得粉碎,而且被套上《凡尔赛条约》的枷锁。意大利和日本尽管跻身战胜国的行列,但是在战后世界安排中没有分得预期的份额。三国在国际范围内成了所谓的Have-nots国家,国内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卷》 探究一: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际秩序存在什么隐忧?2. 经济危机下的抉择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的美、英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来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德国受到危机打击最为沉重,然而没有殖民地;日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殖民地较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摘自岳麓版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探究二: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面对危机,各国采取了怎样的发展道路?3. “生存空间”里的野心材料三:这种蜕变的极端民族主义进一步与法西斯政权、极权主义、军国主义结合……最终驱使他们发动了世界大战去实现希特勒的建立拥有无限“生存空间”的第三个千年德意志帝国,墨索里尼的恢复古罗马帝国以及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 ——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探究三:根据课本P101史料阅读,分析法西斯的特点:侵略扩张,帝国主义的极端模式4. “体面和平”下的阴谋史料:《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俨然凯旋的英雄。他对前来欢迎的群众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体面的和平下又有着怎样的交易?和平真的换来了吗?又名《我带回来一张没用的厕纸》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探究四: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随着法西斯日益猖獗,英美法苏等国各自采取了什么措施?思考其实质。本框题小结:二战爆发的原因材料五: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方力量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的原因。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探究五: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由。 在情景——对话中完成对二战爆发背景的学习,充分利用原始资料,从细节入手,让学生触摸触摸历史,在分析思考中,提升历史素养。 历史解释是多元化,通过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讲解,学会全面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第二框题实力的碰撞——第二次世界大战 通过自制视频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找出重要的历史节点及战争,完成二战进程的知识梳理,认识世界大战发展的特点。通过直观的视频体会战争的残酷,认知战后重建和平的重要。 通过视频展示,完成学案知识框架,做出时空线索。 以引领学生回顾初中历史为主,树立时空观念,通过视频直观感知二战的惨烈和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体会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第三框题秩序的重构——理性和利益的权衡 1、超级力量的使用 ——雅尔塔体系的构建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2、理性的正义决策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根据以下内容,自主梳理教材P108的内容。资料展示:材料一:二战后的领土处置是适度的,有节制的,既清算了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旧账,使侵略国付出了代价,显示了对于侵略的惩罚,又未对原来固有领土进行分割……同时对于赔款页比较宽松。 ——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材料二: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以此为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第一条探究七:请大家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雅尔塔体系的进步之处。【知识扩展】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常任理事国(当时为美中英法苏五大国担任)在内的全体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A6%E5%86%B3%E6%9D%83 / 4470412 )。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即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当时有44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思考:与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全体一致”原则相比,联合国确立“大国一致”原则的意义是什么?3、大国利益的争夺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及评价材料三: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英苏百分比协定探究八:如何正确评价雅尔塔体系?4、修昔底德陷阱再现——新的国际秩序出现材料四:情况已日趋明朗:战后的世界力量对比将完全不同于战前。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昔日的大国,已黯然失色;德国、日本称霸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企图正在烟消云散;英国尽管有丘吉尔,但也正在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人经常预测的两极世界终于到来了。至于国际秩序,用德·波特的话说,现在已从“一个体系过渡到另一个体系”。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探究九:综合材料与所学思考,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完成知识框架的填充,认识雅尔塔体系的构成。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添加知识,认识大国之间合作,做出了哪些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性决议。并通过和凡尔赛体系的对比,认识雅尔塔体系的进步之处。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雅尔塔体系的实质,认识到大国之间利益的角逐。通过回应主题“修昔底德陷阱”,认识新的国际力量的崛起,看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利用历史时间轴展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强化对历史的时空意识;通过自主梳理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战后雅尔塔体系的认知。
第四框题大道行思 ——从“修昔底德陷阱”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史料实证】英国和法国与德国
时间:20世纪90年代至今
守成国:英国与法国
崛起国:德国
竞争领域:欧洲的政治影响力
结果:无战争
通过展现自己的稳定和开放、追求与昔日对手的融合,以及放弃更传统的炫耀权力的意愿,德国迄今为止成功地逃脱了修昔底德的陷阱。2、【读史观今】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作者:【美】格雷厄姆·艾利森冷战结束后,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由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近年来,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中美关系、俄美关系,国际关系扑朔迷离,世界未来将走向何方?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的相处呢?3、【中国抉择】2015年,习近平访美时在欢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他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未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史料实证,认识冷战后欧洲是如何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维持冷战后欧洲的和平。读史观今,通过当今国际力量的多元化发展,认识中美关系,美俄关系的表现,从中体会应当如何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回应主题:如何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真相,思考当今世界如何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应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顺应趋势,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洞悉社会发展的规律,梳理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课堂小结 历史属于过去,但未来可以塑造。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铸剑为犁,永不再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思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中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理性选择!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修昔底德陷阱”作为主题思路导入,通过对后发国的崛起对先发国形成的挑战入手,讲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增加对史料的添加,使学生能够多元地认识史学界的各种观点,从政治根源说、经济根源说、历史传统根源说、文化根源说等各个角度,认识二战爆发的原因。通过自制视频,唤起学生对二战过程的记忆,从中体会到二战的残酷性,认识和平的重要性。通过史料阅读,增加学生进行历史思考的角度,用唯物史观认识战后秩序的重建,从中体会到“修昔底德陷阱”在二战后的体现,从而认识到国际秩序发生的变化:从以欧洲为中心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变为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对峙格局。通过增加史料实证和史料分析,正确看待当今社会应当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应当做出怎样的抉择。在冷战结束时许多人预计,一个重新统一的德国将恢复昔日的霸权野心。但是德国意识到修昔底德陷阱让他们的国家陷入泥潭后,德国领导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施加自己的权力和影响:领导一个统一的经济秩序,而不是以军事为主导。通过展现自己的稳定和开放、追求与昔日对手的融合,德国迄今为止成功地逃脱了修昔底德的陷阱。欧洲的联合有目共睹,本课主题线索鲜明,先发国对后发国的挑战讲解清晰,同时也贯穿了先发国对后发国的恐惧。修昔底德将战争归结于两点:一是一方势力的崛起对原有形势和格局形成挑战;二是对原有格局的霸主造成恐惧,这种恐惧是什么呢?恐惧的是生死存亡,利益及名誉的受损。从这点上解析二战,效果显著。本节课知识含量较大,必须做出重难点的取舍,注意调动学生课堂的思索,回扣主题,基于唯物史观之诠释、基于时空观念之同情、基于史料实证之体验、基于家国情怀之熔铸”四个维度融合本课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历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PAGE
同课章节目录